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舞龙舞狮中国传统文化(社火舞龙表演特色)

2023-01-17 11:34 综合百科 0阅读 投稿:小七

青海新闻网讯 图腾文化,就是由图腾观念衍生的种种文化现象,原始时代的人们把图腾当作祖先或保护神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对图腾的崇敬而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在河湟社火中,我们常见的舞龙、舞狮、舞春牛,可以说是民族图腾文化的另一种展示。

社火舞龙舞狮中国传统文化(社火舞龙表演特色)图1

舞龙

龙是祥瑞的灵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也是狂涛骇浪的破坏者。它的力量,就连最凶猛的野兽也不能匹敌。 “龙”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

“龙”为图腾的强大氏族,由西方(甘、峡)移向东方而入中原,这就是后来的“夏”。伏羲和女娲氏,是神话中的创世人物,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长期以来,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并把它看作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物。数千年来,炎黄子孙都把自己称作是“龙的传人”。

舞龙始自何时,已无可稽考。据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记载,在四季的祈雨祭祀中,春舞青龙,夏舞赤龙和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每条龙都有数丈长,每次5-9条龙同舞。

舞龙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逢有大节日、大庆典等,必有舞龙助庆。上古时期,便有遇水旱瘟疫、妖孽凶灾舞龙祈雨的仪式记载。人们便相信龙是风雨的主宰,有呼风唤雨的无边法力,因此逢旱涝时便会求龙开恩庇佑。

经过近2000年的演变和发展,民间的龙舞不仅有很高的技巧性,而且表演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国泰民安和风调雨顺,已然成为我国各地传统的民俗文化之一。

龙灯多在节日之夜舞弄,龙灯的动作有龙摆尾、金龙蟠玉柱等。有些地区还同时施放烟火、爆竹,在鼓、锣、钹、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气势更加雄伟,舞姿更加生动。

社火舞龙舞狮中国传统文化(社火舞龙表演特色)图2

舞狮

自古以来,狮子一直是力量和意志的象征。在百姓心目中狮子更是瑞兽,是吉祥如意的图腾。舞狮一直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舞狮在我国有悠久的厉史。《汉书•礼乐志》中就有象人一词的记载。三国时魏人孟康的注释说:“象人就如今(指魏国)扮演鱼、虾、狮子的伎人。”由此可见,我国约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舞狮。

在唐《太乎乐》中记载有《五方狮子舞》。该舞表演时,由伎人扮演五头五种颜色不同的狮子,每头狮子由两名戏狮子的狮子郎牵着。狮子郎手里拿着红拂子逗引狮子,狮子作俯、仰、腾、跃各种动作,同时还有一百四十人高唱着《太平乐》伴舞。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诗中,对狮子舞作了详尽的描述:“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

随着时间的迁移,舞狮的发展变得更丰富更多样。在宋代的百戏中,有孩儿扮狮戏球舞,还有狮豹合舞。在我国民间,上元节舞狮子是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盛事,每到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我国的许多城镇和乡村都要表演舞狮子。

现在我国流行的舞狮有文狮、武狮之分。文狮动作细腻诙谐,主要表现狮子的活泼及嬉戏神态,如抡球、戏球、舔毛、搔痒、打滚、洗耳、打瞌睡等,富有情趣性;武狮则重技巧和武功的运用,如腾、闪、跃、扑、登高、走梅花桩等高难动作,表现狮子的威武雄姿。

舞牛

牛是勤劳、勇敢、诚实、纯朴的象征,是人们喜爱的动物之一。

世界上有许多以牛为图腾崇拜物的国家和民族。《史记》记载:炎帝“起于烈山、居姜水”,是姜氏部落首领。他生活在原始社会仰韶文化阶段的早期。据《山海经》记载:炎帝牛首人身,实际上,其部落是以牛为图腾。因此,古代的星回节(年节)活动都与牛祖先的崇拜有关。

舞春牛是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寄托新年祝福,预示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六畜兴旺是“舞春牛”的主要目的。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舞春牛的人们为农家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同时也寄托着对农家丰收、祥和的祝愿。

20世纪50-60年代的“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制作时,先用竹篾扎成框架,再在框架外糊纸贴布制成,绵纸做头和角,画上中眼。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极易破烂,几乎舞一次就要重新制作。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春牛”也跟着享受了时代进步的福音。为了让“舞春牛”形象更生动,民间艺人大胆创新,在道具的制作上,从头到尾都是竹条和纸精扎而成,还涂上光彩夺目的颜色。牛身开始用布来制作,牛头有些部位也开始采用了彩色涂料来制作,舞动起来,金光闪闪,生动逼真,场面十分热闹。(雪归 搜集整理)

声明:若水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ouzivr@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