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三冬是什么(古代的冬天会有什么特点)

2023-04-14 12:20 综合百科 0阅读 投稿:小七

“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一句,出自唐代杜甫的《柏学士茅屋》一诗。该诗告诫少年们要向古代圣贤学习,珍惜时间,刻苦读书。其中的“三冬足”源于《汉书·东方朔传》,“朔初来,上书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二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在农耕时代,冬天不适合干农活,人们就利用这段时间读书。此外,广为流传的“春诵,夏弦,秋礼,冬书”更是让我们相信此处的“冬”是指冬天。于是,我们常常将杜甫诗中的“三冬”理解为农历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那么,“三冬”真的仅仅指冬天的三个月吗?下面笔者谈谈这个问题。

清代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提出,在古文中有“以小名代大名”的用法,如《诗经》中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三秋,即三岁也。岁有四时而独言秋,是举小名以代大名也。”因此,我们常常将“三秋”理解为“三年”,而非农历七月、八月和九月。笔者认为,杜甫诗中的“三冬”也是这种用法,即“三冬”指“三岁”,也就是三年。

在《汉书·东方朔传》中还有一段我们不太熟悉的话语:“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与上文的“年十二学书”结合起来可知,东方朔在这里给汉武帝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十二岁做了什么,十五岁做了什么,十六岁又做了什么……如果我们将此处的“三冬”理解为“三岁(年)”,那么一来在时间上说得通(十二岁开始读书,读了三年,十五岁开始学习击剑),二来使得自我夸赞的话语显得更加真实。自夸只用了冬天的三个月就把书读得很好,未免太虚假;说自己用了三年把书读得很好,更让人信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将“古人已用三冬足”中的“三冬”理解为“三年”更好。

声明:若水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ouzivr@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