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派经济学的公理化问题(奥派经济学书籍2023)

2023-06-19 15:49 综合百科 0阅读 投稿:小七

人的行为/行动是有目的的,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却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公理。因为,不存在无内容的目的,或者说没有抽象的目的,所有的目的都是有对象的,从而都是具体的;即使是一个信念或理想,也都是有对象从而是具体的。个人的行为目的存在着起点上的差异,有的人以发展自身能力为目的和动机,更多的人则是以获取效用物品为目的和动机。

以a=a为起点的传统逻辑思维方式,使得奥派诸神及其学人陷入一个困局,企望在欧式几何的基础上把“人的行动有目的”这个事实加以公理化,却流于同语反复、自我指涉。“以目的为目的”,如同说“我意识到我的意识”,得不到目的的内容和意识的对象。以否定某个目的为目的,同样得不到目的的内容。譬如说,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形下,我以获取熊掌为目的的行为,意味着我否定了以鱼为行动对象。但是,我不可能意识到我没有意识到某个东西,推不出被我意识到的东西是对我没有意识到的东西的否定。

我做出了某个行动,意味着我没有做出其他行动,从而我做出的这个行动是对我做出其他行动的否定,这是由时间的一维性所限制的,即我无法在同一时间做两件无关的事。但是,我意识到某个东西,并不意味着我没有意识到其他东西,因为我意识到某个东西并不是对我意识到其他东西的否定,在我意识到的东西之外总是存在着我没有意识到的东西。

直觉总是对某个东西的直觉,而不是对直觉的直觉。a=a产生不了直觉,a∈{a∧∽a}才会产生直觉。就是说,a与自身的同一性不需要意识,一块石头也有它的自身同一性,a与非a的差异性才需要有意识,这种差异性不仅存在于a与a以外的其他东西的关系上,也存在于a与自身的关系上。差异性是意识的必要条件,就是说,有差异性的东西未必有意识,没有差异性的东西肯定没有意识。“我思故我在”,“我思”与“我在”是有差异的,我可以意识到我的在,但是“我在哪里”却不是“我思”能够单方面决定的。

“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要成为公理,不是基于个体与其自身的同一性,而是基于个体与其他个体的差异性。“地球是地球”不是一个判断命题,尽管这么说不可能出错(绝对真);“地球是圆的”才是一个判断命题,尽管这个命题可能被证伪。

“a是a”的无误性,不过是对a=a的同一性的确认,这个确认不会产生任何新的东西。无差异则无变化,无变化则无新的东西出现。a与自身的差异产生一切,这是宗教教义,也是黑格尔的哲学教条,区别仅仅在于a是上帝还是思维。所谓“事物自身的矛盾产生了运动”,是说事物自身中的差异使得事物发生了变化。其实,任何事物都是在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中产生了差异,没有a与非a的相互作用,a与自身的同一性不可能产生任何变化。

a=a的否定推不出a之外还有非a,所以亚里士多德说不矛盾律只能用于反驳,而不能作为推论方法。排中律a∨∽a是说,任何一个命题的论域中要么有a要么有非a,不能既没有a也没有非a,亦即必须有某个东西作为命题的对象。排中律在基于集合论的现代逻辑学中的体现就是,任何个体都存在于该个体与其他个体所组成的集合之中,形式化表达就是a∈{a∧∽a},推导过程是:设x为{a∧∽a}中的一个元素,x∈{a∧∽a}≡x∈{a}∨x∈{∽a}≡x=a∨x=∽a。就是说,x要么是a要么是非a,不能既不是a又不是非a。

尽管在形式上,不矛盾律可以推导出与排中律相同的形式,即:∽(x=a∧x=∽a)≡∽(x=a)∨∽(x=∽a)≡x=∽a∨x=a。却有着不同的本体论含义,排中律肯定了非a的存在,不矛盾律则不做出这样的肯定。

a=a的否定是a≠a,而不是a=∽a。对“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否定,得不出“人的行动目的是有内容的”,正如不矛盾律并不肯定非a存在。a=a,“目的就是目的”;a∧∽a,“人的行动既有目的也有目的的内容”。把人的行动当作目的的内容,不仅存在着同语反复的问题,而且会产生自指式悖谬,即:行动以行动为目的,也就不必有目的了。实际上,目的的内容由行动者与行动对象之间的关系所组成,而行动的对象总是外在于行动者的,行动者与行动对象共存于行动过程之中,而不是融为一体。

虚构的东西也具有自身同一性,例如,飞马是会飞的马。但是,“飞马是会飞的马”推不出“飞马在飞”。就是说,具有自身同一性的东西并不能以自己作用自己的方式产生行动。当且仅当某个个体之外存在着其他个体,该个体与其他个体发生相互作用,才会产生行动。也就是说,不存在没有行动对象的行动。所以,作为理性存在物,我们虽然可以发展自身能力为最终目的,即“人的行动以人自身为目的”,却不可能以人自身为行动的对象,从而不可能以自身作用自身的方式得到发展。人的行动是否有内容,取决于有没有外在于人的行动对象,而不是取决于人能不能对自身发生作用。譬如说,某人想要拔着自己头发上天,他以自身为行动对象,对自身发生作用,却无法以自身为行动的内容,也就不可能达成行动的目的。

人不可能既在行动又不在行动,这是基于同一性的不矛盾律表述,但是这个表述并不说明人何以产生了行动,如下因果推论不能成立,即:因为行动中的人不可能没有行动,所以人必定有行动;因为有颜色的物体不可能没有颜色,所以物体必定有颜色。

当某人试图对“人有行动”做出反驳时,他产生了行动,尽管这个行动未必有效,如同某人以走来走去的方式反驳“飞矢不动”。以一个行动反对另一个行动,只是表示两个行动不可兼容,而不是不可分别发生。

在人何以会有行动的问题上,米塞斯的解释是,“人的行为是人心的展现”,“促使一个行为的诱因,总是某些不舒适的感觉”。这个解释本身存在的问题是,“不适感”是人对自身的感受(如生理感受),还是对外部环境的感受?如果是对自身的感受,那么由此产生的行动是医疗行为,如果是对外部环境的感受,由此产生的行动才是经济学所要面对的事情。

罗斯巴德《自由的伦理》:当我们在否定一个命题时又运用了这个命题,这个命题就要从定理上升到公理。——这就是把不矛盾律由反驳的方法移用为论证的方法,凡是从同一性出发进行同语反复的“证明”都是如此。米塞斯把“人的行动有目的”当作一个公理,正是由以行动反驳行动的做法不成立得出的。

想要为米塞斯辩护的奥派学人,把“逻辑”一词当成了护身盔甲,却深陷传统逻辑而不能自拔。他们没有现代逻辑的基本素养,不明白不矛盾律只能用于反驳,而不能当作论证方法。人不能既是行动的又不是行动的,推不出人必定有行动,正如人不能既是有颜色的又不是有颜色的,推不出人必定有颜色。

排中律在现代逻辑中复兴的标志就是本体论承诺的提出,即“有a必有非a”。单独的、孤立的个体无法从自身中产生差异及其变化,只有在个体间关系中才会由差异产生变化,从而形成这个世界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确定性,逻辑思维才能由经验的事实真过渡到超验的关系真。

声明:若水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ouzivr@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