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三线建设历史意义)

2023-06-13 01:59 综合百科 0阅读 投稿:小七

去年大火的电视剧《人世间》中,周秉昆的父亲周志刚长年在西南参加三线建设,那么什么是三线建设?

六十年代初,国际环境对中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最主要的威胁来自手中握有核武器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1964年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并派兵进驻蒙古人民共和国,一部分战略导弹指向了我国几个大城市和重要军事设施,试图对我国正在搞的核设施实行"外科手术"。

美国也对中国实行紧缩包围圈政策,从1960年到1964年和中国周边不少国家及地区结成反华同盟,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数十个军事基地,对中国形成了"半月形"包围圈。1964年8月,美国开始轰炸越南北方。

此外,六十年代初蒋介石政权在美国的支持下要"反攻大陆",加紧派遣武装特务对东南和其他沿海地区进行袭击,妄图在中国东南地区建立大规模进攻大陆的"游击战走廊"。

毛泽东认为,中国东北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基地,全部在苏联可携带核弹头的中短程导弹和战略轰炸机的打击范围之内,沿海工业城市和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也处在美蒋航空兵力打击范围之内,一旦战争爆发,即使敌方不使用核武器,我国大部分工业基础也将毁于一旦;而西部地区则在苏联和美蒋军事火力打击范围之外(当时,无论是苏联还是美蒋的武器装备,都还打不到西部地区,特别是打不到西南地区)。

因此,当时的中央政府从战争的角度,作出了两个决策:一是要搞原子弹,二是要搞"三线建设"-﹣就是把中国工业建设的布局全面铺开,使沿海的一线、中部的二线、西部和西北部的三线并存,而把三线作为建设重点。

毛泽东强调要把"三线建设"作为重点,原子弹也放在三线去搞。

1964年5月15日到6月17日,中共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作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年8月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三线。从1965年起,中国开始把沿海一些工业企业向西部和西北地区搬迁,当年新建项目则大多集中投放在西部地区。

1969年珍宝岛冲突发生后,为了对付来自苏联的军事威胁,毛泽东又提出了"小三线"建设的思路,要各省特别是进行"三线建设"的各省,需要再建设本省自成体系的"三线",使"大三线"与"小三线"两个体系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大系统。从1970年起.中央开始对"三线建设"项目实行"优先安排、重点保证、抓紧抢修"的原则。

毛泽东还确定了"大分散、小集中"、"依山傍水扎大营"的"三线建设"的方针,就是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条件确定建议项目,使"三线建设"的企业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要远离大中城市分散布点,做到即使在打核战争的情况下,这些工厂和科研单位也打不烂,炸不垮,能继续坚持生产和科研,支援前线。

攀枝花钢铁厂,成昆铁路、湘黔铁路、川黔铁路、贵昆铁路、西昌卫星试验发射中心、酒泉卫星试验发射中心、二汽、长虹、平顶山煤矿、焦作煤矿等等都是三线建设的产物。

"三线建设",使中国有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战略后方,同时也形成了中国的威慑力。中国的"三线建设"在世界经济史和军事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到1973年中美在新的国际局势下"战略接近"时,中国的"三线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从当时世界军事格局和技术水平来看,中国已经建成了打不垮、炸不烂、能长期支持战争的牢固后方基地,使工业片面集中于沿海城市的状况得到了改变。

声明:若水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ouzivr@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