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原文

2023-06-04 15:12 综合百科 0阅读 投稿:小七

  (一)课文原句:“使自己能心平气和”(六年级下册第5课)

(二)文化因素:出自宋程颐《明道先生形状》:“荆公与先生道不同,而尝谓先生忠信。先生每与论事,心平气和。”

(三)引文中的“荆公”指的是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进士。他“早有矫世变俗之志”,在江浙诸省当地方官吏时即显示出才能,加之在学术和文学方面的造诣,一时声誉大振。文彦博、欧阳修等大臣都纷纷推荐他。

仁宗嘉佑三年,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神宗熙宁二年,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次年拜为丞相。他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特权。但遭保守派反对,行新法遭遇到严重阻力。熙宁七年被辞退,次年又启用,九年再辞退。退居南京,封荆国公。

元丰八年司马光拜相,全部废除新法。王次年病卒,年六十六。王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很密切地联系起来。他的散文多属政治性的,针对时弊,作深刻剖析,提出明确主张,风格雄健劲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具有充实的政治内容,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对社会前途的忧虑,对传统思想的反抗。平生著述甚丰。

引文中的“先生”指程颐,是北宋理学家,教育家,西京国子监教授。他在当时提出过一句名言,就是“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忠信”就是忠诚和信义。

全引文的内涵是:王安石与程颐的主张不同。但王安石经常说程颐是对国家忠心对人忠厚的人。他们两个讨论问题的时候,总是心平气和地讨论,谁也不夹杂个人情绪。可见两人的修养都极深厚。另有一说,认为“明道先生”,指程颐的兄长。他也是北宋有名的大学问家。

王安石变法革新,程颢反对,两人见解不同观点不同。但是王安石曾经说:“程颢先生是一位忠诚而且讲求信义的人。程先生每次与自己论辩都是心情平静,态度温和的,从来没有因见解不同而疾声厉色。”王程两先生所持的这种态度,是传统文化中特别赞赏的学问家与学问家之间应持有的态度。

推而广之,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也应该与自己“见解不同”的人心平气和地相处。

  说明:为了帮助小学生家长顺利地为自己的孩子答疑,帮助小学新入职的教师查找资料,帮助高年级学生顺利自读,本《随笔》将对这些含传统文化因素的名言警句做一些讲解。敬请阅读。

声明:若水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ouzivr@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