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是云南哪个民族的

2023-03-22 13:14 生活经验 0阅读 投稿:小七

1995年,生物多样性专家杨宇明在临沧发现了一块大象臼齿化石,它完美证明:

大象是云南的原住民!


“南滚河的亚洲象比较特殊,过去我们一直所认知的亚洲象都是西双版纳的。后来西双版纳的亚洲象又向北扩散分布到普洱市的江城县、思茅区和宁洱县这一带。而临沧沧源的亚洲象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足够的关注”,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教授杨宇明说。


历史上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气候的变化等,导致了亚洲象的分布区逐渐向南退缩到了今天云南南部的热带雨林区域,作为它们在中国最后的家园,云南与大象的渊源颇深。


多戳几下图片

大象是云南哪个民族的图1

一起探索

大象是云南哪个民族的图2大象是云南哪个民族的图3

一群生物系学生与亚洲象的奇妙缘分



实际上,杨宇明第一次正式发现和记载到临沧的亚洲象是1980年的夏天


当时的杨宇明正在昆明师范学院生物系念三年级,他的同桌是云南临沧人,有一次,他听同学讲起,说他的父亲得到一个消息,沧源县南滚河的老百姓说有大象在偷吃他们的水稻。同学的父亲感到很疑惑,云南的大象不是在西双版纳吗!怎么会在临沧这个地方出现?刚好他儿子正在学生物,就让他去看看。


于是,就在1980年的暑假,杨宇明和他的三位同学相约到临沧沧源县一探究竟。杨宇明回忆,当时去南滚河交通十分不便,行程很艰辛,从县城走了三天才到达。


到南滚河之后,听当地的佤族群众说,这里有野象群,它们已经在这里与佤族人民相依相伴生存很久了,只是由于当时各种信息不畅,加上交通闭塞,所以外面的人对此事知之甚少。


当地老百姓的话燃起了杨宇明一行人的好奇心,在向导的带领下,他们以大象经常活动的石头寨为中心,开始了对亚洲象活动踪迹的寻找。他们绕南滚河上游的芒库河和南板河跟踪了一周,虽然看到很多大象活动的痕迹,比如脚印、粪便和吃过的一些食物残渣,以及在竹林里有它们活动栖息的痕迹等,这一切都证实这里确实有野生象群的存在,但他们就是没有亲眼看到大象。就在大家感到沮丧的时候,一个消息传来——有村民在石头寨向南十余公里的大河边村的一块稻田里,看到了亚洲象在吃水稻。


杨宇明等一行人一大早就从石头寨赶到了稻田河对面的山坡上,在一个用竹子搭建的棚子里蹲守了一整天。可是到太阳快落山了,大象也没有出现。其中两个同学赶回石头寨,计划带点充饥的食物和御寒的被子来,准备在棚里过夜。他们走了不到一个小时,亚洲象就慢悠悠地从竹林里面出来了,穿过位于竹林与河滩之间的稻田,它们并没有吃水稻,而是直接到河边吃起了当地百姓叫的“象草”,实际上“象草”是禾本科的禾草——蔓生秀竹,是大象喜爱的主要食物之一。


大象是云南哪个民族的图4


看来象群还很“守规矩”,它们已经在这里好几天了,但没有吃粮食,只是在竹林里吃竹笋和嫩叶子,出来以后就吃蔓生秀竹。每头象吃草的动作还挺有规范的,先用鼻子将草卷住后拔起来,但并不立即送到嘴里吃,而是在两个前腿左右摔打,将草根上带出的泥土摔打干净后才送到嘴里慢慢咀嚼,大约吃一个多小时,才散步到河边戏水,天黑时才回到竹林里栖息。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杨宇明和同学们都兴奋不已,当时只有黑白相机,他们就迅速抓拍了几张照片。这就是生物学的学生,作为专业人员的他们,第一次看到了生活在南滚河的野生亚洲象种群并记录下来


从南滚河回到昆明,他们就迅速写了关于亚洲象的报道,并发表在了《中国青年报》和《云南林业调查规划》上。报道一经发出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首先就是省林业厅保护办的王为民主任亲自跑到他们教室来询问他们,“你们到底是不是真的见到了临沧南滚河有亚洲象?”,他们把当时拍到的照片和调查记录给王主任看,王主任当场就说,这真是个重要发现!紧接着省林业厅向林业部报告了这一发现,随即派出了原林业部第四森林调查大队前往南滚河开展调查。


杨宇明在上大学前就在第四森调大队作助理调查员,这次他又被邀请随同前往南滚河,开展了一个月深入全面的调查,多次观察记录了南滚河流域共分布有一群由14头组成的群象和1头独公象,这次专业考察不仅证实了他们之前的发现,在中国云南除西双版纳和普洱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相对独立分布的亚洲象种群,就在临沧沧源县的南滚河;而且是与南亚次大陆紧密联系的另一个地理种群,与西双版纳属于中南半岛的地理种群不是一个种源。


大象是云南哪个民族的图5


这个发现也正好从生物地理区系的分布格局,显示了云南西南部正好处于中南半岛与南亚次大陆的连接过渡地带,也是云南生物多样性如此的丰富与生物地理区系成分极其复杂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次考察还发现了孟加拉虎、白掌长臂猿和豚鹿等极为珍稀的保护动物,且在国内仅分布于南滚河流域。此次考察成果汇集申报国家林业部后,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1984年正式批准建立了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象是云南哪个民族的图6

意外捡来的奇怪石头竟是亚洲象臼齿化石



1995年,杨宇明在西南林学院他的导师薛纪如教授的带领下,作为主要组织者之一,与时任临沧地区林业局亚洲象专家李永杰等,共同组织了南滚河保护区的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对包括亚洲象及其生活的热带雨林、丛生竹林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组成进行了全方面的考察,同时还包含了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和民族文化等。


考察成果中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从沧源崖画的考证中证实了佤族祖先在南滚河流域至少已居住了2000年以上历史,并且传承沿袭着祖祖辈辈与这片热带雨林中共同生存的动植物之间建立起来的特殊的生态文化,其中他们对大象的特别喜爱超出了一般人,他们崇拜大象,在人与象之间建立了彼此相依的和谐共存关系


至今,佤族仍然传承着特有的一个节日——贡象节,每年都会如期举行。贡象节时,佤族会用竹子编成一个象,抬到山上贡奉,同时还要给山里的大象送去它们喜欢的食物,如甘蔗、玉米和芭蕉等等,以此希望保持着与大象建立起的友好和谐的关系,他们相信大象就是这片雨林的保护神,会守护着他们彼此的共同家园。


大象是云南哪个民族的图7

杨宇明教授和他发现的亚洲象臼齿化石


“更幸运的是,1995年,就在我们对分布在沟谷地带的热带雨林样地和亚洲象栖息地环境做调查时,无意中就在大河边的一条溪水沟边,发现了一块被冲刷后露出地表的密布皱褶的奇怪石头,因为平时野外调查时也喜欢捡一些奇石,出于好奇,我就把它当做一块奇石带回来了。”


“回来之后,反复观察研究发现,它并非一块奇石,因为皱褶很整齐,不可能是自然形成,它与石头一样的重,又不是石头,就只可能是化石,那是什么化石呢?它如此之大,可能与象有关,但不像骨头,牙齿只见过长长的象牙,也没有见过大象口内的牙齿,于是做出了大胆的猜测,会不会是象的臼齿?”杨宇明说。后经由临沧市林业局调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的亚洲象研究专家李永杰研究员的研究证实,这块来自南滚河的“奇石”就是亚洲象的臼齿化石


大象是云南哪个民族的图8


随后,这块化石送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测定,其年代大约在至少一万至十万年之间。“这块亚洲象臼齿化石,重1500克,宽12厘米,长16厘米,厚7.5厘米。褶皱的产生是象的牙齿每年都不断地长出来,多年后就形成了像风琴的褶子一层层叠加起来的外形。”杨宇明说。


大象是云南哪个民族的图9


除了2根尖象牙(门齿)只在乳牙恒牙交替时更换1次之外,大象口腔里的槽牙(臼齿)一生会换 5 次之多,也就是说其一生前前后后一共要换6副牙。每副牙齿各有4颗,在口腔上下2侧的4个方位各1颗。换牙时,新牙从后方推挤旧牙,直到把旧牙向前推出口腔,完成更替。


杨宇明的这一重要发现不仅证实了亚洲象自古以来就是云南的原住民,至少也有好几万年了,而且还显示佤族祖先与亚洲象建立了和谐友好的共存关系,并形成了崇拜大象、贡奉大象、保护大象的优秀生态文化,亚洲象才得以在南滚河这个地方生存繁衍下去。


杨宇明表示,我们说人象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价值所在。在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珍贵的森林与环境中,所有生命形式都是这里的主人,都属于生活在这片山林中的原住民,大象和所有生活在这里的成员在生命演化的历史长河中,彼此建立起了相依共存,融洽相处的和谐关系,整个生态系统才能够维持平衡,生命系统也才能得以繁衍、进化与发展。因此,我们人类要倍加珍惜这片热带雨林中的旗舰物种亚洲象,及其这个系统中的每一个成员,保护亚洲象也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1980年我在南滚河首次拍了亚洲象,15年后又在南滚河发现这枚亚洲象臼齿化石,其实我并不做大象的研究,这样的巧合应该是大自然的安排吧!”杨宇明说。


在中国,云南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就是亚洲象现在唯一的家园。亚洲象作为热带雨林的旗舰物种,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政府设立了亚洲象自然保护区,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并正在积极筹建亚洲象国家公园,为的就是要更好地保护好亚洲象这个旗舰物种及其整个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做出贡献。


云视网“象往云南”融媒体专栏正式上线,通过微博、抖音等多媒体平台开设“象往云南”话题,联动各省级、州(市)级网媒和各县级融媒体中心征集亚洲象主题短视频,策划推出直播、短视频、手绘、互动游戏等融媒体产品及线上线下活动等大象主题衍生产品,全景展现亚洲象居住环境、亚洲象生存现状等,从讲述云南生物多样性之美的角度出发,向世界展现美丽云南的生态文明建设。

声明:若水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ouzivr@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