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

2023-06-28 09:12 综合百科 0阅读 投稿:小七

也许你知道我军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诞生在井冈山,那你是否也知道井冈山还同时诞生了我军第一个军事教育机构呢?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1

资料图。

1927年,在井冈山龙江书院,毛泽东同志创办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教导队,设立4个区队。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2

毛泽东同志领导井冈山农民斗争。李宗津 1953年作(资料图)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3

第一期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旧址——龙江书院(1927年)。许广专、张弘 2011年作(资料图)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4

红军上政治课。郑洪流 1960作(资料图)

能被历史记录下来的这些个第一次必然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下面,请一起回到过去,一起来回顾历史上的这些个第一次吧!看看自己知道几个。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5

资料图。

从古至今,不论时代如何更替,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联的,都逃不开衣食住行这四个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军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诞生在井冈山,算是解决了“住”的问题,当然此住非彼住,那么不怕远征难的红军,他们的“衣”又有什么故事呢?先来一个小问题预热。

提问:第一套红军正规军服的诞生地是?

A.山西太原 B.福建长汀 C.江西吉安 D.云南昆明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6

资料图。

想要答对这个问题那得知道88年前有关5万大洋、4000套军装与大八角帽的故事。

1929年,毛泽东同志在一次部队整编完成后曾说:“部队是焕然了,但还没有一新啊!”为了便于作战和管理,统一部队服装显得十分必要。

之后,在一个当年人称“小上海”的地方,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第一套红军军服最终确定了样式,4000套正规军服就此诞生。这套一直伴随红军到抗日战争时期的灰蓝色军服令红军告别了穿敌军军服、长袍马褂当军装的旧时光。并且,红四军还曾穿着这身军服,以整齐威武的军容接受了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同志的检阅。

那么,第一套红军正规军服的诞生地到底是哪里呢?答案就是当时手工作坊遍地的福建长汀,有没有答对?

军服有了,那弹药匮乏的红军在长征途中都用啥武器呢?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红军武器那些事儿。

红军长征“近战武器”大盘点

悠久历史——大刀片

自1927年南昌起义以来,红军转战南北,尽管缴获许多武器,但是有一款冷兵器红军一直大量装备,它就是大刀。冲锋号响起,手持大刀呐喊着冲出阵地的红军战士让敌军胆寒,飞夺泸定桥战斗中,22名勇士拿着“花机枪”,背着大刀片,冒着对岸敌军的枪林弹雨,爬过了晃悠悠的铁索,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7

博物馆珍藏的红军大刀。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8

红军将士在练习刀术。

游击队好伙伴——梭镖

梭镖作为红军的制式兵器,不仅仅是红军精神的象征,而且确实是这支军队的主战兵器之一,1934年10月开始长征时,红军就携带了梭镖6101支。

这款武器制造简单,节约铁料,配上一根木棍,村里的铁匠用不到一斤铁就能造出来,极其适合缺少枪支而又资源有限的红军。它使用便利,稍加培训就能掌握使用技法,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善于近战的红军来说,刺刀见红时,长长的梭镖面对敌军更有“一寸长一寸强”的奇效。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9

梭镖是红军的标志性武器。

霹雳火——木柄手榴弹

从1927年南昌起义开始,有一款武器伴随人民军队近90年,它就是有着“木柄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称呼的木柄手榴弹。红军中的木柄手榴弹,主要是仿自德国M1924式手榴弹,按照生产厂家不同又分为巩造、晋造、汉造和宁造等多个式样,是红军战士手中为数不多的“重武器”,堪称“步兵大炮”。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10

德国M-24木柄手榴弹。

现在,很多长征影视剧中,红军战士往往在冲锋前大量投掷木柄手榴弹,这是不准确的。虽然红军兵工厂在1934年就能制造木柄手榴弹,但因工艺要求和成本较高,长征时期红军使用的木柄手榴弹几乎全部为缴获,获得较为不易,是“稀缺品”。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11

尝尝我的木柄手榴弹!

与使用黑火药、威力有限的马尾手榴弹相比,爆炸威力大、破片多的木柄手榴弹简直就是手榴弹中的“劳斯莱斯”,红军战士都把它当作宝贝,不遇到激烈战斗,哪舍得随便就扔。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12

听说木柄手榴弹和硬仗更配哦。

自给自足——马尾手榴弹

手榴弹是红军的基本战斗兵器,中央红军长征开始时,携带手榴弹76525颗,基本人手一颗,这其中的绝大部分,是红军自制的“土手雷”,也就是俗称的“马尾手榴弹”,这也是红军屈指可数的能够自给自足的武器装备。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13

马尾手榴弹是红军少数能够自给自足的武器。

这种手榴弹外形奇特,一个圆圆的弹体后面结着一根粗粗的麻绳,很有点中国古代流星锤的味道,使用方法也颇为独特:抓住马尾,旋转数圈后再抛出去,射程比木柄手榴弹远出不少。由于使用黑火药和土引信,跋山涉水过程中容易受潮,马尾手榴弹在战斗中往往是“一炸两瓣”,出现哑弹也是常事。

尽管威力有限,但马尾手榴弹仍是缺枪少弹的红军将士争抢的“攻坚神器”,在攻克天险腊子口的战斗中,红军大量使用马尾手榴弹,炸得敌军人仰马翻。不少老红军回忆,战斗结束后打扫战场,光不爆炸的马尾手榴弹就找出100多颗,山崖上挂满了爆炸后留下的“马尾巴”,足见当时战斗的激烈。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14

马尾手榴弹得名于它长长的“马尾”。

横扫千军——毛瑟C-96手枪

毛瑟C-96手枪,口径7.63毫米,原产于德国,弹匣容量10发。外号驳壳枪、快慢机、盒子炮。在德国乃至欧洲,这款手枪由于价格贵、重量大,加上威力比普通手枪大又比步枪小,有点上不上、下不下的鸡肋味道,所以几乎无人问津。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15

C-96手枪火力凶悍。

但是这款手枪传入自动武器缺乏的中国后,立即受到了中国军人的追捧。也由于特殊的抛壳方式与方正的木头枪盒,被称为驳壳枪、盒子炮。当时的正规军、杂牌军、游击队,都以得到一支驳壳枪为荣。据统计,仅在上海口岸进口的驳壳枪就有40万支。在中国,不仅有大型兵工厂在生产,小型兵工厂甚至乡间作坊也有仿制。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16

德国原版毛瑟C-96。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17

朱德南昌起义时使用的C-96警用手枪。

红军中除了连排级干部配驳壳枪,高级首长的警卫员也都是配备驳壳枪。需要突击作战时,也往往抽调驳壳枪配属给突击队使用,作为“花机枪”的补充,因为能够连发的驳壳枪,等于是一支小型的冲锋枪,火力还是很猛的。这款枪也参加了长征中几乎所有的大小战斗,为装备落后的红军提供了猛烈而宝贵的火力支援。值得一提的是,朱德参加南昌起义时,使用的就是一把驳壳枪。

红二方面军6师18团在石阡以西突破敌人封锁时,曾歼敌23师一个营,缴获过一支新式二十响“快慢机”。这支能打单发又能打连发的驳壳枪,让之前只见过单发驳壳枪的师长郭鹏高兴得爱不释手,足见红军官兵对这款武器的喜爱。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18

“盒子炮”是红军突击队员的标配武器。

红军长征“步枪”大盘点

老而弥坚——“汉阳造”步枪

说起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可能很多人一头雾水,这是什么枪?但它的外号“汉阳造”“老套筒”可是如雷贯耳,不少老红军的第一支枪就是“汉阳造”。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19

汉阳造原型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

这款由汉阳兵工厂仿制的德国步枪,生产了近半个世纪,产量超过一百万支,清朝新军、北洋军、中央军、红军,“汉阳造”武装了大量中国部队,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青年时参加湖南新军时,领到的第一把枪就是“汉阳造”。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20

“汉阳造”步枪/马枪。

别看是“老兵”,但“汉阳造”可是功勋卓著。红军中的“汉阳造”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缴获,一个是自身装备。南昌起义时,起义军主力有叶挺团扩编的第十一军二十四师、贺龙的二十军等,“汉阳造”就是部队装备的主要轻武器。在秋收起义过程中,它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21

“汉阳造”在很长时期里是我军主力武器。

红军在与国民党军队的历次战斗中,缴获大量的“汉阳造”,它成为了红军各主力军团的重要武器装备。长征开始时,由于生产数量极大,不论是围追堵截的国民党中央军、地方军阀部队,还是转战南北的红军,都大量装备“汉阳造”。因此,它也成为红军缴获数量最大的武器之一,湘江战役、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将士背着这支老枪,从东南转战西北,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连珠快枪——李-恩菲尔德步枪

李-恩菲尔德步枪,口径7.7毫米,俗称“英七七”步枪,弹匣可容纳十发子弹,经过训练,老兵一分钟可以打出30发子弹,为当时射速最快的栓动步枪。它是英国恩菲尔德皇家兵工厂的拳头产品,1895年开始量产,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所有英联邦国家的制式武器。直到今天印度的部分准军事组织仍有装备,可谓是真正的百年经典。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22

李-恩菲尔德步枪是射速最快的栓动步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各国的大量剩余军用物资进入中国,桂系和四川军阀部队也进口了部分李-恩菲尔德步枪装备部队。湘江战役前后,红军在湘桂边界与桂军激烈交战,并在全州以南、兴安以北突破桂军把守的湘江防线,缴获的装备中,就有部分李-恩菲尔德步枪。

四川由于地处受英国殖民势力影响的长江流域,又临近藏区,靠近印、缅等英国殖民地,英式武器输入比较方便。红军与装备英械的刘湘、杨森等四川军阀部队交战时,这款步枪缴获不少,它也是红军装备数量第三的步枪。

有意思的是,很多老战士对这款枪评价不高。电影《集结号》中,老兵谷子地就评价说:“英七七,不好使。”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款英式步枪口径特殊,跟中国当时常见的7.92毫米德式步枪的枪弹不通用,加上红军子弹全靠缴获,供给困难,很难发挥李-恩菲尔德步枪高射速优势。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23

背着李恩菲尔德步枪的女红军。

百步穿杨——日本三八式步枪

日本三八式步枪,口径6.5毫米,俗称三八大盖,是日本1905年定型的步枪。抗战影视作品中,八路军战士肩扛缴获的三八大盖的形象,让很多人觉得,三八大盖是抗战中才被我军缴获并装备部队的。其实不然,历史上,红军战士早就背着这种枪爬过雪山、闯过草地了。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24

日本三八式步枪。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25

三八式步枪枪身很长。

这款日本经典武器,早在大革命前,就大量出口给中国各系军阀。著名的黄埔军校创立后,也引进装备了四千支三八式步枪。不仅如此,太原兵工厂和东北兵工厂也大量仿造此款武器,使之成为中国装备数量最大的外国步枪,进口和仿制的总数达到近百万支。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26

广州起义主力部队装备的就是三八大盖。

红军手中的三八式步枪主要来自自身的装备,广州起义的主力,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官教导团,装备的步枪就全部是三八大盖。红军战士对这款后坐力小、射程远、精度高的武器评价颇高。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开始长征的红军在与各系军阀部队交战中,由于弹药不足,常常是打过三发就要吹号冲锋了,这款装备基数极大、枪身较长便于拼刺的步枪也成为了战士们喜爱的战利品,它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红军装备数量第二大的步枪。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27

长征胜利后红军战士手持三八大盖站岗。

德国血统——毛瑟98K步枪

德国毛瑟98K式步枪,口径7.92毫米。现在,不少反映长征的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红军装备“中正式”步枪的场景,这就有些“穿越”了。因为“中正式”步枪是南京国民政府于1935年才开始量产的一款武器,长征开始时还没大规模装备部队,怎么可能被红军缴获?

颇具传奇色彩的是,在1931年7月至9月第3次反“围剿”期间,共产国际远东情报组负责人、著名的红色谍报员理查德•佐尔格巧施妙计,将2万支毛瑟98K步枪送到了红军手中,有力地支持了中国革命,使得红军保有大量该型步枪。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28

经常在影视剧中“穿越”的中正式。

长征途中,红军更多缴获的就是中正式的原型——德国毛瑟98K步枪。上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曾进口过一批原装毛瑟98K装备中央军。另外,更有可能被缴获的就是毛瑟98K的捷克仿制型VZ-24“马四环”步枪,30年代有不少军阀都进口过这款步枪。在1935年的直罗镇战役中,红军全歼东北军牛元峰部1个师又一个团,缴获的“马四环”就有5000支之多。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29

中正式原型——德国毛瑟98K步枪。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30

装备毛瑟98K的国民党中央军。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31

毛瑟98K捷克仿制版VZ-24步枪。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32

红军长征“连射武器”大盘点

短小精悍——博格曼MP-18冲锋枪

冲锋枪是发射手枪弹的自动武器,虽然手枪弹威力不大,但是冲锋枪射速快、火力猛,非常适宜近距离作战。所以对于推崇近战夜战的红军来说,冲锋枪是非常受青睐的武器。在反映长征的影视作品中,往往看到红军端着司登冲锋枪与围追堵截的敌军浴血厮杀,这就又有些“穿越”了,司登冲锋枪定型生产于1941年,不可能在长征中出现。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33

使用弹鼓的进口MP-18。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34

中国仿制的“花机枪”使用直弹夹。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35

中国各系军队大量装备MP-18。

其实,红军装备最多的也最著名的冲锋枪就是被叫作“花机枪”的德国MP-18式冲锋枪。由于枪管外的多孔式散热套,加上能像机枪那样连射,所以被形象地称为“花机枪”,也被称为手提机枪。由于MP-18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所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有10余家兵工厂进行了仿制生产,该枪在中国军队中装备十分普遍。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36

红军战士使用“花机枪”的珍贵照片。

因为在战斗中大量缴获,红军也装备了不少“花机枪”,通常集中配属给警卫部队或直属部队,在战斗关键时刻作为拥有强大近战火力的突击力量使用。长征中,“花机枪”更是大出风头,在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中,突击队的标配就是“花机枪”加大刀和手榴弹,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37

强渡大渡河17勇士使用的就是“花机枪”。

影视明星——ZB-26轻机枪

ZB-26式轻机枪,原产于捷克,口径7.92毫米,这款枪射击精度高,坚固耐用,不容易损坏。由于可以更换枪管,在实战中连续射击一两个小时,也很少出现卡壳问题,射击精度也下降不大,备受战士喜爱。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38

捷克ZB-26式轻机枪。

中国仿制捷克式几乎与进口同步。1927年,尚处于奉系军阀张作霖控制下的天津大沽兵工厂就率先仿制出捷克式轻机枪。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内兵工厂加入仿制行列,国民党中央军、各系军阀部队都有装备。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39

使用捷克式强渡乌江。

红军在反“围剿”期间,就缴获不少此款武器,长征期间也有部分缴获,但是数量不大,因此在部分影视剧中,红军长征时装备清一色的捷克式轻机枪也是不可能的。

法兰西军号——哈奇开斯1922式轻机枪

哈奇开斯1922式轻机枪,原产法国,口径7.92毫米,使用25发弹板供弹。在反映长征的影视作品中,我们看到红军使用的轻机枪都是捷克ZB-26,但这却是一个误区,红军更多使用的是哈奇开斯1922式轻机枪。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40

使用弹板供弹的哈奇开斯1922轻机枪。

事实上,当时红军装备数量最大的轻机枪是法制哈奇开斯1922式轻机枪,这款在1924年法国陆军招标中落败的武器性能平平,却因精度较高、火力不错和价格便宜被中国看中。南京政府从1931年起采购该型机枪2600挺装备中央军,其余各系军阀也有装备,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军队装备数量最多的轻机枪。

因为在国民党军队中装备基数巨大,这款武器自然也被红军大量缴获,成为红军的火力骨干,是红军压制敌人火力和突破封锁的好帮手。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41

图中左一红军战士使用的就是哈奇开斯1922。

“瑞士军刀”——启拉利KE7轻机枪

启拉利轻机枪,原产国瑞士,口径7.5毫米,使用25发弧形弹匣供弹。这款由老牌军火商西格公司生产的武器,由于连发射击精度差、性能平平而未被瑞士军方选为制式轻机枪。但跟哈奇开斯一样,它在万里之外的中国焕发了生机。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42

博物馆中的启拉利轻机枪。

这款轻机枪由于重量轻,容易操作,十分适应当时武器保养能力差、士兵素质较低的中国国情,所以南京政府一次性采购3000挺装备中央军。川军刘湘更是建造华兴兵工厂专门仿制生产,为便于与当时德械枪支统一弹药,口径改为7.92毫米,共生产6000挺。加上其他一些军阀的少量采购,使得启拉利轻机枪在中国的装备总量也很大。与中央军和川军反复交手的红军,也就有了不少缴获,它成为了红军装备数量第二大的轻机枪。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43

各系军阀部队大量装备启拉利轻机枪。

1935年5月25日,红军兵临大渡河边的安顺场。为掩护突击队抢占渡口,红军六个特等射手,操着缴获的启拉利机枪,用猛烈的火力打得敌人抬不起头,有力支援了渡河17勇士的战斗,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后,无论是飞夺泸定桥,突破腊子口,还是决胜吴起镇,都能看到启拉利机枪的身影。现在,我们仍能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看到保存完好的启拉利轻机枪,这些“功臣枪”在向我们无声地诉说着红军长征的动人故事。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44

强渡大渡河时掩护火力就是启拉利机枪。

皮实可靠——麦德森轻机枪

说起丹麦,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但是,这个小国却出产过一款经典的武器——麦德森轻机枪。作为世界上第一种大规模生产的实用轻机枪,我国在军阀混战时期就有大量订购,并有部分兵工厂开展仿制。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45

麦德森的设计十分经典。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46

使用麦德森的中国士兵。

尽管麦德森射速较低,但由于生产质量较高,射击时相当可靠,故障率很低,深受士兵欢迎,使用口碑甚至比公认的好枪捷克式还要好。红军与各系军阀部队交战时,此款武器也有缴获,成为红军战士手中打击敌人的利器。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47

中国大量进口仿制麦德森机枪。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48

长征胜利后麦德森又成为八路军手中的利器。

其它型号

除了上述几款装备量较大的轻机枪外,红军在长征中还缴获过俗称“歪把子”的日本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和英国刘易斯“壮筒”式轻机枪等五花八门的武器。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这些缴获的武器摇身一变,成为了红军战士手中的可靠伙伴,为长征胜利立下巨大功劳。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49

歪把子”大正十一式轻机枪。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50

“壮筒”刘易斯式轻机枪。

黑旋风——马克沁式重机枪

马克沁重机枪,原产德国,口径7.92毫米。长征中红军的重机枪主要是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及其各种仿制型。这款1884年问世的武器,是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加上首创的弹链供弹,射速高达每分钟600发,火力凶猛。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51

原装进口马克沁MG-08式重机枪。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52

仿制的“三十节”式重机枪。

虽然到了20世纪30年代,性能已不算先进,但在中国仍然是“神兵利器”,并被大量仿制。被红军缴获并带上长征路的,主要就是俗称“老黄牛”的沈阳兵工厂1921年开始仿制马克沁的30节重机枪,南昌起义油画中,前排醒目位置上,摆放的就是一挺仿制式马克沁,可谓是人民军队的“元老”武器。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53

各派别军队都普遍装备马克沁。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54

南昌起义油画中最醒目位置就是一挺马克沁。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55

长征中携带的马克沁。

由于机枪的凶猛火力要靠充足的弹药供应来实现,而中央红军长征时虽有重机枪357挺,但重机枪子弹只有15万发,平均每挺重机枪只有420发子弹,弹药供应十分紧张。但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在湘江战役、土城战役等战役战斗中,这款重机枪仍然为红军战士阻击敌军提供了可靠的火力支持。

1935年3月,红军三渡赤水期间,3架国民党战机于3月18日轮番攻击中央纵队驻地。中革军委警卫营“土法上马”,用4挺马克沁重机枪临时“客串”高射机枪,成功击落敌机一架,剩余敌机仓皇逃窜。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56

合影中红军装备了大量马克沁。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57

红军的马克沁。

红军长征“重武器”大盘点

攻坚先锋——82毫米迫击炮

沪式82毫米迫击炮是中国于1923年以英国斯托克斯81毫米迫击炮为蓝本,略放大口径仿制而成的。随后,金陵兵工厂根据法国技术对沪式迫击炮进行改进,生产出20式82毫米迫击炮,广泛装备于中国各系军队。

该武器被国民党大量投入围剿红军作战,红军借此机会缴获不少。1928年8月30日凌晨,面对优势敌军的进犯,驻守黄洋界的红军以仅有的一门82毫米迫击炮和三发炮弹,在两发炮弹受潮未打响的情况下,第三发精准命中敌人指挥所,敌军大惊,连夜撤走,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结束,书写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传奇。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58

黄洋界上炮声隆。

长征中,红军南征北战,对武器便携性要求很高。红一军团装备的82毫米迫击炮,成为了红军最“重型”的武器。别看它口径不大,却因为较为轻便、分解便利和易于携带,成为了红军的“宝贝疙瘩”。

由于炮弹有限,全靠缴获,而且容易受潮、携带不便,只有遇到重要的战斗,红军才舍得打上几发珍贵的炮弹。虽然弹药有限,但这几门炮却发挥了重要作用。

抢渡大渡河的安顺场战斗,“炮王”赵章成不用瞄准镜,仅用手指概略瞄准,用最后三发炮弹,准确摧毁对岸三个机枪火力点,吓得敌军魂飞魄散,放弃阵地,有力地掩护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并立下赫赫战功,毛主席亲自签发命令授予其“神炮手”光荣称号,可谓“三炮定乾坤”。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59

“神炮手”赵章成1956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60

博物馆中的“功臣”迫击炮。

重火力——沪造75毫米克虏伯山炮

对于机枪就是火力支柱的红军来说,火炮就太稀罕了,身管火炮更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其实,南昌起义时,起义部队曾拥有过包括75毫米山炮在内的100多门火炮,并组建了三个炮兵营,但在随后国民党发动的重兵围剿中,这些火炮损失殆尽。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61

红军使用过的75毫米克虏伯山炮。

此后历次反“围剿”战斗中,红军也缴获过不少火炮,光山炮野炮就有20多门。长征开始后,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伤亡很大,为了加快行军速度,突破封锁,仅留下山炮野炮各一门,将其余所有山炮野炮全部丢入湘江。

四渡赤水时期,一门野炮又因为难以随部队机动,在打光炮弹后被埋进土里。另外的一门山炮则被带到四川,可惜在攀爬夹金山时实在无法携带,只得扔在雪山下。长征的几路红军,就只有红二、六军团把一门75毫米山炮带到陕北。

1935年在向湖北转移过程中,红二、六军团在湖南陈家河、桃子溪战斗中缴获敌58师2门沪造克虏伯75毫米山炮。忠堡战斗中,敌41师认为红军没火炮,凭借石头碉堡负隅顽抗。红二、六军团连发数炮,敲掉该师指挥部,炸死师参谋长,击伤师长张振汉。敌军阵脚大乱,被红军一举吃掉2000多人。

1935年8月,板栗园战斗中,红二、六军团再次伏击敌85师,在红军山炮的轰击下,敌人再次溃不成军。见识到山炮的厉害,贺龙、萧克下令,无论多困难,一定要带着它。长征开始后,红二、六军团的战士把剩下的一门完好山炮拆成四个部分,马驮人扛,跟随部队行军。乌江战役中,它大发神威,几发炮弹就摧毁敌军碉堡,吓得敌军转身就逃。随后的攻坚战,每到关键时刻,这门山炮就大发神威。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62

红二、六军团扛着山炮翻过雪山。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63

甘孜会师。

这门75毫米山炮就这样被带到了陕北,新中国建立后,它被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将士能用一双“铁脚板”踏破两万五千里荆棘征途,能用梭镖大刀、膛线都快磨平的“万国牌”武器,打败来势汹汹、尾追堵截的强大敌军,靠的正是对党无比忠诚的赤胆忠心;靠的正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必胜信念;靠的正是敢教日月换新天、推翻吃人旧社会的执着追求。

80年后,再度回首,在那段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里,红军将士不屈的呐喊仍在耳边回荡。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长征中,红军使用的武器,远远不止这“十八般”,但无论是自造还是缴获,土枪还是洋炮,每件武器上及其背后故事中所蕴含凝聚的长征精神,才值得我们永远追寻、传承和纪念。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64

资料图。

从手枪到坦克,从战车到航母,我军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行,是否记得2017年4月26日的那个上午,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航母下水了,是否还记得2012年9月25日,是这艘舷号“16”,我国首艘航空母舰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的日子呢。走向深蓝的辽宁舰,让我们向着海洋强国的目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而今年4月26日出坞下水的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则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65

影视资料图。

1945年12月1日,我军第一支坦克部队——东北坦克大队正式组建。大队只有一辆坦克,就是他们抢来的日后成为“功臣”号那辆日式坦克。这辆日式坦克,曾在解放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一边开坦克,一边偷偷看毛主席。短短300多米的距离,衣服都湿透了。”这位坦克驾驶员依然记得当年开国大典通过天安门的那一刻。1959年10月1日,国庆10周年阅兵式上,32辆坦克雄赳赳、气昂昂驶过天安门广场。这是我国第一代主战坦克“1959年式中型坦克”(简称59式坦克)在尚未命名前的荣耀经历。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66

坦克资料图。

作为我军装甲兵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象征,59式坦克一度成为我军装甲兵甚至中国陆军的标志。59式坦克不仅大幅提高了我军地面突击作战能力,也为我军坦克发展奠定了强大基础。上世纪80年代,59式坦克停止批量生产,但其改进和现代化工作仍在继续。而今,我军很多坦克都有59式坦克的身影。

1999年10月1日,国庆50周年首都大阅兵。长安街上,由99式主战坦克组成的方阵威武驶过。一代又一代坦克的“进化”成果,长安街都知道。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67

资料图。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68

资料图。

再说一个与缴获有关第一次。1930年3月16日中午,位于鄂豫皖根据地的河南省罗山县宣化店陈家河(今属湖北省大悟县)上空,传来一阵轰鸣声,随即一架飞机摇摇晃晃落在河滩上,飞机尾巴上画着一枚国民党党徽。之后,这只“庞然大物”挂上“列宁”二字,就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行列。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69

资料图。

“列宁”号飞机后来在作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经常从新集的两个机场起飞,在大别山、固始、潢川及武汉一带执行空中侦察和投撒革命传单任务,给敌人以很大震动。后来,“列宁”号飞机又在黄安战役和第四次反“围剿”的战斗中立下汗马功劳。

在1951年9月被上交给国家之前,“列宁”号飞机还曾被埋入土。在战斗中,敌人经常误以为飞机是自己的,举手欢呼,结果被迎面丢下的手榴弹炸得四处逃窜。

1931年9月8日傍晚,“列宁”号再次起飞,抵达华中重镇武汉市上空进行军事侦察并散发传单。这一举动,使武汉国民党政府惊恐万状,对重要军事目标实行灯火管制,唯恐成为红军飞机进攻的目标。武汉国民党的《扫荡报》惊呼:“共军飞机连日骚扰潢川、汉口,我方幸无伤亡。现有关方面已通知各地严加防范。”“列宁”号的行动惊动了国民党中央。在国民党航委会特别会议上,军政部长陈诚传达了蒋介石亲笔手谕,并按照手谕精神下达了命令:“各位务将共军‘列宁’号的航程规律摸清,齐心协力,将龙文光这个心头之患除掉……”蒋介石还悬赏10万大洋,千方百计想抓捕“带机投匪”的龙文光。

1932年6月,蒋介石调集30万人兵力,亲自坐镇武汉,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随着作战日益频繁,环境日趋恶劣,徐向前代表红军总部忍痛下令:就地埋藏“列宁”号飞机。不久,红军主力部队被迫撤出根据地,“列宁”号埋藏在大别山一条偏僻的山沟里。

直到1951年9月,时任湖北军区司令员王树声亲率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前往大别山区慰问老区人民,新县群众将埋藏了近20年的“列宁”号飞机部件挖出,献给国家。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70

资料图。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空军是一支只有几架日本飞机和不多的其他国家飞机组成的军种。在1956年7月13日的这一天,全部用自制零件组装的第一架国产喷气式战斗机——“56式飞机”(后改称歼-5)完成总装。我国的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歼-5就此诞生!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歼-5的诞生地,这是被誉为“中国歼击机的摇篮”的飞机制造厂,这里曾创造了中国航空史上的很多第一,这里就是沈阳飞机制造厂!在2014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歼-31惊艳亮相,从歼-5到歼-31,中国战机越来越“高大上”,下面,就请来一起领略我歼字系列战机的风采吧!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71

歼-5战斗机。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72

歼-6战斗机。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73

歼-7战斗机。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74

歼-8战斗机。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75

歼-10战斗机。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76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77

歼-10B空中加油。(资料图)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78

歼-11战斗机。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79

歼-15战斗机。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80

资料图。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81

歼-16战斗机。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82

歼-20战斗机。(资料图)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83

歼-31战斗机。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84

返航。(资料图)

小剧场:便利贴上的八一飞行表演队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85

先来一个大仰角上升动作。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86

楔形向下开花。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87

双机剪刀对冲。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88

加力盘旋。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89

单机横滚。

我国首次军事第一人图90

轰-6K。

说到战斗机,那怎么能不聊聊咱们战巡南海、警巡东海、演兵远海的“战神”轰-6K呢。(点击下方视频,速速领略“空中战神”超凡风采)要说这位“战神”的成长史,那是要追溯到建国初期的。那时,人民空军使用的是苏制多型轰炸机,直到1957年9月,苏联政府向中国转让中型轰炸机图-16制造权,该轰炸机后定名为轰-6型轰炸机制造问世。在轰-6的基础上,西安飞机厂开始试制轰-6甲,十年多之后,第一架国产轰-6甲试制成功。1984年国庆35周年大阅兵,天安门广场上空的轰炸机编队帅气飞过,被邓小平主席检阅的这15架轰炸机就是我们国产的轰-6甲。

中国的这些个第一次你知道几个?那又记住了几个呢?下面就来回顾一下知识点吧!

第一套红军正规军服的诞生地:福建长汀

红军缴获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诞生于鄂豫皖苏区

我军第一支坦克部队:东北坦克大队,组建于1945年12月1日

第一辆坦克:“功臣”号,日式坦克

第一代国产主战坦克:59式坦克,一度成为我军装甲兵甚至中国陆军的标志

我国第一艘航母:走向深蓝的辽宁舰

首艘自主建造航母:2017年4月26日出坞下水

第一个军事教育机构: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诞生于井冈山

我国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诞生地:井冈山

第一次设立大军区:1948年

首次设立战区:2016年2月1日

第一架国产喷气式战斗机:歼-5

第一架国产中性轰炸机:轰-6

(资料搜集整理:任爽)

声明:若水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ouzivr@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