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三言名词解释(庄子的三言)

2023-05-14 10:31 综合百科 0阅读 投稿:小七

这里的三言,有别于冯梦龙的三言,即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而是寓言、重言、卮言。

这是《庄子》一书中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庄子在《寓言》中曾自叙其著述特点为:“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意思是,在他的书中,寓言占了九成,重言占了七成,卮言则天天能见到,这样的比例分布合乎天道,合乎自然法则。

在《天下》中他又总结说:“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

意思是说,天底下的人沉迷不悟,不能跟他们一本正经,用一些高大上且发自肺腑的言词来讲话,只能用一些不着边际、模棱两可的话来讲清事情的情理,用假借圣人大贤、名人公知的话让人信服,用讲寓言小故事的方式巧妙地阐述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引出自己的观点。

我独自与天地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会责问孰是孰非,以便和世俗相处。这书虽然写的奇特壮丽,但却婉转随顺而不伤于物,言辞虽然变化多端,却奇异可观。

郭象《庄子注》对“寓言”、“重言”、“卮言”是这样解释的:“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九见信。世之所重,则十言而七见信。夫卮,满则倾,空则仰,非持故也;况之于言,因物随变,唯彼之从,故日‘日出’。日出,谓日新也,日新则尽其自然之分,自然之分尽则和也。”

可见,所谓寓言就是假借形象思维,寓理于事,表达己意;所谓重言,就是借重古人之言以申明作者自己的观点;所谓卮言,就是依文随势而出现的一些零星之言。

其实,不管寓言、重言、厄言,作用都无非如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所说:“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

是一种不直接表明自己观点的叙述方式,而只将自己所认为的道理看点看法,或暗藏于一个虚拟的情境之中,或假借大家所信服的先知圣哲的嘴中讲出来,或依照物理之本性而立说,至于是否说得有道理,让人能够信服,那就留待读者自行去体悟、参透。

01

寓言是《庄子》一书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法。

什么是寓言?《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通俗来说,就是不要干巴巴地讲道理,试图以此去说服人,而是要讲一个有趣生动的故事,让人听完这个故事后,自行去领悟其中的道理,以此来到达说服教育人的目的。

按照《人类简史》中的说法,讲故事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人天生就爱听故事,而不愿听大道理。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共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庄子》全书大小寓言总共有200多个,短的不过一二十字,长的有千余字;有些篇目全部由寓言排比而成,有些篇目通篇只有一个寓言。

比如我们中学课本里学过的《庖丁解牛》,出自内篇第三篇《养生主》,是当中三个寓言故事的头一个,讲了一个叫丁的厨子杀牛的故事。

从这篇寓言故事中可以看出,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厨子都是兼职屠夫,这两个职业是合二为一的。

庖丁杀牛时,就像在表演舞蹈一样,和着韵律、踩着节拍,去完成杀牛的工作,一旁的梁惠王瞧着就像是在欣赏一场真人秀。

庖丁的宰牛刀十九年都没有磨了,依然锋利无比,原因在于他用刀时只从骨节间的缝隙中划过,从来不会碰到骨头,因而刀丝毫没有损伤。

如今他杀牛都是闭着眼睛,心领神会,顺着牛身上的纹路去下刀。他的技艺早已突破术的层面,达到道的境界。

这则寓言故事至少贡献了三个成语,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

庄子的寓言,不同于我们熟知的龟兔赛跑、东郭先生和狼等这种类型的故事,它千变万化、脑洞大开,想人之所不敢想,说人之所不敢说。

如《逍遥游》里,北冥之鱼,可以大到几千里,能够千变万化,扶摇直上九万里;藐姑射山神人可以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御龙;

《外物》中,任公子可以用五十头牛为饵来垂钓;《至乐》里,空髑髅可以与人对话。

总之,一切有形的无形的,无一不可化为故事,来表达庄子的思想。在《庄子》中,这种寓言的成分占得最多。

先秦其他诸子如孟子、韩非子等人也非常善用寓言,但孟子多采用民间传说故事来加强自己的论辩,韩非多利用历史传说与典故以佐证自己的说理,而《庄子》的寓言却大多“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

最有意思的是,庄子对于这些“无事实”之语,还往往加以细致生动的描写,使之不仅有情节有内容,还有语言、有形象、有情感,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只能说庄子太会编,太能编故事了。

02

重言就是重量级人物说的话或写的书。引用圣哲明贤的说过的话,或是一些经典书籍里的句子,以加重自己文章话语的分量。

这就像有的人讲话写文章,特别喜欢引经据典,罗列出一些个名言金句,以便文章讲话能够上升一个高度。

但庄子的实际用意,并不是为了推崇这些个圣哲明贤,而是用他们的话,来给自己办事。就像“六经注我”一样,而不是“我注六经”。

冯巩和朱军、牛莉一块演过一个小品,其中有句台词是这么说的。他说,高尔基说过,屎壳郎爬上电脑桌,冒充小鼠标。

朱军反问道,哪个高尔基说过这话?冯巩说,就是我们家门口姓高的修耳机说的。

庄子在书里,时而借重黄帝,时而借重老子,时而又求助孔子。他们虽然披着圣贤的外衣,却都在替庄子代言背书。

例如孔子在《庄子》中,就是个形象不定、人格不一的人物。有时被捧得很高,满嘴道家言论;有时又被批得很重,经常被老子骂。

重言让《庄子》一书带有了一种亦庄亦谐的色彩,并将庄子的思想表达得更加灵动新奇。

虚构圣哲与名人的言论在庄子笔下是司空见惯的事,甚至历史人物不够用了,他还会编造出许多虚拟人物,让他们谈道说法,互相辩论。

庄子算是生早了,不去写小说真是可惜了。金庸很喜欢借用《庄子》里故事,如《天龙八部》中,很多人名名称都是抄《庄子》里的东西,如逍遥派,北冥神功,无涯子,丁春秋,李秋水等。

03

卮言,明面意思就是满嘴跑火车,说一些不着调、不靠谱的话。

卮是古代的一种酒杯。不灌酒时就空仰着,灌满酒后就倾斜,没有一成不变的常态。因此卮言意思是说话没有主见或定见。

庄子以“卮言”命名,是想表明他自己所说的话便如酒器里的酒,“卮满则倾,卮空则仰,空满任物,倾仰随人”(成玄英语)。

正因为是无心之言,时倾时仰,因此“卮言”大多是些不着边际的议论,想到哪便说到哪。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看似一派胡言乱语,奇谈怪论,谁又能看懂言语背后的深意。

庄子生活在战国乱世之中,百家争鸣,各说一辞,人们被成见所固蔽,所以庄子用卮言的形式,跳出是非争辩的圈子,避开自我成见的干扰,期合于天然的端倪,顺应大道的运行,而代为立论。

在《庄子》一书中,寓言、重言、卮言其实是“三位一体”,浑不可分的,它们互相辅助,互相映衬,构成了《庄子》“洸洋自恣”的艺术特色。

庄子以其杰出的天才、超人的想象、浪漫的感情,借助这“三言”打破言与意的隔膜,创造出极具浪漫主义感染力的优美文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逾越的高峰。

声明:若水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ouzivr@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