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春英个人图片

2023-04-08 11:18 生活经验 0阅读 投稿:小七

11月3日,一长排的机器“轰隆”作响,五颜六色的棉麻线随着机器的引导,在黑色的衣服上绣出蕴涵彝族文化风情的图案花纹。这是盘州市淤泥艺胜民族民间旅游产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的一角。公司创始人、盘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镂空绣传承人袁春莲将其拍成了视频发在自己的抖音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今年37岁的袁春莲,出生于盘州市淤泥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彝族人。袁春莲的母亲是村里远近闻名的绣娘,受母亲的影响,袁春莲从小就对彝族刺绣非常感兴趣,从8岁开始就跟随母亲学习挑花技艺。

袁春英个人图片图1

由于对彝族刺绣格外钟爱,袁春莲一边学习一边自己钻研。“当时也没想太多,就只是想把这门技艺学好。”就这样,袁春莲一直坚持学习,到16岁时就已经能制作一些漂亮的民族服饰了,并开始义务辅导村里村外的彝族姐妹们学习挑花技艺。

当时,这门手艺并没能为袁春莲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于是她选择了到广东务工来维持生活。在外务工时,袁春莲都是选择一些手工产业工厂,比如包包厂、绣花厂,选择这样的工厂打工,她可以既能打工挣钱,又能继续钻研她最爱的刺绣手艺。

2007年,袁春莲回到了家乡,与丈夫共同创办了淤泥艺胜民族民间旅游产品有限公司,担任弘扬、保护、传承、设计、开发、生产等任务,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我丈夫是彝族嘛,他喜欢唱歌跳舞,他们出去跳舞的衣服都是我们自己设计制作的,别人都觉得很好看,就这样我们做的衣服越来越受欢迎。”袁春莲说。

袁春莲秉承着“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思想,积极发挥“传、帮、带”精神,通过不断完善“培训+公司+合作社”的运作方式,免费组织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户560余人,将优秀的绣娘纳入公司产品订单计划,按公司需求派单,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妇女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袁春英个人图片图2

目前,公司名下一共有7个门面,主要开设在景区景点和淤泥乡的街上,还兴建一个1300多平方米的新厂房,主要是生产演出服、生活装、节日盛装、老年装等。公司还带动了120余名妇女居家就业,让她们掌握一技之能,人均年收入上万元,并带动63户农户种麻,实现增收致富。

公司依托“锦绣计划”的实施,以“前店后厂”的形式,团结更多“绣娘”,打造本土品牌和特色手工艺精品,以“小产业”谋求“大发展”,“绣”出广大姐妹们的锦绣天地和富裕前程,不仅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而且实现社会效益的彰显,为稳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公司在稳步发展的同时,袁春莲也没落下刺绣技艺的提升和创新。

“我在老背篼等老物件上,还有井口等老建筑上发现了一些花纹,我把它们做成了镂空绣,现在我是盘州市的镂空绣传承人。”袁春莲说。

袁春莲的镂空绣代表作《犀牛望月》,是与丈夫柳胜历时3年多共同完成的一幅刺绣作品,用了72种彝族传统绣法技艺,工序十分繁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彝族镂空绣技艺。

镂空绣古称数纱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面料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图案的一种彝族传统手工技艺,所用棉、麻布及用线都较为淡雅,尤以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乡最具代表性。

袁春英个人图片图3

对于这幅与丈夫共同完成的刺绣“精品”,曾经有人开价8万多元要买,她都没舍得卖,她准备自己好好珍藏着,这是目前她最满意的一幅作品,也是她和丈夫携手走上传承彝族刺绣之路的最好见证。

2017年,第二届“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妥乐论坛”即将召开。袁春莲应邀设计制作的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精美刺绣,被盘州市作为“伴手礼”赠送给了参加论坛的中外嘉宾。

为了绣好这幅作品,袁春莲从早上绣到午夜,连续17天潜心设计制作,拿出初稿,随后将这幅以妥乐村风景为题材的作品交给公司的绣娘连续工作了3个多月成功完成110多幅作品。

在发扬与传承彝族刺绣技艺上,袁春莲一直保持着一种匠心精神,她的作品也展现着浓厚的彝族文化,备受欢迎。

“今后,还是想把公司再做大做强,多带动一些身边的妇女同胞,让她们在家就能就业,不必外出务工。同时,也希望能通过现在的新媒体平台推广我们彝族刺绣,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喜欢上彝族刺绣。”袁春莲深感责任在肩,对未来也满怀希望。

总值班:蒙光昌

值班主任:彭忠林

声明:若水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ouzivr@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