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区“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双流区十四五交通规划燕阳路

2023-04-07 12:19 综合百科 0阅读 投稿:小七

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到 2025 年,基本建成“立体开放、一体融合、内通外连、绿 色集约”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门户枢纽能级持续强化,区域 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轨道+公交+慢行”绿色出行体系显 著完善。对外形成面向全国的“123 交通出行圈”和面向全球的 “123 快货物流圈”;对内实现“15-30-45”出行时效目标,“半 小时通勤圈”进一步完善。

率先建成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先行示范区,在推进交通强国 战略实施、都市圈交通同城化、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一体化融合 方面发挥出显著引领作用。有力支撑双流基本建成践行新发展理 念的中国航空经济之都,显著强化双流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 的战略支点作用。

2.具体目标

(1)基础设施网络

基本形成多层级高效融合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交通枢纽能级 进一步强化。

——建成“六纵六横一环”对外交通骨架网,建成区路网规 模达到 740 公里。串联主要组团的城市轨道交通基本成网,区内 - 4 - 运营里程达到 90.6 公里。推动都市圈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加快 推动“客货并举”机场建设,强化航空枢纽地位,不断完善客货 运航线网络,双流机场航线总数超 200 条,商务航线占比达到 35%, 年旅客吞吐量达到 4000 万人次。

(2)公共客运服务 基本建成“多层次、高品质、一体化”的客运系统,公交优 先战略深入推进,绿色出行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对交通出行 服务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显著提高。

——公共交通机动化分担率不低于 60%,公交站点覆盖率 (500 米)达到 100%。轨道交通站点覆盖率(800 米)达到 56%, 轨道站点 100 米范围公交接驳实现 100%覆盖。各种交通出行的 衔接效率与枢纽的一体化程度显著提升,建成以双流机场、双流 西站为核心的综合客运枢纽体系。高水平推进西航港客运中心站、 龙桥站、怡心湖北站、双流西站、二江寺站、钟家湾站等 TOD“站 城一体化”建设,全面打造“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绿色交 通体系。

(3)货物运输服务 高水平建成区域性航空物流集散中心、空铁公国际多式联运 物流枢纽,深入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

——构建覆盖全球重要物流节点城市的国际货运航线,重点 打造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 3 条国内货运干线通道及 至亚太、美国、欧洲 3 条国际货运干线通道,加密开行成都至北 - 5 - 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城市的精品航线。力争 2025 年前 新开通 10 条以上国际货运航线,全货机航线网络进一步扩充,年 货邮吞吐量达 70 万吨。铁路货运到发量达到 300 万吨。形成国际 航空物流枢纽—国内、城际分拨中心—城市共同配送中心三级物 流节点体系。

(4)绿色智慧平安交通 绿色交通建设更显成效,智慧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绿色交通体系初步建成。公园城市绿道网络建设更加完 善,绿道总里程达到 432 公里。依托区域特色风景廊道、旅游公 路、创意旅游港区建设,进一步促进“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清 洁运输装备广泛应用,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到 100%,加快推进公 共服务领域车辆全部电动化,电动汽车充电桩总量突破 6000 个。 全面提升城市道路景观绿化水平,依托“完整街道”提升工程, 结合“海绵城市”技术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应用,着力打造一批高 水平景观长廊,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态环境。静态交通管理水平显 著提升,通过优化停车设施布局、提高停车资源利用效率、建立 差异化分区停车与停车收费动态调整机制等手段,构建“以静制 动”的交通需求管理和合理有效的绿色出行政策引导机制。

——交通领域新基建取得显著进展。建成智慧交通数据中心, 推进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升重要路段、桥梁、公交优 先道、公交港湾的监测监控覆盖率,建成统一的城市智慧停车管 理平台。重点领域实现北斗系统全覆盖。

——平安交通建设不断深化。本质安全水平和系统韧性显著 提升,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持续下降。

三、重点任务

(一)着力强化国际门户枢纽功能

1.大力升级航空枢纽功能,强化国际门户枢纽对外开放能力

以促进“两场一体”运营为总体要求,立足双流机场区域航 空枢纽定位,发展“客货并举”,加快建成航空货运转运中心和 国际多式联运物流枢纽。深挖客运资源价值,强化货运全流程梳 理,提升综合运营保障能力,支撑全省“干支结合”的航空运输 体系不断完善。推动与东部新区功能衔接、资源整合,共同打造 航空经济产业生态圈,支撑和引领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加快建成。

一是聚焦做优客运,提升航空枢纽运营质量。对标上海虹桥、 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利用城市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多模式地面 交通无缝衔接,强化服务西南、辐射中西部的腹地服务能级,打 造以省会城市、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旅游城市为主的国内骨干航 线网,织密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主要枢纽 机场之间的航班频次,提高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精品商务快线服务频次,高水平建设全国领先的精品商务航线枢纽。围绕 “两场一体”协同运营,在国内商务航线和地区航线网建设的同 时,加强国际公务航空业务和国际备降航班的全面保障。聚焦打 造“人”的转运中心,有序推进航线航班时刻优化,提升宽体机占比,创新跨航司免费签转,提供安检专用通道等增值服务,打造商务联合快线。

二是聚焦做强货运,打造西部航空货运枢纽。加快布局覆盖 全球重要节点城市的全货机航线网络,打造国际货运中心重要节 点,重点打造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 3 条国内货运干 线通道及至亚太、美国、欧洲 3 条国际货运干线通道,开通成都 至美国洛杉矶全货机航线。优化运行至莫斯科、布鲁塞尔等全货 机航线,开通至乌鲁木齐、拉萨、西宁、阿坝、甘孜等西部地区 的货运支线和航空货运直达业务。推进双流机场货运设施升级改 造,充分利用航站楼、停机位、货站、平台等大量资源有效释放 的条件,强化航空物流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冷链、医药等特殊货 物物流服务,增强清关、货代、仓储等物流功能,支持国际货物 和跨境电商监管信息化建设。加强与南航、顺丰、京东等大型物 流集成商紧密合作,打造头部物流企业的西部航空货运中心。联 合省机场集团,共同争取省市支持,协调民航局,着力筹建全货 运基地航空公司。优化完善航空物流集疏运体系,改造机场周边 货运通道、对外衔接通道,形成机场与主城区、物流园区间高快 速路为主体的交通接驳网络,提升航空物流集疏运能力。

三是聚焦提升枢纽交通集散能力,构建双机场间快速衔接体 系。推进以高铁(城际铁路)、城市轨道、高快速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通道强化双流机场与天府机场之间衔接转换。推动城市轨 道交通 19 号线二期、成乐高速扩容、五环路、正公路快速化改造等重大项目实施,加快形成双流机场“2 轨 2 高 1 快”1 对外交通 体系,加快构建双机场间“2 轨 3 高 4 快”2 快速交通体系。

2.建设“航空+铁路+口岸”国际多式联运物流枢纽,深入对 接“西部陆海新通道”

推进综保铁路扩能改造。把握西部国际陆海新通道、泛亚铁 路建设契机,依托成昆复线建设,积极推动双流融入国家铁路网, 实现产业运输效能升级。打造高能级“空铁公”多式联运枢纽, 着力实施综保铁路扩能工程,依托以公兴铁路货站及其联络线, 接入成昆铁路、成渝铁路、宝成铁路、川藏铁路以及高铁网络, 实现年货运量 300 万吨、远期 2030 年达到 500 万吨以上铁路货 运能力,进一步深入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共建泛欧泛亚国 内国际门户枢纽。 统筹利用和创新口岸发展模式。

统筹利用口岸,充分利用四 川自贸试验区双流片区、双流综合保税区的口岸保税功能,发挥 国家对综合保税区“率先全面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相关改革试点 经验,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的要求。充 分利用成都国际铁路港铁路开放口岸,在转关、一体化通关方面 与双流综合保税区对接协同。创新共享口岸。在自贸区、综保区 建设新形势下,积极创新、敢于突破,以空铁多联物流贸易港为载体,延伸航空进境指定监管场地功能,探索在空铁多联港实现 口岸试用,建立空铁多式联运监管中心,实现“港站一体”,在 全国率先做出引领示范。争取设立公兴站铁路口岸,争取省市部 门的支持,与海关、铁路等主管部门沟通对接,积极争取铁路临 时对外开放口岸设立,使铁路具备口岸功能。

构建多级物流节点体系,整合物流资源。结合物流企业服务 对象,考虑物流集疏运设施需求及规划用地性质,统筹布局规划, 以航空枢纽为中心构建区域性航空物流集散中心,建设国际航空 物流枢纽—国内、城际分拨中心—城市共同配送中心的多层级一 体化物流节点体系,推进圆通速递西南管理区总部基地和圆通航 空西南转运中心、顺丰四川分拨中心产业园、德邦物流西南总部 基地、双流区紫荆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合作中心、兴科蓉全国总 部结算中心暨国际生物医药供应链服务中心等项目。

完善机场枢纽集疏运体系,构建两场快速中转联运模式。强 化双流机场货运集散能力,推进铁东快线、成乐高速复线、五环 路、正公路快速化改造,推进机场高速与西航港大道节点、成双 大道与西航港大道互通、西航港大道与川航货站节点改造等工程, 提升整体货运集散效率。建立两场“空-地-空”中转联运模式,强 化两场货邮地面运输无缝衔接和快速周转能力,形成国际国内并 举、长线短线同构、相互衔接紧密、中转集散高效的航班波,做 优“从蓉转”服务品牌。

(二)优化完善区域对外交通系统

1.统筹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构建多层级一体化客运枢纽 体系

推进双流西站综合客运枢纽建设。迁建双流客运中心站至双 流西站北侧道路交通枢纽用地,并新增公交首末站。实施地铁 3 号、10 号线双流西城际铁路站衔接工程,实现与成绵乐城际铁路 地下直接换乘。通过旅客流线组织、站房改造升级、进出道路衔 接、P+R(停车+换乘)等措施实现地下、空中、地面连通,将双 流西站打造为集城际铁路、地铁、公交、出租车一站式换乘的一 级综合客运枢纽。

推动双流北站客运枢纽前期研究。围绕提升成雅(蒲)铁路 对双流区带动作用,开展成雅(蒲)铁路双流北站前期研究,并 预留高铁快运物流设施建设条件。远期实现双流北站与城市轨道 九江北站功能整合,实现干线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零距离换乘”, 构建“多铁融合”轨道枢纽,整合汽车客运站和公交首末站功能, 形成双流区北部综合客运枢纽和区内主要公交换乘站。

构建“双流机场+西站+北站”综合客运枢纽体系。着力加强 国铁、城际、市域铁路、地铁的之间的无缝衔接,积极利用市域 铁路、地铁实现城市群之间点对点直达、快速的出行需求,并加 强轨道交通与地面客运公共交通的有机衔接。以轨道交通串联机 场、西站和北站,形成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地铁“多铁融合” 的枢纽轨道换乘体系。立足机场建立辐射全球的对外客运门户, 结合双流西站建设双流城区对外客运集散主中心,依托双流北站 (远期)增强双流区与青羊区、温江区等北部片区的联系。推进 地铁 19 号线建设,实施五环路、大件路节点快速化改造,形成 “双流机场+西站+北站”多层次一体化对外客运枢纽体系。

2.推进干线铁路建设,加快融入区际干线铁路大通道

实施川藏铁路引入成都枢纽天府至朝阳湖段工程。强化双流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面向西南地区门户区位优势,推动以川 藏铁路为主的货运大通道建设,进一步促进双流更深层次融入国 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同时,依托川藏铁路引入成都枢纽线 建设,加强双流与天府新区、新津、蒲江综合交通一体化建设。

3 推进城际铁路公交化,支撑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 推动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

优先利用现有成绵乐、成雅(蒲) 铁路等开行成德眉资公交化运营班列,提升运输能力,强化对成 德眉资同城化区域出行需求的支撑,扩大成都半小时交通圈辐射 范围。

4 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构建“多网融合”的轨道体系

加快建成地铁 8 号线二期、19 号线二期、30 号线一期。十四 五期末总计形成 8 条线运营里程 90.6 公里的轨道网,串联机场枢 纽、铁路枢纽、公交枢纽等交通方式的主要节点,站点数量由 24 个增加到 32 个,轨道站点 800 米覆盖率由 40%提高到 56%。构 建点、线、面全域覆盖多网融合的公共交通系统,做好轨道交通 站点配套停车场的建设,建立“P+R”城际出行模式,合理引导客 流利用公共交通出行。按照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TOD)理念, 推进西航港客运中心站、龙桥站、怡心湖北站、双流西站、二江 寺站、钟家湾站等主要换乘站点的“站城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 最大程度促进居住生活、商务办公、休闲游憩、公共服务有机融 合,引领城市空间结构不断优化。争取 15 号线、5 号线延伸线(回 龙站-永安镇段)等线路纳入成都市地铁第五期建设规划,进一步 加强双流区与天府新区、双流区内部核心片区间横向交通联系。

5.完善对外通道格局,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强化与成都主城区间快速通道建设,促进一体化连片发展。 推进成新蒲双流段立交化改造、川藏路改造、大件路节点快速化 改造、成雅高速快速化改造等工程。加快双流区连接主城区的快 速通道建设,带动沿线经济产业发展,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

打通与周边区域的通道瓶颈,强化相邻区域路网衔接。依托 成乐高速复线、正公路快速路形成的双机场连接通道,加强与东 部新城的交通联动;实施青栏路、生物城区界南路、剑南大道长 顺路下穿隧道等工程,强化与天府新区联系;实施珠江路延伸段、 老双中路、滨河路(西航港)等项目,理顺与高新区脉络联系; 实施天保大道、环港路(天保大道—正公路)等项目,与新津区 形成快速交互;实施天眉乐高速、老籍黄路升级改造等工程,加 强与眉山市联系,完善城市干线道路系统,整体形成“六纵六横 一环”的对外交通骨架路网,构建面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 都都市圈的一体化快速交通联系网络。 远期形成“五高十快”高快路网。“五高”:机场高速、绕城高速、成都第二绕城高速、成乐高速复线、天眉乐高速共五条 对外高速公路,“十快”:成新蒲快速路、成温邛快速路、五环 路、正公路、天新邛快速路、籍黄快速路、大件路、成雅快速路、 剑南大道、铁东快线共十条对外快速路。

(三)提质升级城市内部交通品质

1.完善区内道路网络,提升路网内部通达 全面强化路网连通。实施道路延伸工程,完善区内骨架路网, 打通星空路至光华八线段、双华路双流机场第二跑道下穿隧道工 程等主干道;加密局部路网,打通白河路西延线、宜城大道西延 线二期、中电科纵一路北延线,打通临港路 6 及 7 段、环港路南 延线、青栏路东延线、燕杨路、腾飞路涉高铁节点、锦江路四段 和五段、和顺路、协和大道等断头路。完善“两铁一高”两侧道 路(两铁:成昆铁路、成昆货运外绕线;一高:成雅高速),加 快建设成雅高速西侧道路南延线、成昆外绕线北侧道路、富丰华 林南侧道路东延线、加德纳东南侧道路,完善工业园区交通、物 流通道,强化周边路网的集散功能。疏通货运通道,推进生物城 南路货运通道改造工程,形成连接生物城与双流区核心区域、天 府新区、新津县外部区域的主要集散通道。 加快道路改造提质。推进成双大道、环港路、川大路、草金 路等 9 个项目约 34 公里的提质改造,提升道路环境品质。整修改 善大货车流量较大的黄甲大道、西航港大道等道路路面,提升出 行舒适性和安全性。结合区供排水规划、防洪规划,统筹推进道 - 14 - 路及沿线市政管网及渠系改造。

2.推进节点升级工程,打通“交通瓶颈” 改造升级重要节点 12 个,提升瓶颈点的转换效率。渠化改善 交叉口 4 个,强化交通秩序,提升通行能力,保障交通安全。中 远期实施成雅快速与被交路新增节点项目,改造升级大件路与广 都大道节点。

3.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倡导居民绿色出行 推进公交都市建设,着力完善公交服务。加快构建以轨道交 通为骨架、常规干线公交为主体、常规支线公交为补充、出租车 网约车等个性化服务为辅助的公共交通体系。着力提升公共交通 出行分担率,对标上海、深圳、雄安等城市,从源头方面、自身 方面、保障方面多措并举,大力提高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 显著提升广大居民绿色出行的幸福感。 源头方面,着重强化公共导向的新城建设与旧城更新。促进 枢纽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耦合,通过立体综合聚集城市公共 服务功能,高水平推进西航港客运中心站、龙桥站、怡心湖北站、 双流西站、二江寺站、钟家湾站等 TOD“站城一体化”建设。

自身方面,一是推动现有公交线网、场站全面优化,大力提 升公交系统整体运行服务水平。依托轨道交通站点全面优化公交 线网;完善公交站点设置,新增 6 处公交首末站,合并老城区路 段密集站点,建成区公交站点 500 米覆盖率达到 100%。尽快开 展快速公交系统(BRT)线网前期研究,逐步构建轨道+BRT 紧密 结合的快速通勤系统,进一步提高轨道网络的运营效益和整体覆 盖。提升常规公交整体运行效率,公交首末班车准点率大于98%, 通勤时段常规公交平均车速提高至 20 公里/小时,平均候车时间 降至 5 分钟。

二是鼓励响应公交、定制公交、预约公交等新模式 发展,形成多样化、可选择的公交服务。

三是推动智慧公交系统 化建设,探索引入新型载具装备,提高服务品质,降低能耗和成 本。四是大力推动公交车辆新能源化,替换老旧车辆,力争在 2023 年底完成现有传统公交车处置更新。 保障方面,一是加强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慢行系统、绿道 网络各个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高水平构建“轨道+公交+慢行” 三网融合绿色交通体系,畅通轨道与公交接驳换乘,轨道站点 100 米范围公交接驳实现 100%覆盖,高峰期轨道站点与公交站点换 乘时间不超过 5 分钟。二是强化道路交通系统对公交车辆运行的 “路权优先”、“信号优先”。充分结合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实施 公交优先道、优先道建设,规划新增 10 条公交优先道,里程 91 公里,实施川藏路、五环路、大件路、环港路等道路港湾式公交 站台新增及改建工程,确保公交优先道和公交港湾监控全覆盖。 三是完善公交系统信息化建设、安全管理、补贴机制、票制一体 化(天府通)等。

四是加强小汽车需求管理,引导小汽车合理拥 有和使用。建立统一管理、分类分时、差别化收费的停车动态管 理与调整机制,合理控制商业办公、大型公建等出行车位规模, 有效鼓励基本车位长期停驶。

4.优化停车设施布局,强化静态交通管理 优化停车设施布局。统筹各类设施资源,构建以配建车位为 主、公共停车场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城市停车系统,优化整 体停车供给,促进资源集约,满足多层次停车需求。

一是完善配 建车位供给。鼓励新建项目在满足配建停车泊位指标基础上超额 增建停车泊位,对外提供公共停车服务。加快东升街道、西航港 街道等老旧城区配建停车设施的更新改造,弥补历史欠账造成的 配建车位匮乏。

二是增加公共停车设施供给。根据不同情况拓宽 选址思路:用地条件允许的可选址建设独立停车设施;鼓励老旧 城区进行公共停车场立体化改造,以满足配建出行车位不足的出 行停车需求;利用绿地、广场、体育场、医院周边公服用地集约 化叠建公共停车场,城市公园按照公园陆地面积 1%~2%配建停 车泊位;利用综合开发项目代建,建设公共停车场;利用城市闲 置用地设置临时停车场;合理利用城市空间“边角余料”推广停 车场商业化改造和共享化运营。全区十四五期间新建、改扩建公 共停车泊位不低于 6500 个。

三是规范路内停车设施布设。在遵循 城市道路路内停车泊位设置规范(GA/T 850-2009)要求的基础上, 统筹考虑道路交通功能与容量、道路宽度、非机动车通行等制约 因素,合理施划路内停车位。在促进路外停车设施得到充分利用 的基础上,弹性增设路内车位,缓解近期停车难问题。 强化静态交通管理。

一是推行差别化停车分区政策。围绕“以 静制动、动静协调”的停车发展理念,合理划分停车政策分区, 制定差别化建设指引、综合管控及收费等配套措施。基于轨道交 通覆盖划定严管区,引导停车供给,其中一类轨道服务区域,严 禁新增路内停车设施,实施路内停车严管,促进绿色出行。

二是 充分提高停车资源利用效率。老旧城区原有空间内部挖潜改造,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探索实行泊位共享政策,盘活既有停车资源, 引导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设施对外开放, 鼓励有条件的居住区与周边商业办公建筑等错时共享停车泊位。

三是精细提高停车秩序与效率。高效疏导通学接送停车,以中小 学为中心 300 米范围内选取支路,划定通学短时专用停车泊位, 限时专位专用。规范新建居住区周边路内停车秩序,减少慢行空 间侵占。

四是加强停车综合治理。依法加强违法停车治理,严格 监管停车服务和收费行为,加强打击无照经营、随意圈地收费等 违规经营行为。

五是建立停车收费动态调整机制。加大燃油小汽 车和新能源车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引导力度,在人员车辆停驶密 集区域试点实行,提高燃油车停车取费标准,引导居民绿色出行、 合乘出行和使用清洁能源车辆。

构建智慧停车体系。依托智能立体停车库项目,建设统一的 城市智慧停车管理平台,形成全息感知的智慧停车体系,有力支 撑停车引导系统、停车+换乘系统高效运转。基于平台搭建停车场 信息管理子系统、反向寻车子系统、大数据监测分析子系统等, 为市民提供停车位资源的实时更新、查询、预订与导航服务,增 强城市公共停车在线监管和智能调度能力。积极配合市级部门建 成城市智慧停车综合管理平台,公共停车场系统联网率达到100%。

推进停车产业化发展。坚持停车产业化发展方向,推进投资 主体多元化。投融资方面,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通过 政府补贴等形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停车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 项目审批及市场准入方面,进一步简化停车建设审批流程,降低 停车设施建设运营主体和投资规模的准入标准。用地保障方面, 推动分层办理规划和土地手续,保障投资建设主体合法合规取得 停车设施的产权。财政扶持方面,对新建路外公共停车设施项目、 超额配建停车位并向社会开放使用的项目,给予土地出让金、城 市基础设施建设费等的优惠减免。

5.强化货运交通管理,提升道路交通秩序 统筹制定城市货运交通管理政策。尽快将货运车辆过境功能 转移至第二绕城高速,减小绕城高速货运交通对内部交通的干扰。 老城区等主要生活性片区实行禁货管控措施,保障城区交通安全, 缓解交通压力,减轻交通环境污染。推进货运交通分区管控,减 小中心城区过境交通压力,五环路内以客为主、五环路外以货为 主。主要对外货运通道严格实行客货分道管理,串联城市各组团 中心区的次要货运通道实行分时限货管理。加强货运交通管控执 法力度。对因工程建设确需进入禁行区的货车采取限制通行措施, 实行入城证制度。在载货汽车通行的主要路段、路口,增设综合 检测系统,加大对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管控和处罚力度。

6.加强建管养一体化,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 围绕“幸福美丽新村”加快建设,结合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及 农业重大项目,大力实施农村公路“白改黑”改造工作,改善照 明、绿化、排水等配套设施,提升农村公路品质。全面推行“路 长制”,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积极推动农村公路养护服 务市场化改革。严格落实桥梁、隧道养护管理工作制度,运用科 技手段确保安全运行,争取特大桥、大桥监测全覆盖。

(四)推进绿色智慧平安交通建设

1.完善绿道网络体系,助力公园城市建设 加快建设五湖四海城市公园绿道。构建衔接有序、连通便捷、 配套完善的绿道网,连接区内外生态资源、串联“一园”、“三 带”、“五廊”,联系各功能区,实现文化资源、景观资源和公 共资源共享。到 2025 年累计建成绿道 432 公里。远期形成 144 公 里区域级、306 公里城区级、650 公里社区级三级绿道体系。

2.完善“快进慢游”体系,促进交旅融合发展 高水平构建旅游交通体系。整体构建通道支撑、枢纽集散、 服务配套的旅游交通体系。依托综合客运枢纽体系,构建多层级 高效衔接的旅游集散中心体系,强化空港中心枢纽地位,完善区 级与镇街级客运站点的旅游集散服务功能。利用航空、高铁(城 际)、高速公路网构建“快进”交通网络,一级集散中心与海滨 城、空港中央公园、空港花田、黄龙溪古镇、永安湖森林公园、欢乐田园等核心景区间两条以上快速通道衔接,确保半小时可达; 以干线公路为主体,农村公路、绿道为补充打造“慢游”交通网 络,提升沿线旅游休闲体验。

打造区域特色风景廊道。围绕“公园城市”发展理念,结合 交通干道、河流水系及绿道系统,打造双流特色风景廊道。着力 提升高快速沿线生态景观质量,建设成新浦快速路、成温邛快速 路、第二绕城和机场第二高速等道路生态控制带。结合空港花田、 空港中央公园等项目,在成新浦沿线、金马河沿岸、牧马山、二 绕生态带,以航线 2 公里范围内为重点,增植生态彩林,美化航 线大地景观。着力完善衔接型风景道建设,依托剑南大道、天保 大道等主要对外通道,推动周边旅游风景道建设;进一步加强黄 龙溪周边旅游集散交通。

高水平建设旅游公路。围绕“天府旅游名县”建设,推动旅 游公路景观化改造,健全交通配套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依托牧 华路(空港花田)、G108 生物城中路(永安湖森林公园)、籍黄 路(欢乐田园)等乡村旅游主要线路、特色农村公路打造“畅、 安、静、美”的双流特色风景道示范工程。增设旅游宣传中心、 观景台、自驾车房车营地、公路旅游驿站等服务设施,完善生态 慢行系统、旅游标识,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功能。 依托旅游公路,探索集乡村旅游服务点、农特产集市、乡村电商 服务点、乡村文化展示店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服务区建设,促进乡 村旅游与交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推进创意旅游港区建设。完善黄龙溪码头、锦江生态码头 2 个码头群相应的水运服务设施,建成航空、铁路、水运三位一体 的旅游服务体系,打造锦江文化创意旅游走廊。

3.完善慢行交通设施,提升绿色出行环境品质 优化慢行交通出行环境,保障非机动车道路权。除快速路外 城市道路人行道覆盖率由 96.1%提升至 100%,非机动车道覆盖率 由 78.4%提升至 95%。整体布局共享单车停放点,重点保障客运 枢纽、学校、医院、商业中心、地铁站等人流聚集点的非机动车 停放空间。全面完善行人过街设施,针对不同空间条件和控制方 式,系统性增补行人平面过街和立体过街设施,改善既有过街设 施的无障碍通行条件。 实施“完整街道”提升工程,按照“安全、活力、人文、绿 色、美丽、智慧”目标推进全区街道改造升级。坚持公园城市街 道一体化建设理念,将道路绿化与慢行系统充分融合,对人行道、 建筑前区、微型公共空间、绿化带、街道设施等进行“全要素” 精细化设计,全面打造具有双流特色的“交通型、生活型、商业 型、景观型、产业型、综合型和特色型”七型完整街道体系。依 托典型街道改造提升形成示范项目,加强完整街道一体化设计, 构建与生活场景相互衔接、多功能复合的通勤场景,提升市民通 勤体验感和通勤效率,提升绿色低碳出行环境品质。

4.推广清洁运输装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大力推广新能源车辆应用。加快公交、公路客运、出租(含 网约车)、环卫、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 新能源汽车。持续推进私人消费、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及相关运 输企业等领域车辆新能源化。力争通过 3 年时间,基本实现公共 服务领域汽车电动化。每年推广的新能源汽车数量不低于当年新 增及更新车辆总数的 6%。新增(含更换)公交、出租、物流配送、 租赁、公路及旅游车辆占比全部为电动汽车(含燃料电池汽车), 到 2022 年底基本实现双流区建成区公交、环卫、巡游出租、城市 物流配送车辆电动化,到 2025 年底新能源公交车比重达到 100%。 持续推进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全区党政机 关及事业单位配备更新的一般公务用车,新能源汽车占比不低于 50%。鼓励网约车、分时租赁车将现有燃油燃气更新为纯电动汽 车;引导物流配送企业、快递企业使用推广标准化、箱式化、轻 量化清洁能源车辆;引导混凝土生产和运输企业使用新能源汽车, 加大柴油货车治理力度,到 2023 年底实现具有入城营运需求的 混凝土运输车逐步更新为新能源汽车。 积极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布局。严格落实新建居民小区配 建停车位预留充电基础设施安装条件达到 100%、建成比例不低 于 20%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定。新建公共停车场充电停车位占 比应不低于 10%。加大老旧居民小区充电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城 市各类停车场充电设施建设,为私人消费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创 造良好的使用环境。依托市充电桩基础设施监管平台完善双流区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布局,推进“充电桩进小区”,加快部署交通 枢纽、主要道路沿线和公园等区域的公用充电桩。至 2025 年新建 电动汽车充电桩 4000 个,引导公用与专用充电设施接入市充电 基础设施监管平台,加强对充电设施的科学高效管理与使用。适 度超前布局燃料电池汽车终端设施。

5.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低碳化,促进全过程绿色交通发展 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力度。在重大道路交通设施 建设中积极推动钢结构桥梁装配化建造、环保耐久节能新材料、 温拌沥青、低噪声路面、低能耗设施设备应用,降低全生命周期 资源能源消耗。在道路改建改造工程中推广可再生材料应用,加 强老旧路基路面的充分利用,推进道路交通建设过程中废旧材料、 设施设备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在施工阶段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型施 工工艺工法,强化节能降碳技术应用,减少材料损耗和运转能耗, 提高生产效率和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在城市规划区内新、改建 道路,同步实施绿带、绿廊建设,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固碳能力 和碳汇水平。

6.提升城市道路绿化,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态环境 注重路内路侧景观一体化,完善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完善提 升道路景观绿化水平。针对新建及改造路段,实施“多元增绿、 见缝插绿、破硬增绿”,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平景观长廊,老旧街 道改造工程绿化覆盖率(道路红线内)不低于 10%,新建道路工 程绿化覆盖率(道路红线内)不低于 15%。依托道路网络统筹完 善公园绿地系统。按照公园城市和绿道网络建设总体要求,加强街道空间与蓝绿网络的互联互通,全面打造一批绿量丰富、绿态 鲜明、步行友好的街头绿地和口袋公园。全面推广“海绵城市” 技术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应用,按照“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 易行”原则,结合道路绿化带和道路红线外绿地设置下沉式绿地、 生物滞留带、雨水花园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消纳自身及周边区域 径流雨水。

7.构建智慧交通体系,强化交通治理和服务能力 推动智慧交通体系整体构建。到 2025 年,双流区智慧交通体 系基本建成。数字化采集体系和大数据分析体系基本形成,信息 化与交通行业应用深度结合,智慧交通协同发展机制迈向成熟, 城市交通治理和公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推进车路协同信息化改造。加快建设可以支持高级别自动驾 驶(L4 级别以上)运行的高可靠、低时延专用网络,加快实施自 动驾驶示范区车路协同信息化设施建设改造;基于边缘计算节点, 加强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标线、视频监控设施、通信设施、车 载终端之间的智能互联,以高速公路、园区道路、公交线路为重 点,开展自动驾驶通勤出行、智能物流配送、智能环卫等场景应 用示范。 建成智慧交通大数据中心。构建覆盖人-车-路-环境-行业的全 息感知体系,接入道路运输信息基础管理数据、交通运行状态数 据、道路客运车载 5G 视频监控数据和客货运、出租车等公司车 辆动态监控定位系统数据等信息资源,形成交通领域主题数据库, 建设智能交通业务系统,建立双流交通大数据分析模型,开展交 通运行状态监测预警、趋势分析,提升交通综合管控、指挥调度 能力。全面整合航空、铁路、公路等各种公共交通信息,完善空 铁公多式联运信息服务。 建设智慧停车管理服务平台。推进公共停车场智能化设施设 备改造,汇聚城市公共停车场、职能部门、社会单位等停车管理 平台实时数据,建设统一的城市智慧停车管理平台,形成全息感 知的智慧停车体系。

8.推进平安交通建设,提升交通安全水平 加大宣传教育,实现“一杜绝”“两下降”。随着双流区高 快速路网的加速建设,机动车保有量和货物物流不断增长,交通 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平安交通越发重要。落实平安交通行动计划, 以“防风险,除隐患,强责任,建机制,抓落实”为主题开展平 安交通主题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班组、进车船、进场站活动, 加强风险防控和隐患治理法规、知识和意识教育,大力营造开展 行动的良好交通出行氛围,实现“一杜绝”“两下降”,即:杜 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实现安全生产事故总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 完善突发事件预警、监测、协调和处置机制。强化突发事件 应急的交通运输保障。加强“两客一危”和大型货车运输安全动 态监管,加强应急、消防和交通等多部门协同处置能力,实现运 输全过程监管与协同联动。 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投入。提升防护能力,加强安全 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和道路灾害防治、危桥改造。牢固树立底线思 维和红线意识,不断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加强行业安全动态监管。 加强对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对驾驶员加强安全知识、法律法 规的培训,建立驾驶员安全信用档案,加强酒驾抽查力度。

声明:若水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ouzivr@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