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的故事来源可能是,西厢记原文故事介绍

2023-01-24 16:28 综合百科 0阅读 投稿:小七

自唐传奇《莺莺传》问世以后,崔莺莺与张生的故事就引人关注,影响深远。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以说唱形式重新演绎,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以戏剧形式将此故事搬上舞台。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可能是,西厢记原文故事介绍图1

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故事,《西厢记》跨越时空的发展,更富有魅力。

“西厢”故事的本源

唐朝有一个诗人,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他一边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深情绝唱,一边沾花惹草写下《莺莺传》这样的“忏悔录”。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可能是,西厢记原文故事介绍图2

《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它就是“西厢”故事的本源。其大致内容是书生张生在普救寺偶遇远房姨母,帮助崔家免受兵灾。姨母非常感谢张生的恩情设宴款待。由此,张生与莺莺初相见,年仅17岁的表妹“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张生一见倾心,愿致其情。婢女红娘传书,几经反复,两人最终花好月圆。张生赴京应试未中,滞留京中,对表妹变了心。后来莺莺另嫁他人,不再与张生相见,从此长诀别。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可能是,西厢记原文故事介绍图3

这部小说,虽然是以悲剧告终,但对崔张的爱情和莺莺性格的某些描写,却十分细腻动人。正如鲁迅所说:“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元稹的《莺莺传》的艺术成就在唐传奇里不能算最高,但影响特别大。

董解元对《莺莺传》的继承

《莺莺传》里张生始乱终弃的情节,莺莺从守礼到违礼的突破,遭遇抛弃哀而不伤的情结,更加映照出张生的轻薄失礼。所以,这样的轻薄男人和荒谬的女人“祸水论”,注定要被世人打压。只有张生的形象经过脱胎换骨重新书写,《莺莺传》的故事才可以更具生命力。

这个时候董解元就以极大的气魄将《莺莺传》重新改编,把一个令人感到伤感的故事蜕变成了一段爱情佳话。董解元笔下的张生是一个痴情种,他就算借钱也要给莺莺购买定情信物。诸宫调中的莺莺,也与《莺莺传》里有了明显改进。莺莺在与张生的爱情互动上更加富有情趣,缠绵动人而不是只有闺阁女子的内向。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可能是,西厢记原文故事介绍图4

《董西厢》以“趁了文君深愿,酬了相如素志”为宗旨,写男女双方均坚贞不渝,深爱对方,最终以两人私奔而最终获得团圆。维护了封建礼教及“女人祸水论”的陈腐说法,歌颂了青年男女为追求爱情不屈不挠的勇气,谴责了阻碍自由恋爱的封建思想。

王实甫对《西厢记》的升华

在封建礼教盛行的时代,“西厢”故事一直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王实甫以大胆的心态,打破常规,重新阐述了故事的内涵,写出来不朽的元杂剧——《西厢记》。

王实甫的《西厢记》全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将说唱转化为戏剧,既吸收了《董西厢》的创造经验,又做到了对其的超越。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可能是,西厢记原文故事介绍图5

《王西厢》在配置新的故事中,王实甫重构戏剧情境,强化了人物互动关系,加强了戏剧冲突。把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郑恒之间的矛盾冲突贯穿于作品的始终,即进步与保守、追求自由爱情与维护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

《王西厢》语言锤炼优美而又生动典雅,提炼活泼的民间口语又加入古典诗词入曲。在人物塑造上,“站在董解元的肩膀上”更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张生痴情、莺莺深情、红娘风趣泼辣……人物性格的调动,不仅使人物形象有所改观,更加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呈现出来真挚爱情的力量,以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可能是,西厢记原文故事介绍图6

有人说《西厢记》的演变就是渣男到完美爱情的演变,从“还君明珠双泪垂”到“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婚恋观的变化。

其实并不全面,在这背后更深层次的是中国戏曲走向进步的表现。从原始巫优表演到汉魏角抵戏;从隋唐歌舞戏到永嘉杂剧;从诸宫调到元杂剧。中国戏剧由萌芽状态一步步走向了元杂剧的繁荣,在“西厢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戏剧发展的缩影。

正如王国维所说:“元曲之佳何处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元代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的意义,元代戏剧也以其“自然酣畅”之感给人以淋漓尽致的视觉盛宴。

声明:若水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ouzivr@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