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杜氏家族故事,滨州杜氏传奇

2023-03-16 16:36 生活经验 0阅读 投稿:小七

关于元末明初山东地区人民惨遭杀害的传说故事丰富多彩,而真正有史料记载的却不多。至正十七年(1357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刘福通作出兵分三路北伐的重大决策:东路军以毛贵为主力,占领山东,直插河北,指向元京城大都;中路军绕道山西,转攻河北,形成对大都的包围;为减轻东、中路军的压力,又组织西路军进攻陕西。毛贵所部很快占领山东大部分州县,并在益都设行中书省,当年春,攻陷滨州,此为元末滨州首次战祸。元军及地方武装残酷地镇压起义军,混战中当地百姓大量流亡。十年后的1367年秋,战火再燃,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北伐,迅速占领山东,直逼大都。次年(1368年),明朝建立。自1357年初至1368年底的十二年间,山东地区处于南北割据的边缘地带,滨州一带属元朝京城大都的门户,更是兵祸不断,连年的战争,滨州遍历兵灾战火,人多流亡,地多荒芜,一派“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凄惨景象。《滨州市地名志》引自淄博市张店《朱氏族谱》的资料,描述了当时这一带经过战争蹂躏后的情形:“当洪武初年元明之争,民心未定,南之势强,民则服南而逆北;北之势胜,民则顺北而逆南,反复屡次灾祸大事。明将遇春统领万军平吞山左,老幼死于荒郊,如群众之遇狼虎;丁壮窜于别省,若众鸟之避鹰鹯,履迹千里,不拾遗金,剪草除根,施严令者百余次,杀人者受赏,纵兵燹者十二年,到处井湮木刊,庄村尽为荒郊,偏疆土旷人稀,田亩皆成草菜,通观六府九州一百八县之地,牛羊讫从不见,鸡犬之声莫闻,寥寥然俱成空区,糜有孑遗矣。”也就是说,处于拉锯战中间地带的山东地区,遭受到元军和起义军、明军的多重屠杀。

明朝初年,天下刚刚平定,政府便大规模从内地向滨海和人烟稀少的地区移民。根据当地大量族谱记载,滨州一带居民多从山西洪洞、河北枣强迁来。其实,移民并非全是洪洞或者枣强居民,洪洞、枣强不过是一处移民集散地而已。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集散地出发的移民,沿赴北京大路至枣强另行分发,由此北去者充实北部人口较少的地区,由此南下者至山东北部。滨州市滨城区现有村庄中的约70%属明朝初年的移民村,而这其中的约50%又为洪武二年从河北枣强迁来移民的村子。在这次由明政府首次统一组织的移民中,杜氏始祖杜雄飞随移民队伍由河北枣强迁来滨州城内北街落户。

此时的滨州满目疮痍,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咸丰版《滨州志》有诗曰:“滨州风景异,四望少人烟。野佃全无舍,荒城半是田。民贫偏苦雨,地卤更艰鲜。何必论饥馑,丰年亦可怜。”根据统一的政策,官府分给每户15亩地种粮食,另外给2亩蔬菜地,免3年租税,如果有能力耕种,并不受亩数限制,官府鼓励多开垦荒地,谁耕种就归谁所有。另外,官府还酌量供给耕牛、农具、种子等生产必备物品。

杜雄飞落户在滨州城内北街后,在政府的组织下,找一处废旧的屋子安顿下来就投入到生产中。分配给滨州杜家的耕地在城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耕农生活规律而单调。杜雄飞是一个勤快又非常有头脑的人,除去耕种官府规定的田亩外,他额外耕种了大片的土地,还利用居住在城内的优势,在知州衙门西邻做了点小买卖,农闲时节,挣些零用,贴补生活。

总之,落户滨州后的杜雄飞,经过拼搏,几年的时间就摆脱了一担子家当的贫困生活,属于比较富裕的家庭。杜雄飞有1个儿子杜榆,有2个孙子杜钟和杜镛。杜钟到今天的广饶县唐头莹王从事商业活动,从此落户在那里,繁衍生息到今天,形成了超过8000人口的大族。杜镛留在滨州,有3个儿子,即杜雄飞的3个曾孙,是滨州杜家的三宗,这个时期,滨州杜家开始具有社会影响,标志是杜雄飞最小的曾孙杜景和被记入滨州的地方志,青史有名。杜雄飞在滨州有12个玄孙,是滨州杜家的十二支,时间在1500年左右,即杜雄飞落户滨州百年之后,其后代儿孙满堂,经济富裕,12个玄孙中有3个秀才,其中杜纶还被选拔为贡生到国子监学习,任文安县丞,职级正八品,是滨州杜家第一个出仕为官者。滨州杜家俨然名门大族了。

声明:若水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ouzivr@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