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为何敢烧奏折

2023-06-24 13:22 综合百科 0阅读 投稿:小七

导读:“刑部冤案”审理过程中,皇八子胤禩绕过协同办理的皇十三子胤祥,单独审理了刑部堂官肖国兴并成功拿到了太子胤礽参与其中的罪证。急于将胤礽扳倒的皇八子胤禩连夜将肖国兴的供词送进皇宫,交到了康熙皇帝的手中。

“刑部冤案”发生之初,康熙皇帝就隐约感觉到了诸位皇子尤其是太子胤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可等到太子胤礽的罪证放在自己面前,康熙皇帝犹豫了!秉公处理,则胤礽的储君之位必然不保;有意袒护,则无法向其余皇子、天下臣民交代。反复权衡之下,康熙皇帝做出了决定——掩盖太子胤礽的罪行。毕竟,相比较于朝廷司法衙门的腐败现状,康熙皇帝更在乎因此而引发的夺嫡之争、萧墙之祸。


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为何敢烧奏折图1

将肖国兴的供词交给康熙皇帝的时候,皇八子胤禩故作聪明地解释道:

“儿臣认为,太子乃一国储君,此事如果张扬出去必定会使朝野震动;再说肖国兴所说的事也并不一定属实,即便属实也只能奏陈皇阿玛圣裁。儿臣以为,此事不能再让任何人知道,所以我禁锢了肖国兴就连夜赶进宫来。”

康熙皇帝则若有所思地回应道:

“你做得很好、很对,你先回去!”

皇八子胤禩看似处处以大局为重,处处维护太子胤礽,实则是在使用激将法,刻意刺激康熙皇帝对太子胤礽痛下狠手。别忘了,“刑部冤案”事发之初,康熙皇帝就曾经于朝堂之上发出过“不管他是鼠还是器,都要依法处置”的严查、严办指示。皇八子胤禩的暧昧甚至嘲讽态度无疑是逼着康熙皇帝履行自己当初的严办承诺。

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为何敢烧奏折图2

但对于皇八子胤禩的真正目的,康熙皇帝了然于胸,于是给出了两个层面的回应:

1、“你做得很好、很对”,要继续保证这份供词的保密性,不可外传。

2、“你先回去”,如何处理这份供词,如何处理太子胤礽就不用你操心了,朕自有圣裁。

凭着这份供词,康熙皇帝足以废黜胤礽的太子之位并将其按律治罪,原本就负责审理“刑部冤案”的皇八子胤禩,无疑是办理此事的最合适人选。但康熙皇帝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说明他并不想将胤礽扳倒,最起码不是这个时候,用这件事将其扳倒。

可在事发之初,康熙皇帝毕竟给出过“绝不姑息”的态度;如此荒唐的“花钱买命”大案,康熙皇帝毕竟要给天下臣民一个交代;所以,康熙皇帝绝对不能太过明显的袒护胤礽。

严惩司法衙门各级主管官员;重判“花钱买命”的刘八女、任季安;重用“白鸭”张五哥为御前侍卫;重赏主审案件的皇八子胤禩;就是康熙皇帝向天下臣民的交代。可对于牵扯其中的太子胤礽,康熙皇帝该如何悄无声息地袒护?

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为何敢烧奏折图3

借朝廷重臣之手,以维护朝局稳定、维护康熙声誉为名,将这份供词处理掉,就能达到康熙皇帝的目的!

但这位朝廷重臣还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康熙皇帝的这份袒护心思不能说明,所以他必须“深通上意”,最起码能通过暗示而明白康熙皇帝的真正目的。

2、这位朝廷重臣必须具有权威性、代表性,而且没参与皇子之间的夺嫡之争、政治站位,以免其余朝臣产生非议。

反复权衡之下,康熙皇帝想到了正于上书房值班的朝廷重臣——张廷玉!

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为何敢烧奏折图4

康熙皇帝的3次暗示

来到上书房,康熙皇帝对张廷玉有过3次暗示,而且一次比一次明显、一次比一次直接:

第一次

来到上书房,康熙皇帝对于张廷玉“未见其人、料定来人”的特殊本事,予以了评价:

“能听得出朕脚步声的人,不多啊!”

就康熙皇帝和张廷玉的亲近关系而言,张廷玉的这项特殊本事,康熙皇帝不可能不清楚。那么,康熙皇帝为何要在这个时候专门提到这个事儿呢?

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暗示张廷玉:听出朕脚步声的人,不多;能够洞察朕之心思的人,更不多。朕深夜前来的目的,就是希望你能“深通上意”。

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为何敢烧奏折图5

第二次

夸完张廷玉的特殊本事后,康熙皇帝直接给出了深夜前来的原因说明:

“睡不着,找你来聊聊!”

能让康熙皇帝睡不着觉,固然很多;但结合当时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也就只有“刑部冤案”的审理结果才会让康熙皇帝如此忧心。

这一次的提醒,目的更为明确:朕遇到解决不了或者不便亲自出手解决的事儿了,你得帮帮忙。

第三次

君臣两人坐下以后,康熙皇帝并未直接提及让自己“睡不着”的事儿,而是直接问及了张廷玉孩子的病:

“你孩子的病,好些了吗?”

注意,这一句并非暗示,而是为了引出接下来的一句:

“李德全,明天到太医院,让他们派人给衡臣的儿子看看病,要什么药就到大内药房去拿。”

这就是康熙皇帝对张廷玉的最后暗示:朕打算出手救你的儿子,也希望你能出手救救我的儿子

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为何敢烧奏折图6

张廷玉的步步揣度

在《雍正王朝》的演绎中,张廷玉确为通上意、知进退、懂规则的官场老狐狸,但他到底不是神仙,也只能根据康熙皇帝的具体言行做出最贴近康熙皇帝真实意图的判断。也就是说,康熙皇帝深夜前来的真正目的,张廷玉只能不断的试探、不断的揣度才能达到“深通上意”的目的。

康熙皇帝深夜无眠的烦忧心理,张廷玉已然明确;等到康熙皇帝问及自己儿子的病情时,张廷玉也基本能够划定让康熙皇帝内心烦忧的对象范围——某位皇子或者太子胤礽。

“还是在吐血,已经换了十几个方子还是没见效,只是在拖日子罢了!”

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为何敢烧奏折图7

一般情况而言,皇帝有此关切之语,做臣子的是不是应该“报喜不报忧”,是不是应该给出标准的官方回应——“劳陛下惦记,犬子已无大碍”?可张廷玉并没有这样回答,这并不关乎是不是欺君,而是张廷玉在将矛头直指早已劣迹斑斑、病入膏肓的太子胤礽。因为,当时监管刑部的太子胤礽最有可能牵扯到“刑部冤案”中,也是最有可能惹得康熙皇帝内心烦忧的对象。

面对皇帝、面对上级领导,试探性的语言能够探知对方心意,但同时也有着“言多必失”的风险。所以,试探用语言必须直接,必须一步到位,用最少的语言换回最多的信息。

对于张廷玉的试探,康熙皇帝给出了具体回应:

“做父亲难呐,推干就湿、耗尽心血,看着他们平平安安成人难,教他们堂堂正正做人难,指望他们克绍箕裘、广大祖业就更难了。”

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为何敢烧奏折图8

“平平安安长大、堂堂正正做人”是康熙皇帝对所有皇子的要求;但“克绍箕裘、广大祖业”的要求,则只对太子胤礽一人而言。也就是说,康熙皇帝几乎直接回答了张廷玉的试探,让其内心烦忧的对象就是太子胤礽。

仅凭一句话,就足以让张廷玉明白康熙皇帝深夜前来的真正目的:借自己的手,挽救一下牵扯进“刑部冤案”的太子胤礽。于是,便有了张廷玉火烧奏折,销毁太子胤礽罪证的“大胆”之举。

“衡臣啊,你的苦心朕知道,你说你的儿子病很难好了,朕这个儿子他的病也是很难好了。咱们只要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就行了。”

一句话,将康熙皇帝既无奈又如愿的心情表露无遗;一句话,对张廷玉“深通上意”的再次成功予以了积极评价。

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为何敢烧奏折图9

从小处说,一言可令人愉悦,更可令人愤慨;从大处讲,一言能兴邦更能丧邦;或许,这就是让人类痴迷于研究语言艺术的原因所在。

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声明:若水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ouzivr@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