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摸底考试语文

2023-04-07 18:59 综合百科 0阅读 投稿:小七

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选择题要用2B铅笔填涂。
2.需在答题卡指定区域作答。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共5小题,选择题每题3分,主观题每题4分,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学中发展得最为成熟的样式是以抒情为主要功能的诗歌。这个事实说明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性质是抒情。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总体上具有诗的光辉,即使是叙事文学也不例外。例如《史记》就因洋溢着司马迁的悲愤情感而被鲁迅誉为“无韵之《离骚》”,而杂剧《西厢记》、小说《红楼梦》也因浓郁的抒彩而使人百读不厌。正是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写物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例如山水田园诗本来可以处理成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唐代王维、孟浩然的诗中,却往往以抒情手段虚化了即目所见的景象,他们诗中的山水田园其实是他们宁静心境和淡泊志趣的外化。又如戏剧在西方历来是以写实为主的,但中国古代的戏曲作家及理论家却强调戏曲首先要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即“意”,而不是简单地模仿生活。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指出:“剧戏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元杂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也确实是“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写时代之情状”(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抒情性质和写意手法使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以下文化特征:首先,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学图卷,但更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这使它成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最好窗口。假如我们要想了解禅宗思想与理学思想对宋代士大夫的影响,最好的材料不是禅宗语录或理学讲章,而是宋诗。只要你仔细阅读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诗歌,就能对宋人融儒道释为一体的思想面貌有直观而真切的把握。其次,中国古代文学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那种为历代文学家所憧憬的变化莫测、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艺术化境,正是在精炼含蓄的艺术表现形态基础上才可能达到的目标。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海外华裔学者陈世骧以西方文学中的抒情诗为参照,认为“中国文学传统从整体而言就是一个抒情传统”。这个判断从总体上看大体是可以成立的,然而,相较而言,我更认同普实克关于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论述。在普实克看来,中国古代较为正宗的文学,包括诗、词、赋、散文等文人文学作品,它们都具有明显的抒情性和主观性。他认为中国古典散文的抒情性虽没有诗歌那样明显,但中国古典散文不注重情节、故事和叙述,而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注重抒写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倾向于主观情绪情感的表达,因此,散文与诗一样,具有浓厚的抒情性。
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与西方的浪漫主义抒情文学有很大的不同。从抒情内容上说,西方抒情文学倾向于个性解放,向往理想世界,强调个人的主体价值和自我感情的宣泄;中国的抒情文学更看重个人的感情表达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家”与“国”的和谐共荣。就抒情的手法而言,西方抒情文学更多的是采用直抒胸臆、以景喻情的写法;中国的抒情散文也有直抒胸臆的作品,但更多的是采用曲折含蓄、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关于中国抒情传统的这一特点,普实克看得很清楚。他认为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是将个人、自我的悲欢离合,与家国民族、伦理道德、文化精神融会贯通在一起,所以中国抒情文学的内涵比西方浪漫主义抒情文学的抒情传统要大,也丰富复杂得多。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总集,它的情感抒发,往往是通过一声声语重心长的慨叹表现出来,如在《大语》中,周公就多次连续使用感叹词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庄子是中国浪漫主义散文的鼻祖,他的散文既有对远古生活的向往,对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追求,更充满理想主义和抒彩,其最大特色,就是善于比喻形容。若说庄子开创了中国抒情散文的先河,司马迁则从另一条路径拓展了中国古典抒情散文的视域。读他的《报任安书》,你会感到他的文字不但直写胸臆,慷慨激烈,势大力沉,而且浩气回荡,弥漫于文章与天地间。司马迁还常常借助人物塑造、故事情节、战争场景,以及叙述语言来抒情。魏晋散文承续庄子的浪漫主义抒情文脉。相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魏晋无疑是一个思想解放、追求自由和个性,同时散文写作倾向于浪漫和抒情的时代。中国古代散文的抒情审美传统,在陶渊明、柳宗元、苏轼、袁宏道、张岱等杰出散文家中也有着出色的表现。
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是中华民族情感的寄托和结晶,同时体现着一种文化理想和文化精神。正因为抒情的背后有深厚的文化伦理道德观念的支持,所以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不但特色鲜明,而且在现实生活的层面上“无往而不入”,且“浸润深广”,其功能和作用远远超过了叙事传统。
(摘编自陈剑晖《论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性质是抒情,这是基于以抒情为主要功能的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得最为成熟这一事实而得出的结论。
B.如果我们要想了解宋人融儒道释为一体的思想面貌,只要仔细阅读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诗歌就可以了。
C.普实克认为,中国古代各种不同的文学样式,如诗、词、赋、散文等文学作品,都具有明显的抒情性和主观性。
D.相较于西方浪漫主义抒情文学,中国抒情文学的抒情传统内涵要丰富复杂得多,两者运用的抒情手法也有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戏剧重写实,中国古典戏曲重写意,所以阅读中国古典戏曲难度要更大一些。
B.如果要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一个非常好的渠道。
C.因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性质是抒情,所以其呈现的艺术境界都是空灵的。
D.家国情怀是中国古代散文独有的一种抒情传统,时至今日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荀子的《劝学》运用了大量比喻,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方法态度等方面劝勉鼓励人们要重视学习。
B.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对田园景色的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分反映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
C.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将赤壁古战场的景色描写得无比壮美,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仰慕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D.关汉卿的《窦娥冤》写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中国古代文学的抒情传统在作品中有着怎样的体现?请根据两则材料,从内容和手法两个方面简要概括。(4分)
二、文学类阅读(共3小题,选择题每题3分,主观题每题6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棵怀抱炸弹的老樟树
梁衡
①一棵茂盛的古树用它的枝桠轻轻地托着一颗未爆的炸弹,就像一个老人拉住了一个到处乱跑、莽撞闯祸的孩子。炸弹有一个老式暖水瓶那么大,高高地悬在半空,它是从千多米高的天空飞落下来后被这棵树轻轻接住的。就这样在浓密的绿叶间探出头来,瞪大眼睛审视人世,已经整整80年。眼前是江西瑞金叶坪村的一棵老樟树。
②樟树在江西、福建一带是常见树种,家家门前都有种植。民间习俗,女儿出生就种一棵樟树,到出嫁时伐木制箱盛嫁妆,三五百年的老树随处可见。但这一棵却不同。一是它老得出奇,树龄已有1100多年,往上推算一下该是北宋时期了。透过历史的烟尘,我脑子里立即闪过范仲淹的“庆历改革”和他的《岳阳楼记》以及后来徽宗误国、岳飞抗金等一连串的故事。一棵树就是一部站立着的历史,站在我面前的这棵古樟正在给我们静静地诉说历史。第二个不寻常处,是因为它和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伟人紧紧连在一起,这个人就是毛泽东。毛泽东也是一棵参天大树,他有83圈的年轮,1931年当他生命的年轮进入到第38圈时在这里与这棵古樟相遇。
③1931年毛泽东率队走下井冈山,准备到福建重整旗鼓再图发展,当路过瑞金时邓小平正在这里任县委书记,就建议他在这里扎根。于是1931年11月7日苏俄十月革命胜利十四周年这一天,在瑞金叶坪村的一个大祠堂里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第一个全国性的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宣告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后来被中国人称呼了近半个世纪的“毛主席”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④虽是共和国的主席,毛泽东也只能借住在一户农民家里。这是一座南方常见的木结构土坯二层小楼,狭窄、阴暗、潮湿。小楼与祠堂之间是一个广场,是红军操练、阅兵的地方,广场尽头还有一座烈士纪念塔。这实在是一处革命圣地,是比延安还要老资格的圣地。毛泽东等几个中央要人住在广场南头的小楼上,楼后就是这棵巨大的樟树。一走近大树我就为之一震,肃然起敬。因为它实在太粗、太高、太大,我们已不能用拔地而起之类的词来形容,它简直就是火山喷出地面后突然凝固的一座石山,盘龙卧虎,遮天盖地。树干直径约有4米,树身苔痕斑驳幽黑铁青,树纹起伏奔腾如江河行地。树的一半曾遭雷劈,外皮炸裂,木质外露,正向天狂呼疾喊,声若奔雷。而就在炸裂后的树身上又生出新的躯干,干又生枝,枝再长叶,一团绿云直向蓝天铺去。好一棵不朽的老树,就这样做着生命的轮回。因地势所限,树身沿东西方向略成扁平,而墨绿的枝叶翻上天空后又如瀑布垂下,浓荫覆地,直将毛泽东住的后半座房子盖了个严实。那天,毛泽东正在二楼上看书,空中隐隐传来飞机的轰鸣。他并不在意,把卷起身,踱步到窗前看了一眼,又回到桌前展纸濡毫准备写文章。突然一声凄厉的嘶鸣,飞机俯冲而下,铁翅几乎刮着了屋顶,一颗炸弹从天而降。警卫员高喊:“飞机”,冲上楼梯。毛泽东停笔抬头,看看窗外,半天没有什么动静,飞机已经远去,轰鸣声渐渐消失。这时房后已经乱作一团,早涌来了许多干部、群众。很明显,这架飞机是冲着临时中央政府,冲着毛泽东而来,只扔了一个炸弹就走了,但炸弹并没有爆炸。大家围着屋子到处寻找,地上没有,又仰头看天,突然有谁喊了一声:“在树上!”只见一颗光溜溜的炸弹垂直向下卡在树缝里。好悬!没有爆炸。这时毛泽东已经走下楼来。人们早已惊出一身冷汗,齐向主席问安,天佑神人,大难不死。毛泽东笑了笑说:“是天助人民,该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不亡。”毛泽东戎马一生,不知几遇危难,但总是化险为夷。毛泽东的性格坚定、沉着,又有几分固执、浪漫,从不怕死。唯此才能成领袖,成伟人,成大事业,写得大文章。
⑤历史的脚步已走过80年,这棵老樟树依然伫立在那里。枝更密,叶更茂,干更壮。树皮上的青苔还是那样绿,满地的树阴还是那样浓。那颗未爆的炸弹还静静地挂在树上。现在这里早已辟为旅游景点,人们都争着来到树下,仰望这定格在历史天空中的一瞬。古樟树像一个和蔼的老人正俯瞰大地,似有所言。它怀里一直轻轻地抱着那颗炸弹,这是一把现代版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试其定力,然后又戒其权力。它告诫我们,革命时要敢于牺牲,临危不乱;掌权后要忧心为政,如履薄冰。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12月03日24版,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围绕老樟树讲述了毛泽东在瑞金遭遇炸弹袭击的一段惊险经历,天佑神人,大难不死,是民众的幸事,也是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幸事。
B.本文写民间栽种樟树的习俗、宋代一连串故事以及革命年代的光辉历程,都与这棵樟树紧密相连,其目的就是为了突出樟树之古老。
C.老樟树见证了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的成立,见证了伟人毛泽东敢于牺牲、临危不乱的气魄。人们看到它就会想起那段革命岁月。
D.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古樟树依然伫立原地。它像一个和蔼的老人正俯瞰大地,似有所言;它又像一把悬顶之剑,时刻警示着后世之人。
7.下列对文本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重点写古树救人的故事,古树刚好托住炸弹,这是作者运用巧合法,意在为文章增添一种传奇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本文综合运用了描写、叙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叙中有情,情中有理,理中有形,形中声情,杂糅各法,尽得其妙。
C.本文语言朴实自然又生动形象,句式上长短结合、富于变化,尤其是能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读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D.作者梁衡以“人文古树”为题写了一系列散文,大多立意高远,兼具自然情怀和人文思考。本文是他此类散文的一篇佳作。
8.作家梁衡一向视“写大事、大情、大理”为自己的文学宣言。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6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8小题,选择题每题3分,翻译每小题5分,共3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雾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峰,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衫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曰“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杆”,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文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B.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C.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D.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B.兰亭之会既有徜徉美好时光的快然自足,又有时过境迁不免感慨横生的终期于尽。
C.耆,指六十岁以上的年纪,耆艾,泛指老年人。古代指人上了年纪的词还有耄耋、古稀、垂髫等。
D.浴沂,语出《论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谓在沂水洗澡。后多用“浴沂”喻一种怡然处世的高尚情操。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东边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节选韩愈《祭十二郎文》)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则告诉不许 告诉:告知。 B.不矜名节 矜:看重、推崇。
C.请归取其孥 孥:妻子、儿女。 D.将成家而致汝 致:使……来。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急于星火 吾念汝从于东 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C.而刘夙婴疾病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 D.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B.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C.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D.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15.下列对文中涉及的加点的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表”,就是“奏章”,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古代一种公文,常用来陈述衷情。
B.“秀才”指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晋时仍保留此制,与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
C.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分“伯父”“仲父”“叔父”,而“季父”通常专指最小的叔父。
D.“万乘”指高官厚禄。古代兵车一车一马为一乘。封国大小以兵赋计算,凡地方千里的大国,称为万乘之国。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选择题每题3分,主观题每题4分,共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蝶恋花
清·王国维
满地霜华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
一曲阳关浑未彻。车声渐共歌声咽。
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
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词最初称为“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蝶恋花”是词牌,押仄声韵。
B.本词开篇中的“西风”是古诗词的常见意象,如“昨夜西风凋碧树”,“西风”暗指秋天。再如李煜“小楼昨夜又东风”的“东风”,则暗示春天的到来。
C.“阳关”是唐人送别的歌,一般要唱三遍。作者匆匆送别,一曲阳关还没唱完就上路了,车轮渐行渐远渐无声,写出了作者离别的悲伤,也更添了一分对前途的迷茫。
D.最后句的“耽”与《诗经·卫风·氓》里“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中的“耽”意思相同,都指“负担,承受”,此处词人直抒胸臆,人间最不能承受的就是离别之苦。
18.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根据这一理论分析词中的“草”与“辙”两个意象。(4分)
六、理解性默写。(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9.(1).《锦瑟》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表现了一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情感。
(2).《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3). 《项脊轩志》写作者在阁中借书读书,吟咏放歌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归去来兮辞》诗中用树木和泉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大自然万物恰逢繁荣滋长而得到精神满足的状态。
(5).《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来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__, _________。”
七、语言表达(共4小题,选择题每题3分,主观题每题4分,共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22年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揭晓,这些团体和个人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他们捧着一颗爱国为民之心,用向死而生之力,显示拼搏奉献之勇,践行中华儿女的初心使命,他们带给我们的除了前进的动力,更是内心的感动。他们是我们心中的光明,是这个时代不朽的丰碑。读懂“志如磐石不可移”的中国精神,要把对党忠诚、舍身为国付诸行动,“居之不倦,行之以忠”;读懂“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中国精神,要把我将无我、 写进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读懂“千磨万击还坚韧”的中国精神,要用坚韧不拔、永不言败铸就中国人不朽的精神丰碑,“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 )。 焉,让我们以榜样精神砥砺前行,始终将初心铭记在心、将使命担当在肩,让“中国精神” 、熠熠生辉。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殚精竭虑 舍己为人 择善而从 继往开来
B.穷尽一生 无私奉献 见贤思齐 薪火相传
C.殚精竭虑 无私奉献 见贤思齐 继往开来
D.穷尽一生 舍己为人 择善而从 薪火相传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无数平凡的英雄用奉献书写辉煌历史,把忠诚写成诗,把担当铸成不朽丰碑。
B.无数平凡的英雄把担当铸成不朽丰碑,把忠诚写成诗,用奉献书写辉煌历史。
C.无数平凡的英雄把忠诚写成诗,把担当铸成不朽丰碑,用奉献书写辉煌历史。
D.无数平凡的英雄用奉献书写辉煌历史,把担当铸成不朽丰碑,把忠诚写成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他们捧着一颗爱国为民之心,以向死而生之勇,用尽拼搏奉献之力,践行中华儿女的初心使命,他们带给我们的除了前进的动力,更是内心的感动。
B.他们捧着一颗爱国为民之心,以向死而生之勇,用尽拼搏奉献之力,践行中华儿女的初心使命,他们带给我们的是内心的感动,更是前进的动力。
C.他们用尽一颗爱国为民之心,以向死而生之力,显示拼搏奉献之勇,践行中华儿女的初心使命,他们带给我们的是内心的感动,更是前进的动力。
D.他们用尽一颗爱国为民之心,以向死而生之力,显示拼搏奉献之勇,践行中华儿女的初心使命,他们带给我们的除了前进的动力,更是内心的感动。
23.适当增删词语,将下列几句话重组为一个长单句,要求以“后世仁人志士”开头。(4分)
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②《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不朽诗篇。
③“求索”精神源于《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
④“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精神。
八.作文。(共1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实然”是实际的样子,“应然”是应该的样子,该关注“应然”还是“实然”是人类永恒的争论。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欲匡世于既颠。桀溺不以为然:天下处处混乱糟糕,你们能和谁一起去改变它呢?在一档辩论节目中,经济学教授薛兆丰指出:应该的样子是虚无缥缈的,过多关注“应然”会使自己与“实然”世界格格不入。而哲学教授刘擎反驳:世界之所以会变得更美好,恰恰是因为我们知道“应然”的样子。
百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貌换新颜。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和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第1页,共2页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C。C.“都具有明显的抒情性和主观性”中“都”范围不当。原文说的是“中国古代较为正宗的文学”,“文人文学作品”,选项扩大了范围。
2.B.A.“难度要更大一些”无中生有,原文为“又如戏剧在西方历来是以写实为主的,但中国古代的戏曲作家及理论家却强调戏曲首先要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即‘意’,而不是简单地模仿生活”,只是讲了西方戏剧重写实,中国古典戏曲重写意的特点,并没有说阅读中国古典戏曲难度要更大一些。
C.“所以其呈现的艺术境界都是空灵的”中“都”以偏概全,原文为“其次,中国古代文学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是追求空灵的境界,并不是呈现的艺术境界都是空灵的;
D.“家国情怀是中国古代散文独有的一种抒情传统”中“独有”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他认为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是将个人、自我的悲欢离合,与家国民族、伦理道德、文化精神融会贯通在一起”“中国的抒情文学更看重个人的感情表达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家’与‘国’的和谐共荣”,说的家国情怀是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并没有说别国文学就没有。
3.A.材料一的观点是“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写物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
A.《劝学》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不重写意,注重说理,不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
B.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采用白描手法描写田园景色,“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等富有诗情画意,注重写意,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
C.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将赤壁古战场的景色描写得无比壮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注重写意,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仰慕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D.关汉卿的《窦娥冤》用浪漫主义手法,写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不是实写,注重写意,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BCD都是不重写实而重写意,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感。
4.首先,由两位学者的说法引出本文观点——中国古典散文具有浓厚的抒情性;接着分析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与西方的浪漫主义抒情文学的不同;然后以《尚书》、庄子作品、司马迁作品、魏晋散文等为例具体阐述中国古代散文的抒情特色;最后总结深化,指出中国古典散文抒情性产生的根源。
析:材料二共四段。第一段“海外华裔学者陈世骧以西方文学中的抒情诗为参照,认为‘中国文学传统从整体而言就是一个抒情传统’”“在普实克看来,中国古代较为正宗的文学,包括诗、词、赋、散文等文人文学作品,它们都具有明显的抒情性和主观性。……因此,散文与诗一样,具有浓厚的抒情性”,由两位学者的说法引出本文观点——中国古典散文具有浓厚的抒情性。
第二段“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与西方的浪漫主义抒情文学有很大的不同”接着分析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与西方的浪漫主义抒情文学的不同。
第三段“《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总集,它的情感抒发,往往是通过一声声语重心长的慨叹表现出来……庄子是中国浪漫主义散文的鼻祖,……若说庄子开创了中国抒情散文的先河,司马迁则从另一条路径拓展了中国古典抒情散文的视域。……魏晋散文承续庄子的浪漫主义抒情文脉”,以《尚书》、庄子作品、司马迁作品、魏晋散文等为例具体阐述中国古代散文的抒情特色。
第四段“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是中华民族情感的寄托和结晶,同时体现着一种文化理想和文化精神。正因为抒情的背后有深厚的文化伦理道德观念的支持,所以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不但特色鲜明,……其功能和作用远远超过了叙事传统”总结深化,指出中国古典散文抒情性产生的根源,即深厚的文化伦理道德观念的支持。
5.内容方面: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学图卷,更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中国的抒情文学更看重个人的感情表达与社会性的统一,将个人、自我的悲欢离合,与家国民族、伦理道德、文化精神融会贯通在一起。
手法方面:中国古代文学在写物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中国古典散文不注重情节、故事和叙述,而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曲折含蓄。
析:内容方面:材料一第二段“首先,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学图卷,但更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这使它成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最好窗口”可知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学图卷,更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
材料二第二段“中国的抒情文学更看重个人的感情表达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家’与‘国’的和谐共荣。……他认为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是将个人、自我的悲欢离合,与家国民族、伦理道德、文化精神融会贯通在一起,所以中国抒情文学的内涵比西方浪漫主义抒情文学的抒情传统要大,也丰富复杂得多”可知中国的抒情文学更看重个人的感情表达与社会性的统一,将个人、自我的悲欢离合,与家国民族、伦理道德、文化精神融会贯通在一起。
手法方面:材料一第一段“正是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写物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可知中国古代文学在写物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
材料二第一段“他认为中国古典散文的抒情性虽没有诗歌那样明显,但中国古典散文不注重情节、故事和叙述,而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材料二第二段“就抒情的手法而言,……中国的抒情散文也有直抒胸臆的作品,但更多的是采用曲折含蓄、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可知中国古典散文不注重情节、故事和叙述,而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曲折含蓄。
6.B.B.“其目的就是为了突出樟树之古老”错误,原文第二段“透过历史的烟尘,我脑子里立即闪过范仲淹的“庆历改革”和他的《岳阳楼记》以及后来徽宗误国、岳飞抗金等一连串的故事。一棵树就是一部站立着的历史,站在我面前的这棵古樟正在给我们静静地诉说历史”,作者写这些内容,主要是为了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
7.A.A.“这是作者运用巧合法”错误,本文是散文,作者记述的事件是真实的,并且真实事件中古樟树恰巧能接住炸弹,保护了伟人毛泽东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是一种巧合,并不是作者运用的写作技巧。
8.①大事:文中写到了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建立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等政治方面的大事件;
②大情:老樟树不仅于人有救命之恩,还静静地诉说着历史,见证着人世沧桑,本文充满赞美之情;毛主席戎马一生,为了民众和革命事业而舍生忘死、不怕牺牲,本文饱含对此崇高人格的讴歌;
③大理:老樟树怀抱的“炸弹”,时时刻刻告诫后世人要“敢于牺牲,临危不乱,忧心为政,如履薄冰”。
析:回答本题要紧扣“写大事、大情、大理”来作答。
本文中的大事是伟人毛泽东在38岁时与这棵古樟相遇,敌机“冲着临时中央政府,冲着毛泽东而来,只扔了一个炸弹就走了,但炸弹并没有爆炸……只见一颗光溜溜的炸弹垂直向下卡在树缝里”,古樟树很巧合的救了伟人毛泽东和第一个全国性的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这就是文中记述的大事件。
文中作者“一走近大树我就为之一震,肃然起敬。因为它实在太粗、太高、太大”,作者对古樟树的肃然起敬不仅仅是因为它本身的粗壮高大,更多的是因为古樟树救了毛泽东;作者也表达了对在这件事中毛泽东表现出的坚定、沉着,又有几分固执、浪漫、从不怕死的领袖精神的赞美。这是大情怀,敬畏领袖和爱国的大情怀。
文章最后一段“历史的脚步已走过80年,这棵老樟树依然伫立在那里……它怀里一直轻轻地抱着那颗炸弹,这是一把现代版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试其定力,然后又戒其权力。它告诫我们,革命时要敢于牺牲,临危不乱;掌权后要忧心为政,如履薄冰”,可见作者还以此阐述了一个大道理:革命时要敢于牺牲,临危不乱;掌权后要忧心为政,如履薄冰。
9.B.本题是选择题,找准切入点,注意各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兰亭之会”,主谓结构做主语部分,后面可以断开,“乃”表达判断语气,与“或……”联系紧密,应该在“乃”前“会”后停顿。排除AC。“今同游者心平气易”,“今”为时间状语,与后边谓语部分联系紧密,应该在“今”前停顿,“同”,一同,做“游”的状语,“同游者”,名词短语,之间不可断开。“发言为诗”,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独立成句,前后断开。排除D。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王曦之的兰亭集会,或许太感慨悲戚。此次同游的人心情和悦,吟咏作的诗,质量上乘可以欣赏,也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
10.C.C.“古代指人上了年纪的词还有耄耋、古稀、垂髫等”中“垂髫”错误。垂髫指幼年。
11.B.B.“潮音岩东边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错误。巨石并不在潮音岩东边,原文为“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巨石在山的西边顶部。
参考译文:
游览名胜的人,逢好天气是乐事,遇到理想的地点又是乐事,而同游的又都是优秀的人物,大家因为相处和谐、纾解郁闷、心情畅快而写写文章,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
元仁宗丙子年二月甲午日,厚斋的严君置备酒菜邀我同游龙鸣山,龙鸣山即是无想山。是时春雨初晴,风和日丽,老老少少,依照长幼顺序而行,鼓乐队在最前面作为先导。从蓝溪向东南行进五六里,只见两山如双阙对峙,相距百步,向东绵延而去。两山之间为石田,田的右边有小路,小路依着山势深邃又曲折。行进三四里,山势狭窄不宜作田,只能修路。又行进数里路,山势愈发奇峻,山谷中薄雾沾湿了衣服和帽子。山的外边崇峦叠嶂,无穷无际。走了不久,只见峭壁对立,形状宛如华表,巨大的松树和杉树沿路排列,向北延伸。山涧底部多石,云深树茂,繁花遮石,鸟声清脆,此地好像不是人世间。寺庙雄奇伟丽,寺门榜额上书“禅寂”二字。寺院门外有一颗古松,直径数抱粗。高耸云霄的篁竹则繁密地生长在寺院内。寺院长老出门迎客,延请我们至后堂,后堂有匾,上书“白云深处”。寺院西边有座“听松轩”,再向西即是五代韩熙载读书堂遗址,他所种植的桧树仍然有在。寺北有“甘露室”。再往北,有“招云亭”,亭子气象空旷,直立在数座山峰的最高处,从亭往下看,先前登过的群山之顶都在脚下。于是抬脚攀登上潮音岩,岩上各种石头真是异态百出。因为同游者登山疲惫,于是未往上登。
我以没登上山顶为憾,与两三个朋友决定继续登山。山势陡峭,只好撩起衣裳。攀援着藤萝,脚踩在茂密丛林中。山上有深幽广阔的天池,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山的西边顶部,巨大的石头雄伟平坦,上面可坐几十人。在石上茫然四望,心中豁然开朗。山的东边顶部比西边顶部还高,因疲倦不想再上了,又回到寺院的“白云深处”后堂。于是温暖的气息弥散席子,气氛热时如夏,静时如秋,冷时如冬,觥筹无数,谈笑甚欢,即使是仆从与乐工也各得其乐。酒毕,长老带领客人赏花,众人缓缓登上环翠阁。不久与长老告别,出了寺门。走了一里,众人余兴未尽,席地而坐,分了韵脚赋诗良久,各自作了诗才回来。
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但溧州不是交通要塞,且又隐藏在深山之中,所以没有前贤留下的诗词及当代名家抒怀的笔墨,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哎!!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是孔夫子带领学生沐浴后在舞雩台享受春风。王曦之的兰亭集会,或许太感慨悲戚。此次同游的人心情和悦,吟咏作的诗,质量上乘可以欣赏,也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于是记下这次游玩所见之景,旨在使无想山得以让世人知晓。
12.A.A.句意:报告申诉不被允许。“告诉”:申诉。
13.D.A.“急于星火”是说“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于”:介词,比。“吾念汝从于东”是说“我想,你跟我在东边”,“于”:介词,在。
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是说“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以”:介词,凭借、用。“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是说“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以”:因为。
C.“而刘夙婴疾病”是说“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而”:连词,表并列。“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是说“嫂子曾经抚摸着你的头对我说”,“而”:连词,表修饰。
D.“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是说“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亦未知其言之悲也”是说“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两句话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14.D.句译: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旅食京师”,是“旅食于京师”的省略,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B;
“少年”,这里指“年轻”,是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C。
15.D.D.“古代兵车一车一马为一乘”错误,应该是“一车四马为一乘”。
16. (1)我幼年丧父,等到长大,不知道所依靠的人(父亲)(的模样),只有依靠兄嫂。重点词:“孤”,丧父;“及”,等到;“省”,知道;“所怙”,“怙”:依靠,所字结构,父亲(的模样);“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惟依兄嫂”。
(2)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重点词:“固”,“一”“齐”,“彭殇”。
参考译文:
甲(略)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派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灵位:
唉,我自幼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有依靠兄嫂抚养。哥哥正当中年时死在南方,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老家安葬。随后我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仃,也未曾一天分开过。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韩家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嫂子曾经抚摸着你的头对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
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探望我,留下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年,我在徐州辅佐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家乡,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17.D.D项,“‘耽’意思相同,都指‘负担,承受’”分析错误,“人间第一耽离别”的“耽”是“负担,承受”的意思;《诗经·卫风·氓》的“耽”是沉迷的意思。二者不相同。
18. “芳草”象征青春,它是无常的。“车辙”象征着离别,它是永恒的。草色变换,而车辙依然,一个“换尽”,一个“依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人生无常,物是人非的无奈。
析: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意思是词人观外物,外物都带有词人的情感。所以根据这一理论分析词中的“草”与“辙”两个意象时,要注意把握这两个意象的含义以及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
“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意思是天涯芳草青青的颜色已换作枯黄,可是,陌头上深深的车辙依旧是我来时的模样。“芳草”,草色青青,象征青春,“换尽”一词表明明它是无常的;“车辙”,人乘车而行,象征着离别,“依旧”一词表明它是永恒的。草色变换,而车辙依然,青春不再,离别依旧,对比鲜明,表现了人生无常,物是人非的无奈。
19.(1)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2)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3)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4)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5)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20.B。第一空,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穷尽一生:就是用自己的一辈子去做某件事情,表现出对某人或者某事的执着和忠诚。此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强调的是执着、忠诚,应用“穷尽一生”。
第二空,舍己为人:指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无私奉献:是不求回报的付出,没有私心。此处对应“‘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中国精神”,强调的是奉献精神,应用“无私奉献”。
第三空,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去遵循或学习。见贤思齐:指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这里是说“让我们以榜样精神砥砺前行”,强调向榜样学习,应用“见贤思齐”。
第四空,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强调开辟。薪火相传:比喻学问、技艺、精神等代代相传,强调传承。此处是说“让‘中国精神’”传承下去,应用“薪火相传”。
21.C.根据前文“要把对党忠诚、舍身为国付诸行动”“要把我将无我、无私奉献写进奋斗”的逻辑,应该先是忠诚,然后是担当和奉献。排除ABD。
22.B原句有语病:一、“用向死而生之力,显示拼搏奉献之勇”搭配不当,应该是“以向死而生之勇,用尽拼搏奉献之力”;
二、“除了前进的动力,更是内心的感动”语序不当,从前后逻辑的递进看,应该先是“内心的感动”,再是“前进的动力”。
23.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求索”精神源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不朽诗篇《离骚》中的诗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析:长单句即含有一套主谓宾的句子,要先找出句子主干,然后剩下的部分变换为修饰语。
本题中,主干句应为③:“求索”精神源于《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这句话中“‘求索’精神”为主语,故④句可以变换为“‘求索’精神”的定语,即: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求索”精神。
还剩下①②句,这两句的主语分别为“屈原”和《离骚》,都和主干句中的《离骚》有关,据此分析,这两句可以变换为主干中《离骚》的定语,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不朽诗篇《离骚》。
最后按照要求,以“后世仁人志士”开头表述成单句即可。
24.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材料共五句话,表达了三个层次的意思。第一句:“实然”是实际的样子,“应然”是应该的样子,该关注“应然”还是“实然”是人类永恒的争论。这一句对“实然”和“应然”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并指出了“实然”“应然”之争的重要性,从而引出了材料的核心问题——该关注“应然”还是“实然”?第二、三句: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欲匡世于既颠。桀溺不以为然:天下处处混乱糟糕,你们能和谁一起去改变它呢?这两句列举了孔子的例子,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实现“匡世于既颠”的“应然”,而桀溺关注的却是“天下处处混乱糟糕”的“实然”。由此引发的思考和启示意义是:关注“应然”和关注“实然”反映出的是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关注“应然”更多地体现了理想主义的追求,而关注“实然”更多的是出于现实主义的考量。“应然”和“实然”之争,其本质就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争论。前者更关注当下和现实,而后者更关注世界的理想形态。第四、五句两句引用了经济学家和哲学教授的两种观点。薛教授认为不应过多关注“应然”,否则会使自己与“实然”世界格格不入,无视“实然”,会脱离实际;过多关注“应然”,会流于空想。应立足“实然”,关注现实,强调关注“实然”的价值和意义。而刘教授认为世界会变得更美好恰恰是因为对“应然”的追求,强调关注“应然”的价值和意义。由此引发的思考和启示意义有两点:①应关注“实然”,重视“实然”的意义和价值;②要关注“应然”,重视“应然”的意义和价值。
材料引导语,规定了写作任务。
1.百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貌换新颜。这句话说明:因为一代代的革命者、变革者追求“应然”的勇气、魄力和行动力,百年中国才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旧貌换新颜。这句文字的隐含要求是:应该结合中国百年变革和发展这一语境来谈“应然”和“实然”的关系,中国百年变革和发展之路就是一条从关注“应然”到改变“实然”,立足“实然”从而实现“应然”的道路。
2.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这句话明确了写作者的身份,要求写作者要有时代意识和身份意识,要求学生以当代青年的身份,从现实的角度来思考当下的“实然”是什么?“应然”又是什么?青年学生应该关注“应然”还是“实然”?
3.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和启示?(1)思考:要求要写关于关注“应然”和“实然”的思考。(2)启示:“启示”指通过启发提示领悟的道理。因而,考生要谈阅读“以上材料”后所领悟的道理。道理具有抽象性,所以所谓“启示意义”就是哲学意义、抽象意义或扩展意义。
综合以上材料,我们能获得三条启示:(1)要关注“实然”。写“实然”的内涵、本质、价值、意义带来的思考和启示。关注“实然”实际上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视角。它关注的是世界实际的样子,考虑的是个体该如何最大限度地与现实世界融合,适应现实而非挑战和改造现实,哪怕现实确有诸多不如人意之处。这是古代的桀溺、接舆和现代的经济学教授薛兆丰选择的视角。这个选择能够免于无人同行的孤独,免于挑战现实必然会面临的危险,还能免于追求应然带来的不确定与格格不入。(2)要关注“应然”。写“应然”的内涵、本质、价值、意义带来的思考和启示。关注“应然”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视角。它关注的是世界应该成为什么样子,考虑的是如何改造世界的不合理,从而使所有人都能在一个明亮、美好的世界里舒展生命。关注“应然”其实就是能够切中并直面现实问题,它所体现的是对美好世界的追求,是发现现实问题的敏锐与深邃,是愿意改造世界的勇敢,也是世界发展、文明进步的驱动力。古代的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现代的哲学教授刘擎选择的就是这个视角。世界颠倒混乱,孔子及弟子明知前路艰难,孤独和危险在所难免,但仍然致力于匡正天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无道恰恰是孔子要介入的理由。(3)既要关注“实然”又要关注“应然”。写“实然”和“应然”的辩证关系带来的思考和启示。能指出“应然”和“实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如“实然”是“应然”的基础,“应然”是“实然”的目标;我们既要立足于“实然”,用现实主义的视角来审视当下,又要展望“应然”,用理想主义的眼光来描绘未来。
行文构思上,可以由材料中孔子与弟子的事件引出话题,也可以由两位学者的争论引出话题,接着分析“实然”“应然”的内涵,分析二者的存在意义,接着联系当下,结合当代青年的身份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参考立意:
1.关注“实然”,立足当下。
2.“应然”是改造世界的勇气。
3.以“实然”审视当下,用“应然”展望未来。

声明:若水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ouzivr@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