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三甲医院排名

2023-04-10 16:41 生活经验 0阅读 投稿:小七
北京大三甲医院排名图1

ICU人员短缺、设备严重不足。




撰文 | 陈丽金
12月19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简称北大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接受“医学界”采访时表示,新冠病毒感染不会一来就是重症,而是在感染5-7天后出现重症,所以重症的高峰会比感染高峰晚。综合分析,未来1~2周将会迎来重症的高峰。
在王广发预测重症高峰到来的时间节点,12月28日、29日,医学界智库花了两天时间实地到北京的中日友好医院(简称中日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北医三院)、以及王广发所在的北大医院走访,现场观察这三家医院的重症救治情况。
急危重症占比高,急诊室地板的位置都排不上
中日医院急诊抢救室外,几十平方米的狭小空间内挤了几十号人,有排队做CT的患者,有等候的家属,医护人员推着移动病床、救治设备,拿着一沓病历在病人中间来回穿梭,还有医护人员拿着大喇叭呼叫家属。
北京大三甲医院排名图2图说:中日医院抢救室外,人满为患。拍摄者/陈丽金
“妈,醒醒!”一位五六十岁的妇女一边叫着,一边推着轮椅上七八十岁的老母亲,冲进抢救室。
“大家都急得往里冲,只有一两个大夫,根本管不过来。”一位在急诊室内等候的患者家属见状说道。
“呼吸科现在也插不了管,所有设备都用完了,调不过来,别的科也在用,以前不收新冠的科都在收新冠,人家原来是不需要那么多设备的。现在全国都在买,不是你想买就能买,这个东西又不是一天就能变出来的。”抢救室外一位护士询问患者家属是否决定好将病人转到骨科,而骨科没有重症救治设备。
“我爸有基础病,现在白肺,断氧人就不行了,勉强能喝点牛奶维持。(我们)跑遍了北京各大医院,买不到药,只能打点滴,等了7天都住不上院,连急诊室地板的位置都排不上,都满了,中日医院的抢救设备也用完了。”杨亮说。
12月28日下午,杨亮和身旁坐着轮椅、用鼻导管吸氧的父亲,在中日医院急诊室排队。就医需求的剧增,让急诊变得不再“急”。即使呼吸困难的急诊病人,也需要排队10小时。
中日医院综合ICU病房外,一名心内科医生向患者家属解释,话语间流露出连日来面对汹涌而来的重症感染患者时深深无力感和疲惫。“一放开,病人全上来了,短时间内,心内科50张床住进60个病人,我的病房里、楼道外都放满了病床,全是重症病人。”
上述医生称,他自己也感染了,每天戴着N95口罩呼吸不畅,血氧比正常人要低,科里有好几个医生都累出了心肌炎。
12月以来,北医三院每天都有百余辆救护车来回穿梭,将危重患者运至发热门诊、运至急诊。由于感染人数庞大,高龄、危重症患者比例不断攀升,许多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随时可能出现呼衰、肾衰等情况,病情复杂。
北京大三甲医院排名图3北医三院抢救室内,医生正在抢救。拍摄者/陈丽金
据中日医院和北大医院官网显示,北大医院急诊科日均接诊量400余人次,其中急危重症患者占比高达45%;中日医院最高一天的接诊量达到578人,其中危重症占比达20%。
从12月19日到29日,中日医院急诊科日均接诊量从390多人到640人,北大医院从540人增加到最高的997人,北医三院从626人增加到最高1176人,三大医院急诊救治人数几乎翻倍。
如今,到急诊科就诊的基本上都是紧急、高危人群。急诊科人数暴增下,医院超负荷运转带来的长达多日的混乱——没床位、人数不足、抢救设备短缺,重症病人无法收治,医护累得倒下。
叫救护车进京,外地患者的求医之路
另一方面,由于北京拥有全国最好的医疗资源,随着防控政策的放开,不少在地方上治疗无望的患者纷纷涌入北京的各大医院,更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
唐军的母亲感染后在家发烧了8天,最开始在小诊所输了两天液,随后出现呼吸困难。家人将其送到唐山当地三甲医院,“人刚进去的时候还可以,后面情况一天不如一天。”
唐军告诉医学界智库,在老家医院已经没有别的治疗措施了,医院采用药物治疗,但告诉家属“能不能救活靠病人自己造化”。22日,他叫了一辆救护车将母亲送来中日医院,那时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快不行了。在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待了6天,病情逐渐好转。“这里药用得很少,但技术比我们当地要好得多,送来这就有希望了。”
看到希望的不只是唐军,还有徐建。连日来,他在北京多家医院为老家邯郸的同学找床位。同学今年27岁,刚剖腹产完就白肺了,在邯郸的三级医院住院治疗了6、7天,还上了呼吸机,目前还在昏迷中。家人从黄牛那花1万多买来抗新冠的进口药,她吃过后不发烧了,病情好了些。
徐建认为,老家的医院虽说也是三甲医院,但像白肺的患者,医院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更别说更小的地方经验不足了。呼吸科的工作人员告诉徐建,挂呼吸科门诊至少需要一周,白肺患者上呼吸机也维持不了,最终还得去ICU,但现在ICU一床难求。打120也没用,ICU里都是白肺,不可能把里面的病人清出来。
眼下重症病人能否得到一张ICU床位,需要看运气。
李云的母亲今年76岁,患有高血压等基础病,感染新冠后,一开始发烧后吃了消炎药后烧退了,之后两天状态还不错,能吃饭,嗓子也不是很疼。虽然第三天抗原仍呈现阳性,但李云仍能明显感觉到老人疲惫,于是带母亲去燕郊福合第一医院(民营二甲综合医院),测了血氧和血常规分析、拍了肺部CT,并打了5天的点滴。几天后再复查,结果显示,疾病还是进展了,老人肺部出现毛玻璃样改变。
李云要求在呼吸科住院,但当时燕郊福合第一医院人太多,根本住不上院,只能再打点滴。“燕郊的医疗条件太差了,但他们已经尽力了,药品有限,还剩两盒阿兹夫定,很幸运我妈开到了一盒。后来我妈住进了院,住院第二天,她心率特别快,出现了房颤,在我的强烈要求下才测了血氧,跌到78,当时也没人告诉我们吸氧很重要,医护都忙得不可开交,还有很多比我妈症状重的,顾不过来。如果能早测血氧,我妈也不会那么严重。”
“燕郊的大夫说要是有能力就去北京,他们不是不给我们治,而是能力已经到顶了。”12月26日,李云将母亲转来中日友好医院,到抢救室抢救,又做了CT,肺部感染显示比三天前加重了,到了重度肺炎,右侧肺白化程度非常高。
所幸,EICU里刚好有人好转,腾出一张床位,李云的母亲才进入了EICU,高流量吸氧治疗了两三天后,目前体征还算稳定,没有往下发展的趋势,人已经清醒了,但这两天情绪低落,身体难受,心里又害怕,主任鼓励她振作。在门外,李云等得着急。“这边医生很负责任,会介绍病情的发展、需要做什么治疗,设施设备也跟得上。”
中日医院共有5台ECMO,全部满负荷。周斌的女儿占了一台。女儿今年40多岁,没有基础病,感染新冠的前三天发烧,只是洗了个澡,突然就心脏骤停,送进EICU抢救,十多天过去了,体征逐渐平稳,快要撤掉ECMO了。下一个能排上EMCO的,不知道是哪个“幸运儿”。
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外,“先保命”
中日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外,一旁的过道边上放满了折叠床和被褥用品,几个家属在留守。徐军的孩子进EICU十几天了,胰腺炎合并感染新冠。“现在只能采取药物、胰岛素保守治疗,情况还很危险,先保命。”一急诊科医生说。
一位胰腺癌老年患者11月28日刚做完化疗,“用的是最顶级的方案,本来治疗很成功,病情基本上得到了控制。走一万步,跟正常人一样。”患者女儿表述。
然而感染新冠后,人前5天体征还正常,但后来情况急转直下,进了EICU抢救。现在已经14天了,全靠ECMO维持。“恶化是新冠导致?还是肿瘤导致的?”家属问。
“无法排除,从我们肿瘤的角度来看,这种状态下没法做核磁和抗肿瘤的治疗,现在还处于保命状态。等不需要靠机器维持生命了,再考虑肿瘤的问题。”中日友好医院一肿瘤内科医生对家属说。
李静的父亲是在医院等待手术的过程中感染上新冠的。父亲的手术不能择期——他的肝胆粘连在一起,引起了严重的炎症,吃了消炎药后又发炎了,周边的肉一点点溃烂,需要赶紧清理。
李静本想先采取保守治疗,但看了几家医院,医生都说必须得尽快手术。而住进中日医院病房的第二天,李静父亲就染上新冠,由于用药及时,效果不错,症状基本消除。住院两周后,身体各项机能达到手术要求。
感染新冠后,李阳的母亲一开始是反复发烧、咳嗽、第5天呼吸困难,在家测了血氧,掉到80以下,家人打了120。“政府很重视,专门成立了一个转运组,22号免费救护车送进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ICU,现在又感染上新的病毒得了肺炎,烧退了,但心跳不稳定、病毒没清除。”
中日医院急诊观察室外,在下发病危通知书前,一位医生询问家属们,是否要给患者插管,上有创呼吸机?医生说,60岁以下的人,体力和精力都很旺盛,插管了能撑过去,但这位病人80多岁,病情偏重,白肺程度50%多,只不到一半的肺是健康的,耗不起。
几位家属经过商量后,最终签了字。“不用有创的,多维持两三天的生命,让患者活受罪,没有必要。”这是不少患者弥留之际家属的选择。
一位患者家属告诉医学界智库,23日,她送老母亲到急诊室抢救室,一间抢救室塞进去了十多个人,大部分都只能躺在地上。“一天之内走了10个人。我没经历过这种场面,要是自己家人更受不了。”
急诊抢救室紧急扩建
面对海啸般汹涌而来的重症患者,各大医院使出浑身解数,整合医疗资源,举全院之力支援急诊,既要保证急诊诊区和抢救区运转,又要保障患者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12月5日,中日医院综合病房被确定为收治急诊抢救室患者的独立区域,从普通病房变为急诊第三抢救室,功能布局、人员配备、物资保障、工作流程发生了极大改变。呼吸医学中心重新优化病房区域布局,将所有阳性患者集中在指定区域,集中人力、物力进行救治。
与此同时,医护遭遇阳性减员,重症医学科承受着人员不足的压力。据不完全统计,有80余位退休返聘医师坚持出门诊做手术,50余位退休护理人员坚守在抗疫防疫第一线。年轻住院医师、规培生、研究生、进修生也都站到了医疗一线,每班12小时的高强度工作,监护、吸氧、开放静脉、吸痰、胸外按压、除颤、气管插管、转运。
与此同时,在中日友好医院西南方向8公里外的北大医院,也在紧锣密鼓地加快扩容ICU病房:
12月22日,以呼吸科为核心的临时综合重症监护室(ICU)和临时呼吸重症病房正式开门接收患者;
12月26日,呼吸三病房也正式开诊;
目前,医院还正在筹备建设呼吸四病房,并将于本周开诊。同时,医院外科系统的病房也都做好了迎战准备,随时腾挪转化。这或将缓解医院就诊压力。
12月29日,医学界智库在现场看到,北大医院急诊科大厅内的空地上被帘子分割成几个临时病房,走廊内、电梯出入口处放满了病床。排不进观察室的患者被安排在外面,身上插着氧气管和监护仪,家属陪护在旁边,一些生活用品也零落在一边。一旦监护数据出现异常,监护仪便会发出警报,医护人员赶来抢救。部分没有床位的患者,只能虚弱地坐在轮椅上吸氧。
床位可灵活增加,人力如何充分保证?目前,北大一院人力资源处、护理部统筹协调院内医生、护士,以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人员为核心,以内科系统人员为班底,成立了多个重症患者救治团队;同时从全院范围抽调医护人员补充所需人员,确保正常运转。
同时,北大医院于12月24日-30日举办为期一周的重症诊疗能力提升培训班,从重症患者诊断、救治、护理、感控等多方面进行授课和实操演练,为全院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工作储备后备力量,目前已有500余名医务人员参与培训。
北京大三甲医院排名图4图说:北大医院急诊室大厅,帘子将大厅内一出空地分割开来作为临时病房,患者身旁放着监护仪。拍摄者/陈丽金
据医学界智库了解,患者大幅增多,氧气需氧量急剧上升。12月下旬起,北大医院日用氧量增长140%。氧气源储量及汽化能力出现严重不足,尤其是氧气管道开始发生冰堵情况,严重影响氧气供应安全。为确保医疗用氧“气稳气足”,北大医院在18小时内紧急完成急诊氧气站增容改造工程,新增了1个5m3液氧罐(具备100m3/h汽化能力)以及200m3/h汽化器,有效提升了门急诊院区的氧气储备量及供气能力。
针对重症设备极度短缺,北大医院采购中心在医院紧急扩建重症监护医疗单元时,及时对急诊、呼吸科、重症医学科以及新开设的临时ICU、呼吸二病房、呼吸三病房配备医学装备,并安排专人管理,随时配送医用耗材。
然而,新增加的人员和设备数量,远远赶不上新增的重症患者数。据医学界智库了解,目前上述三大医院仍有不少重症患者滞留在急诊室,大量患者还在排队等候有限的重症设备。


北京大三甲医院排名图5
声明:若水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ouzivr@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