中国年的味道作文

2023-02-08 16:04 生活经验 0阅读 投稿:小七

此记录书摘自中信出版社的中国味道


中国年的味道作文图1

为大家推荐一些有趣的食材与食物。每个人都有自己认识这个世界的途径,我选择的是食物。食物不仅仅是一日三餐,盘中五味,也是人间烟火,山川万物。借由食物,我们触摸中国的火热大地,感受时节的轮转。一年四季,那些美好的食物与食材向来遵守约定,如期而至,又悄然不见。在这样的时光中,我学会笃定与坚守——无论是悲是喜,那些滋味都会按时抵达。犹如故人来。我们一日一物,也是一日一悟。用尽量简短的文字去介绍一种食物,一种茶,或者一杯酒。不用二手经验,都是直接取材,它们摇曳生姿,言说着一种中国的味道。

黄鱼上等的养殖则是在合适的海水中铜网养R殖。所谓“铜网养殖”,即因铜具有天然抑菌特性,铜网在整个寿命期内都不会有微生物附着,因此为鱼类创造了更为健康的生长环境。

如何辨别黄鱼好坏呢?大黄鱼和小黄鱼是表兄弟,黄鱼家族有七兄弟:大黄鱼、小黄鱼、黄姑鱼、梅童鱼、鮸鱼、黄唇鱼和毛鲿鱼。它们都属于石首鱼科,其中数大黄鱼和小黄鱼长得最像。不过,大小黄鱼并不是同一种鱼,小黄鱼最多可以长到40厘米左右,之后便不会再长了。

好的大黄鱼鱼鳞更加金黄、头部尖、体型瘦长。挑选黄鱼的秘诀首先看眼球和鱼鳃,眼球饱满,角膜透明清亮;鳃盖紧密、鳃色鲜红的,就说明新鲜。其次要看鱼鳞,鱼鳞金黄泛光,没有破损、不易脱落,也说明黄鱼新鲜。最后看鱼身表面,用手摸起来有黏液感,则说明鱼肉新鲜。在吃喝世界中,清明算是一个奇妙的时间点。比如刀鱼,“清明前骨软如棉,清明后骨硬如铁”;比如春茶,明前茶金贵,明后茶便宜。还比如本文要提到的鱼,一年四季之中,只在这个节气前后一段时间出现。

鰆鯃,是清明前后洄游至象山的蓝点马鲛鱼(真马鲛鱼)。中国沿海都产马鲛鱼,这种鱼产量大,很实惠。北方叫鲅鱼,硬邦邦,往往取肉,做成鲅鱼饺子;南方叫马鲛鱼,也不算是名贵的鱼。但是唯有在宁波的象山港,在清明前后一个月内出产的马鲛鱼,才能被称为“鰆鯃”。

这时候的鱼有什么特点呢?象山港的鰆鯃背脊附近有蓝绿色的光泽,而其他马鲛鱼特别是福建的马鲛鱼的鱼背颜色较黑,没有这种光泽。象山港鰆鯃的肉质呈自然的粉红色,外地的马鲛鱼则比较白。和其他马鲛鱼放在一起,象山港马鲛鱼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头尾是往上翘的。

鰆鯃红烧了,那一条鱼的肥嫩、鲜润,真是令人难忘。这种鱼越大越好吃,越大越嫩。做法有很多,清蒸、红烧、干煎、豆酱焗、咸菜煮、萝卜焖,皆美味。最好是剁成段,慢慢烧。这算是春天的恩物。

云南出火腿。其中最著名的是宣威火腿,宣威火腿在宣威。宣威地处云南东北曲靖市,靠近昭通市,与贵州接壤。此地民风彪悍,火腿也彪悍。

一只上好的火腿,首先要依赖优秀原料——两年或以上的放养结合饲养土猪;然后腌制工艺要非常成熟,云南气候多样立体,各地根据不同的气候和原料特点,已经总结归纳出各自合适的腌制方法,只要依照遵循即可;其三储存陈化条件要合适,避雨蔽日部分通透,以利火腿继续发酵。

对于许多人来说,松茸已经成为云南野山菌的代表作,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依然是一种陌生的食材。事实上,松茸在中国的产地分布很广,四川、东北、西藏都有出产,而云南的产量最高。云南当地人把松茸叫作“臭鸡枞”,以前很少有人食用,品级最高的松茸往往出口到日本。

松茸是一种不好依照中国传统烹饪方式打理的食材。质感脆嫩,吸水,做不好往往发苦,味道也不及其他菌类浓郁。新鲜的松茸色泽鲜明,菌盖呈褐色,菌柄呈白色,选料以骨朵未开、呈球状的最佳,打开骨朵呈伞状的次之。由于松茸碰不得铁腥气,所以削皮时最好用竹片,小心地刮去外层的褐色薄膜,尽量不要影响它本来的形态。

买松茸要注意鉴别赝品。有姬松茸、花松茸等假松茸,人们吃松茸多了,对松茸有了很强的辨识度,鲜松茸不太好造假,现在假货的主流在冻干松茸里,掺假很容易。即便同样是松茸,产地不同,品质也有不同。香格里拉松茸品质最好,因为海拔够高,如果海拔低的区域,切开松茸往往感觉很空,甚至有虫孔。这种品质的松茸,香气与口感弱许多。

一年一度的松茸盛宴,可以煎,可以炒,可以煮,甚至可以切片做刺身。做法五花八门,可以放胆一试。食用松茸是与时间赛跑的游戏。正因为此,才更要心怀感激。

我们喝过不少酒,也吃过不少下酒菜。这个句式很容易叫我想到沈从文的一句情话:“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也试过各种各样的下酒小菜,要是硬让我从中选择一些难以割舍的,乌鱼子是其中之一。

乌鱼子,其实是鲻鱼的卵巢,清代有书记载:“以其子成片,用薄盐薨之,味丰。”鲻鱼有信,每年都是在固定时间去固定海域产卵。具体来说是:每年冬至前后的10天,是乌鱼成熟的季节。它们会成群结队地集合在大陆的北方,然后浩浩荡荡地沿海南下来到台湾西南部的海域产卵。所以我们日常知道的乌鱼子多半是“台湾制造”。

带鱼是无数北方人的童年味觉记忆。刚刚出海的带鱼,表面一层闪亮的银鳞,光彩夺目,犹如一把宝剑。新鲜的带鱼,也不光是红烧一种做法,清蒸带鱼才是对它最大的尊重。吃上好的带鱼,北边一点就是大连、青岛,南方就是宁波、舟山。尝过新鲜的渤海带鱼和新鲜的东海带鱼,其实都好吃,环肥燕瘦。 渤海带鱼,在山东也叫“刀鱼”,多油,脂肪丰富,浓香为主,适合红烧、家烧、垮炖;而东海带鱼,体形狭长侧薄,颇似尖刀,银白色,肉质细嫩,但多细毛状骨刺,鲜香为主,更适合清蒸、油煎。带鱼无法人工养殖,在禁渔期,往往只有一些海钓带鱼。在家里收拾带鱼的时候,往往能从嘴里看到钓钩。

半干鱿鱼,汕头的南澳岛产“宅鱿”(因主产地“后宅镇”得名)。所谓宅鱿也叫湿鱿,是半干鱿鱼,在晒制的过程中,不会加工成鱿鱼干,而是半干状态,盐分不是很多,最适合烤着吃。那种浓郁滋味,即是上好的半干鱿鱼。现在许多鱿鱼都是烘烤制作,并且要冰冻,甚至会加一些添加剂,日晒半干鱿鱼已经很少了。这也是我们食物的悲哀,原始手法制作周期长,不稳定,工艺繁复,品相往往粗糙,但是味道往往更佳;而工业化流程更快速量产,品质稳定,成本可控,却往往失去了一些手工的味道。很难两全。在厦门有一家海敢小鱿鱼海鲜餐厅,每年出售的鱿鱼数量是惊人的,是品质很好的半干鱿鱼。腥与鲜,往往一线之隔。许多北方人无法感受这种海鲜干货的味觉秘密,总觉得是一股臭烘烘的味道。但是如果妥善料理,就可以呈现出绝佳的风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用炭炉或者酒精灯来烘烤。待到鱿鱼干受热卷曲之后,再用木槌就势捶打几下,然后撕成丝状。这样的鱿鱼丝,口感松软而不失嚼劲,味道极其鲜美。下酒一流。或者将干鱿泡发,用斜刀切成块状后,则可以用来炒菜或者炖汤,做成多款菜肴。经典的做法是加入排骨和萝卜来炖煮。炖制完成后,萝卜汤中不仅有肉味、有甜味,还有鲜味。更可以与萝卜丝一起煮汤,也是一道美味。我还试过与红烧肉一起做,泡发切片,与五花肉一起炖制,就成了一款海味红烧肉,别有风韵。

高邮湖六月黄,六月黄是这两年从一个“包邮区”的区域词汇,慢慢被众人熟知。

所谓“六月黄”是指未成熟的大闸蟹,夏至前后,是它差不多第五次脱壳,生命里关键的时刻。这次脱壳,在养殖意义上标志着它童年时代的结束,从幼蟹逐渐变成黄蟹。随着天气转热,大闸蟹体型发育开始加速。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它们中的少数,会被蟹农挑出来,提前销售到市场上去。这种黄蟹,便是六月黄了。六月黄个头不大,蟹壳较薄,脚上的毛色也是浅浅的。料理完毕的蟹,蟹肉的肉质谈不上饱满,所谓的“黄”还是流质的,棕黄色,鲜嫩、滑腻,味道鲜甜。

水产专家所说的蟹黄,是指蟹的肝胰脏,而蟹膏实际上是大闸蟹所有性腺和副性腺及组织液的总和。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不同,蟹膏并不都是乳白色的,雌蟹和雄蟹都有蟹膏,煮熟之后,雄蟹是白色黏稠的胶质膏体,而雌蟹的膏则是橙黄色的硬块。有蟹膏的大闸蟹,才是它性成熟的标志。

吃六月黄,是为了尝鲜。等待螃蟹成熟,总要秋风起,但是有六月黄,聊以解忧。料理六月黄,可以清蒸,大闸蟹需要蒸12~15分钟,六月黄7~8分钟即可。最好吃的是其中淡淡的黄。那种口感,是这个夏天的独特滋味。

黄油蟹,关于盛夏吃蟹,也是这几年才有的新玩意儿,不过几年的光景,似乎已经成了传统。河蟹是吃六月黄,海蟹是吃黄油蟹。如果再确切描述:六月黄是“发育不良”,黄油蟹是“病入膏肓”。

什么是黄油蟹?这其实不是一个品种,黄油蟹是“病入膏肓”的“孕期中”的母青蟹。它的前身是膏蟹,属青蟹雌性,所以其外表无异于膏蟹。每逢炎夏,正值产卵季节,在香港流浮山与深圳沙井之间海域、位于珠江出海口的咸淡水交界处,身怀六甲的膏蟹会慢吞吞地爬上浅滩晒晒日光浴。退潮时,猛烈的阳光晒得浅滩上的水温升高,膏蟹受到刺激,蟹体内的蟹膏就会慢慢分解成金黄色的油质,然后逐渐渗透至身体的各个部分。持续的暴晒,会让整只膏蟹全身充满黄油,蟹身呈现出透明的“橙黄色”。这个过程,行家叫“化油”。化的等级高低,则要看膏蟹们晒太阳的技巧了。以前黄油蟹是自然现象,在所有的青蟹中,黄油蟹的产量大概是1%~2%,其中的头手蟹,又更是稀少。然而现在则多是采用灯照的方法,强行促黄,使其油化。即便这样,也并不是所有的蟹都可以产生这种效果。如果化油化得均匀,贯穿全身,就是“头手”;如果油未完全化开,就是“二手”;再差一点的就是“膏油蟹”,油未完全散开,油中带有小小红色硬膏。吃黄油蟹之风,起于香港,兴于内地,如今在北上广深的高级餐厅里,如果没有黄油蟹,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声明:若水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ouzivr@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