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导演”了美国“血液检测女王”的创业悲剧

2023-02-07 11:13 综合百科 0阅读 投稿:小七

若论6月份全球创投圈最“火”的人物,或许就是美国医学检测公司Theranos的创始人兼CEO伊丽莎白·霍尔姆斯(Elizabeth Holmes)。不幸的是,她屡屡登上头条,并非因为取得成就,而是公司丑闻不断升级。继5月Theranos宣布将过去两年的检测结果全部作废后,6月1日,《福布斯》杂志将霍尔姆斯的预估身家从45亿美元降到0。6月12日,公司主要渠道合作伙伴——连锁药店沃尔格林(Walgreens)宣布停止与其合作,已经开设在药店内的40个Theranos“健康中心”全部关闭。一些创投人士认为,这不仅意味着霍尔姆斯手上的非优先股无法兑现,甚至整家公司也已经“一文不值”。

这一切距离霍尔姆斯成为福布斯富豪榜“年度女企业家”“最年轻白手起家富豪”仅仅不到两年时间。她戏剧般的陨落已经引起好莱坞的关注,凭借金融题材影片《大空头》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导演亚当·麦凯(Adam McKay)已经开始着手拍摄一部以她为原型的传记片,并邀请90后金像影后詹妮弗·劳伦斯(Jennifer Lawrence)出演女主角。

新闻事件被如此迅速地娱乐化,引起了许多争议。人们同时也生出疑问:除了拍电影之外,霍尔姆斯和她的公司还有没有其他价值?这位过去几年让人们崇拜的创业明星真的只是个“骗子”?她曾一次次宣讲的医疗革命理想难道都是谎言?不知电影圈打算如何演绎霍尔姆斯的故事,这位被创投热钱、医疗技术革新与“硅谷模式”等多股潮流推上历史舞台的年轻女性,绝不应被简单化地解读。

墙倒众人推

【《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点燃的一根小小引线,就令估值90亿美元的Theranos轰然倒塌,只能说明媒体和市场对这家公司的业务早就抱有深刻的疑虑。既然如此,他们之前为何还要将霍尔姆斯捧上高科技创业者的神坛?】

6月沃尔格林宣布取消合作,成为压倒Theranos估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这家公司的危机早已开始,从大众舆论层面,2015年10月16日《华尔街日报》的长篇调查文章是Theranos遭受猛烈攻击的开端。媒体通过采访公司前雇员和业内人士,揭露其技术核心——“用手指上的一滴血”就能检测数百种健康指标的仪器“爱迪生”(Edison)只不过是徒有其表的摆设,检测精度难以保证。而且公司其实只使用自己的仪器处理 200多项检测项目中的 15 项,以及全年检测样本的不到 10%。其余检测项目的结果究竟如何产生,外界不得而知。或许是“外包”给其他公司,采用传统方法得出;或许情况更加恶劣,部分数据有可能是编造而来。

媒体曝光之后,有关各方“墙倒众人推”,迅速跟Theranos拉开距离。例如,Theranos曾宣传道,葛兰素史克及辉瑞两大制药公司与其有合作关系,曾使用公司实验室进行药物检测,两家公司马上否认了这一说法。食品与药品零售商西夫韦(Safeway)立刻取消了跟Theranos价值3.5亿美元的合同。此前被报道证实“爱迪生”检测准确性的克利夫兰市医院迅速发表声明,表示此事只是记者捕风捉影。另外,第一个投资于Theranos的风险投资公司DFJ(德丰杰)也连忙撇清关系,声称他们只不过是在2004年伊丽莎白·霍尔姆斯刚创业时,给了她5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自那以后,DFJ与之再无瓜葛。

其他公司的行动速度如此之快,倒显得沃尔格林的反应过于缓慢。在今年6月的新闻报道中,当媒体询问各路专家“沃尔格林取消合作对Theranos有什么影响”时,大部分专家都觉得一家“难逃一死”的公司已没有讨论价值,转而分析此事对沃尔格林的影响,他们认为这家美国最大的连锁药店面临一场罕见危机,不仅品牌形象受损,还有可能遭受法律诉讼。一切源于它没有像其他公司一样,早在去年丑闻初露苗头时,就把Theranos一脚踹开——这简直是巨大的决策失误。

这种“一边倒”的舆论形势很不寻常。大部分商业丑闻从最初曝光开始,总要经历一定时间的酝酿和求证,才会对公司产生实质影响。《华尔街日报》点燃的一根小小引线,就令估值90亿美元的Theranos轰然倒塌,只能说明媒体和市场对这家公司的业务早就抱有深刻的疑虑。既然如此,他们之前为何还要将霍尔姆斯捧上高科技创业者的神坛?风险投资人又为何在她的公司上砸入大量真金白银?投资界、媒体和伊丽莎白·霍尔姆斯,究竟谁才是真正的骗子?

曾经单纯的初心

【最初的创业历程艰辛而充满乐趣,转变发生在成为“独角兽”公司以后】

曾经被媒体“神化”、如今又被“妖魔化”的伊丽莎白·霍尔姆斯,拥有非常单纯的人生履历。她于1984年2月3日在华盛顿出生,父亲克里斯蒂安·霍尔姆斯四世(Christian Holmes IV)是一名政府对外援助机构官员,长期任职于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母亲是国会的外交事务助理。如果进一步追溯历史,这是一个令人骄傲的家族。她的曾祖父克里斯蒂安·霍尔姆斯(Christian R. Holmes)是一位著名的医生和发明家,曾任辛辛那提医科大学校长。她的曾祖母是现代酵母工业之父——菲氏酵母公司创始人查尔斯·菲雷希曼(Charles Fleischmann)的女儿。

伊丽莎白曾告诉媒体,家族中那些伟大人物让她自幼产生了远大的理想。“我听着家族中这些伟人的故事长大,我知道有很多人不为争名逐利,而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奉献一生。”当她读了曾祖父的传记后,决心像他一样当医生。然而,年轻的伊丽莎白遇到了一个从医的重大障碍——她害怕针头。“我的母亲和外祖母都晕血。”伊丽莎白在2014年的一次专访中说,正是这种恐惧症,使她相信人们需要“不抽血的医疗检测”。

在这篇最近被其他媒体广泛引用(主要用于讽刺)的《纽约客》专访文章中,分析了伊丽莎白成长为“天才”的缘由。由于父亲的工作需要,伊丽莎白自幼在多个国家生活,造成了她孤僻的性格,时常沉迷于自己的世界。父亲因此感到内疚,9岁的伊丽莎白写了一封安慰他的信,表示这种孤独的生活正是自己所需要的: “我要不断探索新的事物,去做那些人类甚至不知道自己能做到的事情。”

伊丽莎白称自己做事一向不循常规,因为“没有人告诉我不能这样做”。高中时期,她不顾校方“驱赶”,去斯坦福大学进修了本科生的中文课程。随后凭借出色的中文,跟中国高校买家做起了软件生意。在北京,她结识了后来的重要生意伙伴——前微软工程师桑尼·巴瓦尼(Sunny Balwani)。2002年,她进入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刚刚入学就“违规”参与博士生的实验项目,因此吸引了系主任查宁·罗伯森(Channing Robertson)的注意。正是因为罗伯森大力支持她的创业计划,才有了Theranos的雏形。

根据很多早期报道的介绍,霍尔姆斯创立Theranos的契机与2003年亚洲非典型性肺炎(SARS)的流行密切相关。当时身为大一新生的霍尔姆斯正在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实习。在那里,她发现SARS病毒检测使用的传统方法费时费力,根据她在大学里了解的有限知识,霍尔姆斯认为,从理论上来讲,所有检测步骤都可以集成在一张芯片上完成。她回到学校,向罗伯森讲述了这一构想。罗伯森表示支持她的理论,但建议她先完成学业。当然,正如许多硅谷创业者一样,霍尔姆斯毅然退学,拿着父母给的学费创办了一家名为“实时治疗”(Real-Time Cures)的公司,后来改名为“Theranos”,意为“治疗”(therapy)和“诊断”(diagnosis)的结合。

最初的创业历程艰辛而充满乐趣。霍尔姆斯身边很快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者:她的导师罗伯森从斯坦福大学退休,成为公司的第一位董事兼技术顾问;桑尼·巴瓦尼的加盟弥补了团队在软件技术方面的不足,他成为首席运营官兼总裁。罗伯森介绍了几位医疗领域的风险投资人与霍尔姆斯认识,有这位业内元老作为技术担保,这个项目很快募集到几百万美元。其中第一笔资金来自DFJ,在高科技尚被视为泡沫的当时,这是目光远大的体现,虽然现在该公司宁愿自己从未做过这笔投资。

随后,Theranos进入硅谷高科技公司发展的“标准流程”——通过一轮又一轮融资不断做大市值。前两轮融资共募得1600万美元,2006年的第三轮融资募得2850万美元。2010年,一名不具姓名的投资者投入4500万美元,此时接近1亿美元的外部投资将公司估值推高到10亿美元。然而,也正是从这时起,这家“明星独角兽”公司的发展风格开始发生变化。公司的估值从10亿美元到90亿美元不断“跃升”,却不幸应了一句古话:登高易跌重。

“女版乔布斯”的诞生

【既然无需应对监管部门,Theranos也就不再关注技术问题,而将发展重点放在“商业模式”和霍尔姆斯的个人营销上】

随着估值上涨,相关利益方越来越复杂,2013年7月,Theranos董事会发生了大变动。包括查宁·罗伯森、制药领域资深高管Robert Shapiro在内的医药背景董事相继离职,一批更加声名显赫的大人物占据董事会,包括前国务卿舒尔茨(George Shultz)、另一位前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前国防部长佩里(William Perry)、前美军中央司令部总司令马蒂斯(James Mattis)和前海军作战部部长罗海德(Gary Roughead)。

媒体敏锐地发现,这是一个由前外交官员和将军组成的董事会。立刻有人问道:Theranos是否意图争取政府合同?霍尔姆斯回应称,这种权钱勾结的暗示性提问是对公司的“冒犯”。一些带有宣传性质的报道显示,这些大人物是被霍尔姆斯的个人魅力吸引加入董事会的。2011年,霍尔姆斯首先遇到了91岁高龄的舒尔茨,用一场“本来预计10分钟,结果谈了两个小时”的会面说服舒尔茨加盟。舒尔茨又引荐了前参议院共和党领袖Bill Frist、基辛格、前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民主党人)Sam Nunn、佩里等人。这些年事已高的政治家对年轻有为的霍尔姆斯表示欣赏,对一无所知的医疗新技术感到好奇,他们礼节性的赞美之词都被印在了Theranos的融资宣传册上。董事们也会提一些有用的意见——当然基本与技术无关。例如基辛格曾建议优先发展美国国内市场,因为如果把新型医疗仪器拿到发展中国家使用,当地老百姓(603883,股吧)会认为这是发达国家在做“人体实验”。

没有人知道此时Theranos的技术进展到了什么程度,这件事似乎也不再重要。Theranos的血液检测业务是一个监管灰色区域,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药品和医疗器材有明确规定,对医疗检测服务则没有。提供大部分医疗检测服务的两家传统公司——奎斯特诊断公司(Quest)和美国实验室公司(Laboratory Corporation of America)已经受到了FDA的监管,因为它们的检测会用到第三方制造商的仪器,而这些医用仪器在上市之前要经过FDA的批准,对测量准确度有严格要求。Theranos的不同(以及节约成本)之处在于,它使用自己研发的检测设备“爱迪生”,只要该设备不上市交易,就无需FDA检查和批准。

既然无需应对监管部门,Theranos也就不再关注技术问题,而将发展重点放在“商业模式”和霍尔姆斯的个人营销上。2014年,《福布斯》杂志将霍尔姆斯排在富豪榜第110名。她还是那一年的“年度女企业家”“40岁以下40人”,是《外交政策》杂志评选的“全球100名思想家”。2015年她成为《时代》周刊年度人物候选人,还是奥巴马总统委任的“创业大使”。

公司董事和公关团队认为,霍尔姆斯具有出色的商业天赋,尤其神似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甚至在某些方面优于后者。例如认识乔布斯的前国防部长佩里说:“她(霍尔姆斯)拥有史蒂夫(乔布斯)没有的社交感知能力,史蒂夫是个天才,她是个有胸怀的天才。”或许是听从公关团队的建议,霍尔姆斯在办公室挂起了乔布斯的大幅照片,她开始在演讲中有意无意地提到自己与乔布斯的异同。

当然,两人有一个很大的相同之处,就是对自己的产品开发进程“保密”。期间不断有媒体和业内人士质疑“滴血检测”的技术可行性,要求Theranos提供证据,都被一句“乔布斯就是这样保密的”搪塞过去。事实上,学术界和医疗界从未对Theranos的技术有丝毫认可。一方面是因为霍尔姆斯和她的技术团队没有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另一方面,医疗领域就“滴血检测”已经做了多年尝试,始终无法解决血样中的皮肤组织残留及其他污染问题,只有直接从血管中抽血才能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霍尔姆斯声称她攻克了这一难题,却拿不出任何证据。她的“保密”策略俨然是皇帝的新衣,业内皆知其造假,只是静待揭穿真相的时刻。

不应被否定的革新

【打破传统利益格局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实惠,当然,也构成了传统利益集团猛烈攻击的动机】

以《华尔街日报》文章为导火索,Theranos的公司估值及霍尔姆斯的个人声誉刹那间摧枯拉朽。媒体纷纷“落井下石”,将这个持续十几年的创业项目贬为从头到尾的骗局。然而,这是事实吗?一个曾令查宁·罗伯森那样的资深科学家热情支持的设想,真的只有“造假”而已吗?

至少从两个方面依然能够看出Theranos锐意革新的可取之处。一方面是其广受诟病的“消费者主导”的医疗商业新模式;另一方面是其抛弃现有学术和监管体系,自主研发检测仪器的尝试——虽然就目前来看并未成功。

霍尔姆斯在推广公司的服务时,讲过一个很动人的故事:她的一位叔叔在很年轻时得了皮肤癌,接着转移到脑部。“疾病发展一段时间症状才会出现,如果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的健康信息,就可以避免很多过早的死亡。”然而,由于传统医疗检测手段太贵、耗时太长,伴随一些令人不愉快的问题——例如“要抽好几管血”,导致那些被医生要求验血的患者中,“40%~60%”的人并没有去检测,白白贻误病情。Theranos检测的低价、快速与方便,特别是“不需要抽血”,将极大提高疾病的早期发现率,进而拯救生命。

一些医学专家指出,霍尔姆斯对医疗检测领域“消费者驱动模式”的倡导,忽视了患者自我诊断的弊端,包括:过度诊断、假阳性结果、过分积极的健康筛查带来的误解等。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更频繁的血液检测(或者其他测试)有利于人类健康,因为对未发病高危人群的干预手段很少,后果也不确定。例如,对于霍尔姆斯反复强调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即便血液检测发现了这一点,患者能得到的建议也只不过是他们早就知道的事情:加强锻炼、注意饮食。另外,医疗保险是否应涵盖消费者主动要求的检查及提前介入治疗?这也是法律层面的难题。

尽管如此,也有许多研究者认为,适当将治疗主动权向患者转移,是一种有益的改革。此前电影明星安吉丽娜·朱莉为预防乳腺癌提前“切乳”的医疗选择,虽然引发争议,但也获得了许多认同,足可见患者对治疗主动权的渴望。在目前的医患关系中,患者的角色过于被动,不仅容易引发误解,也会影响治疗效果。霍尔姆斯有一点说对了,的确有相当大比例的患者逃避血液检测,但或许没有她说的“40%~60%”那么高。根据两大医疗检测机构之一的奎斯特公司研究,在美国这个比例大概是30%,依然是个很高的数字。在许多学者如哈佛大学医学教授Andy Ellner表示支持霍尔姆斯的部分观点:“健康数据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将从医生转移到患者手上。不论医生和其他相关的人们怎么想,这样的革新一定会发生,也应该发生。”

然而,霍尔姆斯努力的方向或许错了。这些患者逃避检测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害怕抽血”,而是高昂的检测及后续医疗费用、难以启齿的特殊疾病等。在过于封闭的性格弱点影响下,霍尔姆斯误将自己的恐惧推广到所有人,在“滴血”还是“抽血”问题上倾注了过多精力,而这方面的技术始终难以突破,导致其走上“造假”之路。事实上,从早期报道可以看出,在Theranos成立之初,宣传的核心技术并非“手指采血”,而是简化检测程序(降低成本),以及健康数据存储和传输的私密性,这两点或许才是查宁·罗伯森等业内专家支持这个项目的原因。

除此之外,Theranos独立研发检测设备,在批评者眼中是为了逃避监管,但也有人指出,目前美国医疗业和保险业建立的庞大利益共同体,正是医疗费用高昂的原因。单就医疗检测而言,很多大公司分布在产业链上下游,从仪器、试剂、人工到实验场地,每一环节都要求利润。Theranos的检测费用往往只有传统费用的1/10左右,这并不完全受益于“造假”,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打破传统利益格局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实惠。当然,也构成了传统利益集团猛烈攻击霍尔姆斯和Theranos的动机。

不光彩的“聪明钱”

【“我们必须意识到,硅谷的视野是一种相当狭隘的人生观”】

在十几年的创业历程中,霍尔姆斯和她的Theranos曾经是医疗检测领域新方向的引领者。这一领域的陈旧技术、繁琐流程和高昂费用确实需要革新,霍尔姆斯曾表示,当前750亿美元的检测市场有机会膨胀为2000亿美元,这个预言很可能将成为现实。但可惜的是,Theranos很难参与接下来的盛宴。6月12日沃尔格林宣布中止与其合作后,《福布斯》采访了多名创投人士,他们普遍认为Theranos再难翻身。

FDA已经声明该机构从未对Theranos检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做出保证,除了单一疱疹病毒(HSV-1)这一项检测外,该机构从未允许Theranos使用自己的仪器做其他检测。这意味着该公司的“上百项专利”其实并无太大价值。今年年初,美国联邦医保服务中心(CMS)给予Theranos严厉打击,指其检测结果严重不准确,并存在操作人员无资质、存储血样环境不合标准等问题。CMS称Theranos加州实验室“严重威胁病人的安全”,指出一项重要检测存在违规操作——即测量病人的凝血能力,这项检测被用于确定抗凝血药物的用量,如果出现问题,将给病人带来生命危险。以此为由,CMS宣布撤销对Theranos加州实验室的认证,中止其接受医保支付的资格。监管部门的这些举措,几乎在技术层面彻底否定了Theranos继续运营的可能性。

许多理性的观察者已经不再指责霍尔姆斯本人,他们纷纷指出,硅谷风险投资模式在这场悲剧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投资人习惯于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节奏,一轮又一轮投资推进速度过快,远远超出医疗技术的正常研发周期。媒体炒作也在推波助澜。这些因素使年轻的霍尔姆斯迷失了创业的初衷,放大了自己的性格弱点,拉远了她与技术领域导师的距离,导致未能及时纠正公司技术发展方向的偏差。人们常说风险投资是“聪明钱”,不同于二级市场的“傻钱”,风险投资能够帮助公司成长,但在Theranos的案例上,正是“聪明钱”毁了这个原本前途无量的项目。

在美国,随着一批互联网企业上市,大量资本得以套现,并积极寻找新的投资机会,这原本是件好事。但硅谷的增长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如果投资人机械地沿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思路,将给新兴创业领域带来灾难。特别是医疗这样的敏感领域,任何疏失都可能造成生命损失,“乔布斯式”的商业思路,其实并不适合这个行业。

霍尔姆斯和Theranos的悲剧不仅受到主流媒体热议,也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引发了更加深刻的反思。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校办报刊The Daily Texan总结道:“我们必须意识到,硅谷的视野是一种相当狭隘的人生观。”这些领悟让人们看到悲剧背后的积极一面,霍尔姆斯用她失去的前途与理想为后来者竖起了醒目的警示。

更多阅读:

跳槽需谨慎 金融业突现下滑

是谁“导演”了美国“血液检测女王”的创业悲剧

早盘:两市小幅高开 吃饭行情延续

教育部要求:入校产品须先经危害性测试

声明:若水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ouzivr@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