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不怵(唯有死磕)

2023-02-24 09:28 综合百科 0阅读 投稿:小七

死磕+

1、全支付拍卖数学模型

所谓 all pay auction (APA) 全支付拍卖 ,就是说所有竞价的买方,不管最后是否获胜,都会损失开出的买价。就是说大部分人付出了努力,但没有任何收获。唯一的赢家,也会付出不菲的代价。当社会群体争夺有限的资源时,其演变模式有时可以用 APA 的数学模型来模拟。奥地利科技学院的学者 Krishnendu chatterjee 2012 年的论文 “生物拍卖中的进化动力学”中,发表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研究结果。

哈佛教授 max baseman 在课堂上做实验,结果把二十美元以两百零四美元拍卖掉。游戏规则稍微改了下,只有第一名和第二名都必须支付自己的出价。最后常常是两个人死磕,欲罢不能。//@纳斯达克小棕熊:想下用全支付拍卖拍卖1万元现金,起价3000。结果会怎么样

大部分竞争壁垒不高的生意,接近这种数学模型。比如硅谷这边很多餐馆,开了关,关了开。生意好的,房东又要涨价,到经济下行时,又把赚的赔掉大半。//@fogin:现实中有什么样的场景如此?

2、多角度探索

目标太明确的奋斗,KPI 过于具体的奋斗,最大问题是老思维模型里的奋斗目标有极大概率是完全错误或者将被边缘化的,而且要每天突破一个个瓶颈完成 KPI,过程极为无聊甚至常常让人恶心作呕。
不在乎短期的 KPI, 沿着多个不同方向并行探索,不断根据趋势搜寻阻力最小,长期势态最猛的路线,则会常常找到惊喜,而且内心会因这种探索和惊喜的时常降临而保持愉悦和对未来的憧憬。走着走着就发现远远超过了当年设想的目标,原来的目标早已成了伪命题。
iPhone 刚出来的时候,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价格太贵,而且没有键盘发 email 不方便 但它后来派生出远比 email 更丰富的应用和生态。现在看 2007年各种人的负面评论和预测,早已不值一驳。
现在市面上最好的电车,仍然面临价格高 (model 3 最便宜的加 autpilot 也要到接近四万美元),充电不如加油方便的问题。但是普通汽车开了十五万到二十万公里就要抛弃报废了。而特斯拉的电池和动力传送系统正在朝一百万英里 (一百六十万公里)寿命的目标发展。一旦自动驾驶技术在未来不断成熟被慢慢放行,自动驾驶电车的运营价格可以降到一英里个人 10美分,拼车每人三美分的情况。这个价格如此之低,可能出现很多私营企业,餐馆,糕点或咖啡店争相提供免费拼车服务,甚至彻底取代公共交通的可能性。然后在此之上将可能衍生出极为丰富复杂的可以软件化精确定制的移动生活方式。那时回头再看汽车电车为一些局部细节的无聊争议,定会笑掉大牙。

多了解些科技史,就意识到大部分技术路径最后的结局是死胡同,或远不如吹得那么重要,最后大多不了了之。九十年代一度吹得很厉害的分布式软件标准 corba, 二十世纪初的 WAP, 等等。某种程度上 XML 也是如此。因此拒绝死磕,灵活调整方向非常重要。//世界像个实际上有(指数级增长的)多个出口的迷宫

李德哈特八大军事战略原则之一,"take a line of operation which offers alternative objectives" 保持一个可以实现多重目标的运行态势,十分重要。

自动驾驶和燃油车冲突。燃油车控制上比纯电动车有很多劣势。

世界就像一个实际上有(指数级增长的)多个出口的迷宫,只盯着少数看得见的出口去奔波硬撞,则常常会痛苦的碰壁。多个方向平行探索,不断推推敲敲一扇扇门,则常会在没有预料的地方,打开一个新天地。

本来想干a,却干成了b,在c挣了钱,干d发了财。这是生物进化史的一般规律。

美国这边大部分十五万公里以上的二手车市价极低,而且保修费用高,和报废没有差别。//@zillion_li:汽油车寿命起码40万公里以上,出租车都是60万公里的

由私营企业和商家彼此竞争来补贴,导致大部分商业区之间交通费用接近为零,似乎是个必然的趋势。

按照现有思维模型攻击新技术的某个暂时的局部缺点,毫无意义。当年黑莓的工程师 "拆解了iPhone 的RF 模块后大笑,扬声器质量太糟糕了"。

3、系统纠错

1/ 每个人做决策时,势必会犯错误,严格说是偏差。这种偏差往往不是因为我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信息输入有局限,或者被输入了虚假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演变的复杂程度远超我们的有限思维模型可以想象的范围。所以偏差是必然,没有必要觉得丢脸或者不好意思。
2/ 在必然有错误和偏差的情况下,纠错的能力就变得十分重要。但实践中根据情况变化,要做到迅速纠错,非常困难。一个重要障碍是纠错必然会有成本,纠错成本必然会和一些短期局部利益发生冲突,纠错成本越大,纠错能力就越弱。因此对于一些重大决定,尤其是不可逆或者可逆成本极高的决定,要极度慎重。决策的速度,要和纠错成本直接挂钩,纠错接近零成本的行为,要多去大胆尝试。投资时,一级市场的纠错成本,往往远大于流动性好的二级市场,就需要极度慎重。类似的,杠杆率越高,纠错成本也越大。
3/ 实践中大部分人判断进展的指标,是自己有限视角看得到的短期利益的获取,而完全罔顾纠错成本。一旦深陷泥潭,最后往往选择死磕到底,一错再错,无它,就是因为纠错成本不断增高,死磕是短期阻力最低的那条路径。或者说,当你选择了纠错成本高的那条路径,最后的毁灭已经是数学上的必然和时间的问题而已。再换个角度说,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纠错成本极低的路径上,道路越走越宽和长期利益的获取,也是一个数学上的必然。
4/ 历史的记录中,胜利者往往会把自己过去犯的错误掩盖美化,而把失败者勾勒成一个自始至终就非常愚蠢刚愎自用老犯错误的 sb. 但实践中往往会发现,这并非真实运行的机制,实际情况是一部分原因是运气,一部分原因是大家都在犯错误,而有的人纠错机制灵活,有的人只顾眼前利益,把自己逼到一个纠错成本极高的死角里而已。不实事求是,不从纠错机制的角度来指导自己的决策,大部分人不可避免地永远无法吸取历史教训,重蹈前人的覆辙。

5/ 当年你的纠错成本比大部分人要低,当你把科学的纠错机制作为决策的重要一部分时,就自然而然地会更愿意多探索多试错。还没开始就已经赢了。

当利益和纠错成本矛盾时,纠错成本永远优于利益,因为错误和偏差是必然的。无法纠错造成的巨大损失迟早将吞噬所有的利益。

另外一个问题是一个团队犯错误,要迅速扭转方向,纠错成本极大。即使个别领导者要改,但要说服底下人众多部门牺牲自己短期的确定的利益,以换取团队整体减少损失趋利避害,在早期几乎不可能。所以不必为大公司看上去人多热闹所迷惑,方向一旦偏离,这些大公司和僵尸无异。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僵化无知,去嘲讽探索者在纠错探索过程中的不断调整,并贬损其为 flip flop. 不要为这种风言风语所动,千万不要因为外人的嘲讽而放弃自我纠错,从不犯错的先知多半是骗人的。

过去二十年一个被很多人低估的反直觉现象是开源社区的蓬勃发展,两个典型是 Linux 操作系统,和维基百科。在二者发展壮大之前,没人相信它们可以做起来,开发者都是些没有报酬的,怎么可以做得好?但开源系统有个关键特点,自我纠错查bug 的时间是常数,O(1). 封闭式系统可能搞很长时间也无法 debug.

定义错误或者偏差的标准很简单,就是对世界做个预测,如果事实真相和预测有差别,就要考虑微调思维模型,引入新的参数。差别越大,调整就必须越大。而且调整是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

这实际上是生活的一种常态,但是在信息颗粒不断精细化的新时代,恐怕难以为继。//@Zachary-Al:最清晰的例子就是一个谎言如果澄清它的成本过高,那就会产生无数个谎言一个连着一个的去掩盖它被拆穿。

错误还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是如果你不去管它,最坏也就是肉烂在锅里,损失有限,比如不带杠杆融资的股票投资。还有一种是如果你不去管它,损失越滚越大,会可能导致彻底毁灭。裸做空股票,和发动侵略战争都有可能演变成第二类错误。要原来有可能演变成第二类错误的行动。

电商直播就是高密度输出虚假信息,造成可以短期内,独此一处可以获利的哄抢氛围,视野不广和知识量不足的人群沉醉其中,已经不在乎产品本质究竟如何,而是展现产品的主播是不是看起来“人很好”,更注重自己是不是参与,此时产品是否适于自己是否好吃也不重要,吃了亏也死磕到底一错再错

4、商业模式、思维模式领先

在商业模式或者思维模式上领先超越大众,远比在同一模式下死磕要轻松得多,利润也可能高得多。
而商业模式或者思维模式的领先,又需要在一线有大量全面丰富的原始信息,帮助你自然地修正改变思维模式,这样在面临他人必然的质疑时,有底气不为所动。

商业模式,思维模式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就是在一线接触各种全面的细颗粒的信息,而且自己参与操作,然后意识到,某个地方有这个需求,某个地方做事的方法可以换个路径达到同样目的,原来某个东西可以完全不需要了,等等。而且因为有原始信息优势,对于缺乏信息者的胡喷,有强大自信可以无视。

5、遇到难点需要切换、迂回

Fritz haber 1909年成功从空气中合成氨以后,二十年代花了六年时间试图从海水中提取金子,未果。
牛顿晚年花了无数时间论证上帝的存在。
爱因斯坦晚年潜心研究统一场论,也未果。
科学家的成功更多是运气,研究失败做不出来是常态。这时候应该常常更改研究方向,甚至搞一个全新的领域,而不是卡在一个地方好几年出不来。大不了过几年行业有了新的进步,有了新的工具再回来搞就是了。但是因为成功者常把自己过去的成功归因为自己的死磕,而且受科研经费所限,频繁调整切换方向很困难。但卡壳是一个非常不爽的事情。
当今世界,可以左右开弓,跨越切换于制造业,交通,能源,火箭发射,通讯,挖掘,脑科学等等各种行业,不卡壳受限于单个方向的瓶颈,世界第一人乃 elon musk. 但用这种操作方法的人以后应当越来越多。这种开心,是受限于单个行业发展的人无法理解的。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很大程度上依靠之前的咯仑兹和麦克斯韦尔的研究成果,在之上推进了一步。即使没有爱因斯坦,别的科学家十到二十年之内也会自然而然地推导出类似理论成果,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片面夸大单个科学家的作用,是不符合实际真相的。

今年一个大事是 musk 的 starship 的发射测试迭代。如果顺利,2022年无人降落月球,2024年无人着陆火星。地球和火星的距离每 26个月最近,有大约30天的发射窗口,飞行时间六到八个月。也意味着返回的 starship 有大约12个月的闲置期,可用于地球上的洲际客运。这后续的各种社会连锁反应会很有趣。

人的耐心是有限的,这种毫无愉悦感,充满挫折感的死磕,大概率会把人变成一种僵尸或者搞出忧郁症。只有每天有一定乐趣和新奇性的学习和研究,不断在不同领域切换,才有动力持续。

7、柿子捡软的捏,根据兴趣切换

要坚持一件事情,一定要先找到一些方法或工具,让坚持变得成本可接受的低,回报变得可注意的高。
我一直感觉大量阅读枯燥,阅读量上不去,直到向王川 请教,回曰:“多准备一些想读的书,按照当时的情绪选择该读的书。读不动了就切换。”
就这么简单粗暴的一句话,使用以后马上阅读效率提高了很多,慢慢对阅读的热情也提高了。

切换并不意味着放弃,而是说先去寻找更有趣有动力的事去做,以后还可以再回来。但我觉得过去几十年周围的人一直鼓吹渲染一种悲情壮烈死磕的学习工作精神,并以此互相忽悠激励,这是极为愚蠢的。迟早要把自己给嗑死的。再说生活没有乐趣,天天那么悲壮有啥意思?

老板爱忽悠员工卖命死磕,员工爱公开表现自己的死磕 (virtue signalling),然后这种文化风气自我强化。

死磕本来就是跟注意力的运行规律背道而驰个人阅读喜欢一次开十几本,半小时这本半小时那本,客厅书房卧室读本全都不一样。看哪本就做哪本笔记,既享受阅读乐趣又不会觉得累,放松的心态更有助于知识汲取转化,挺好的。

8、

Bevin Alexander 在 "Sun Tzu at Gettysburg" 一书中提到,英国人本来可以在 1776年打赢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发挥皇家海军的优势,占领或封锁北美洲东部的主要几个港口,慢慢等着,直到对方投降。这样完全没有必要运送大量士兵到陆地上到和殖民地的农民兵打消耗战。
但是英国决策者就是要正面直接把对手打趴下,结果折腾了八年,最后自己死伤三万多人后,算算实在不划算,还是被迫回到谈判桌上。
人性对于正面攻击,实现臆想中的目的,有一种执念。本来好的投资可以放着不动,等着它指数增长,硬要去来回短线交易,套"想象中的利",然后过早退出。
本来可以守着有利的位置,等着对手出错,以逸待劳,硬要正面对攻,结果反而全军覆没。

我最近也在想,所谓"大力出奇迹"是在简单系统里,或者复杂系统里但你输入的输出已经被验证以后才可能出现的,其他情况下其实不可行。//再牛的人,都迟早会遇到正面攻击无法越过的坎,违背客观规律迟早会受到惩罚而满盘皆输。

"故善战者,求之于勢,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勢。... 故善战人之勢,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

1863年六月南北战争时的盖提斯堡会战,南军的李将军在六月底的时候已经深入到宾夕法尼亚州的 Carlisle, 北军还在南边的马里兰整装待发。李要么可以逸待劳,要么可东渡河袭击防备空虚的费城 (北军的铁路枢纽),有极好的战略态势。但李硬要驱赶部队南下三十英里,到南边的 cashtown 和北军正面硬杠。


声明:若水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ouzivr@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