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

2023-07-27 14:24 综合百科 0阅读 投稿:小七

在中国,茶被誉为“国饮”。“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中国人为什么爱茶,因为,喝茶有益,喝茶有礼,喝茶有道。

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嗅到茶香。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兄弟民族的地理环境不同,历史文化有别,生活习惯也会有差异,就是同一民族也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现象。但是在饮茶、嗜茶方面却有共同的爱好,无论茶的饮用方法有什么不同,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珍爱的。

如今,茶已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从宫廷传到民间后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博学的勃莱迪牧师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是“原子时代的饮料”,而且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茶与书法的联系,更本质的是在于两者有着共同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艺术特性,两者以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共同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国书法艺术,讲究的是在简单的线条中求得丰富的思想内涵,就象茶与水那样在简明的色调对比中求得五彩缤纷的效果。它不求外表的俏丽,而注重内在的生命感,从朴实中表现出韵味。

唐代是书法艺术盛行时期,也是茶叶生产的发展时期。书法中有关茶的记载也逐渐增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著名的狂草书家怀素和尚的《苦笋贴》。

宋代,在中国茶业和书法史上,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可谓茶人迭出,书家群起。茶叶饮用由实用走向艺术化,书法从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叶专家同时也是书法名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

唐宋以后,茶与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有茶叶内容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流传至今的佳品有苏东坡的《一夜帖》、米芾的《苕溪诗》、郑燮的《竹枝词》、汪巢林的《幼孚斋中试泾县茶》等等。其中有的作品是在品茶之际创作出来的。至于近代的佳品则更多了。

茶主题绘画作品欣赏

中国以茶为题材的古代绘画,现存或有文献记载的多为唐代以后的作品。如唐代的《调琴啜茗图卷》;南宋刘松年的《斗茶图卷》;元代赵孟俯的《斗茶图》;明代唐寅的《事茗图》,文征明的《惠山茶会图》、《烹茶图》,丁云鹏的《玉川煮茶图》;等等。

《调琴啜茗图卷》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1

《调琴啜茗图卷》 (听琴图) [唐] 周昉

《调琴啜茗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画中五个人物,一个坐而调琴,一人侧坐面向调琴者,一个端坐凝神倾听琴音,一个仆人一旁站立,另一仆人送来茶茗。

画中的妇女丰颊曲眉,浓丽多姿,整个画面表现出唐代贵族妇女悠闲自得的情态。

《斗茶图》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2

《斗茶图》[元代] 赵孟俯

《斗茶图》,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风俗画。画面有四个人物,身边放着几副盛有茶具的茶担。左前一人,足穿草鞋,一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坦胸露臂,似在夸耀自己的茶质香美。身后一人双袖卷起,一手持杯,一手提壶,正将茶水注入杯中。右旁站立两人,双目凝视,似在倾听对方介绍茶的特色,准备回击。图中,人物生动,布局严谨。人物模样,不似文人墨客,而像走街串巷的货郎,这说明当时斗茶已深人民间。

《事茗图》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3

《事茗图》[明代] 唐寅

《事茗图》画的是一青山环抱、溪流围绕的小村,参天古松下茅屋数椽,屋中一人置茗若有所待,小桥上有一老翁依杖缓行,后随抱琴,似若应约而来。细看侧屋,则有一人正精心烹茗。画面清幽静谧,而人物传神,流水有声,静中有动。

《萧翼赚兰亭图》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4

《萧翼赚兰亭图 》[唐] 阎立本

《萧翼赚兰亭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南宋摹本。

画面有5位人物,中间坐着一位和尚即辨才,对面为萧翼,左下有二人煮茶。画面上,萧翼和辨才和尚神态维妙维肖。画面左下有一老仆人蹲在风炉旁,炉上置一锅,锅中水已煮沸,茶末刚刚放入,老仆人手持“茶夹子”欲搅动“茶汤”,另一旁,有一童子弯腰,手持茶托盘,小心翼翼地准备“分茶”。矮几上,放置着其它茶碗、茶罐等用具。这幅画记载了古代僧人以茶待客的史实,再现了唐代烹茶、饮茶所用的茶器茶具,以及烹茶方法和过程。

《宫乐图》(会茗图)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5

《宫乐图》(会茗图) [唐] 作者不详

《宫乐图》,纵48.7厘米,横69.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描绘宫廷仕女坐长案娱乐茗饮的盛况。图中12人,或坐或站于条案四周,长案正中置一大茶海,茶海中有一长炳茶勺,一女正操勺,舀茶汤于自己茶碗内,另有正在啜茗品尝者,也有弹琴、吹萧者,神态生动。

《斗茶图卷》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6

《斗茶图卷 》[唐] 阎立本

这幅画生动地描绘了唐代民间斗茶的情景。画面上有6个平民,似乎三人为一组,各自身旁放着自己带来的茶具、茶炉及茶叶,左边三人中一人正在炉上煎茶,一卷袖人正持盏提壶将茶汤注入盏中,另一人手提茶壶似在夸耀自己茶叶的优异。右边三人中两人正在仔细品饮,一赤脚者腰间带有专门为盛装名茶的小茶盒,并且手持茶罐作研茶状,同时三人似乎都在注意听取对方的介绍,也准备发表斗茶高论。整个画面人物刻画逼真,再现了唐代某些产区已出现的斗茶情景。

《韩熙载夜宴图》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7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五代] 顾闳中

该画充分表现了当时贵族们的夜生活重要内容──品茶听琴。画中几上茶壶、茶碗和茶点散放宾客面前,主人坐榻上,宾客有坐有站。左边有一妇人弹琴,宾客们一边饮茶一边听曲。

《文会图》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8

《文会图》 [北宋] 赵佶

《文会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赵佶,即宋徽宗皇帝,1101年即位,在朝29年,轻政重文,一生爱茶,嗜茶成癖,常在宫廷以茶宴请群臣、文人,有时兴至还亲自动手烹茗、斗茶取乐。亲自著有茶书《大观茶论》,致使宋人上下品茶盛行。此画描绘了文人会集的盛大场面。在一个豪华庭院中,设一巨榻,榻上有各种丰盛的菜肴、果品、杯盏等,九文士围坐其旁,神志各异,潇洒自如,或评论,或举杯,或凝坐,侍者们有的端捧杯盘,往来其间,有的在炭火桌边忙于温酒、备茶,其场面气氛盛大热烈。

《饮茶图》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9

《饮茶图》

《饮茶图》,团扇绢本设色,纵35.8厘米 横35.9厘米,(美)弗利尔美术馆藏。图中画一侍女双手捧茶盘,一妇人伸手盘中拿茶具。右边一贵夕3面向她们而立,仪态端庄娴静。后随侍女双手捧一锦盒。画风承唐代周吩,典雅浓丽。旧题南唐周文矩画,然观其时代气息,应为宋人所作。

《韩师训墓壁画--妇人饮茶听曲图》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10

《韩师训墓壁画--妇人饮茶听曲图》 [辽]

作者不详 ,河北宣化下八里韩师训墓出土。

壁画右侧一女人正端杯饮茶,桌上还有几盘茶点,左侧有人弹琴。

《撵茶图》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11

《撵茶图》[南宋]刘松年

《撵茶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该画为工笔白描,描绘了宋代从磨茶到烹点的具体过程、用具和点茶场面。

《张恭诱墓壁画(局部)--煮汤图》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12

《张恭诱墓壁画(局部)--煮汤图》 [辽]

作者不详 ,河北宣化下八里张恭诱墓出土。

壁画中一童正执扇煮水,炉火正红,一男子端茶盘,盘中有茶二盏,桌上放着茶托、茶盏。

下八里村1号墓壁画--点茶图》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13

下八里村1号墓壁画--点茶图》 [辽]

下八里村1号墓壁画--点茶图 》,作者不详,河北宣化下八里1号墓出土。

壁画描绘了两人配合正在点茶的情景。

《茶道图》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14

茶道图》 [元]

茶道图, 作者不详,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沙子山2号墓壁画。

画面再现了元代的饮茶习俗饮茶场面。长桌上有内置长匙的大碗、白瓷黑托茶盏、绿釉小罐、双耳瓶。桌前侧跪一女子,左手持棍拨动炭火,右手扶着炭火中的执壶。桌后三人:右侧一女子,手托一茶盏;中间一男子,双手执壶,正向旁侧女子手中盏内注水;左侧女子一手端碗,一手持红色筷子搅拌。

《陆羽烹茶图》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15

《陆羽烹茶图》[元]赵原

《陆羽烹茶图》,纵27.0厘米,横78.0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该画以陆羽烹茶为题材,用水墨山水画反映优雅恬静的环境,远山近水,有一山岩平缓突出水面,一轩宏敞,堂上一人,按膝而坐,傍有童子,拥炉烹茶。

《惠山茶会图 》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16

《惠山茶会图 》[明] 文征明

《惠山茶会图 》,纵21.9厘米,横6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画面描绘了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时节,文征明同书画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览无锡惠山,饮茶赋诗的情景。半山碧松之阳有两人对说,一少年沿山路而下,茅亭中两人围井阑会就,支茶灶于几旁,一童子在煮茶。画前引首处有蔡羽书的“惠山茶会序”,后纸有蔡明、汤珍、王宠各书记游诗。诗画相应,抒性达意。

《煮茶图》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17

《煮茶图》 [明] 丁云鹏

《煮茶图》,纵140.5厘米,横57.8厘米,无锡市博物馆收藏。

图中描绘了卢仝坐榻上,榻边置一煮茶竹炉,炉上茶瓶正在煮水,榻前几上有茶罐、茶壶,置茶托上的茶碗等,旁有一须仆正蹲地取水。榻旁有一老婢双手端果盘正走过来。背景有盛开的白玉兰,假山石和花草。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18

《煮茶图》 [明] 丁云鹏

《玉川煮茶图》,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内容与《煮茶图》大致一样,但场景有所变化。如在芭蕉和湖石后面增添几竿修竹,芭蕉树上绽放数朵红色花蕊,数后开放几丛红花,使整个画面增添绚丽色彩,充满勃勃生机。画中卢仝坐蕉林修篁下,手执羽扇,目视茶炉,正聚精会神候汤。身后焦叶铺石,上置汤壶、茶壶、茶罐、茶盏等。右边一长须男仆持壶而行,似是汲泉去。左边一赤脚老婢,双手捧果盘而来。

《品茶图》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19

《品茶图 》[明] 文征明

《品茶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画中茅屋正室,内置矮桌,文征明、陆子傅对坐,桌上只有清茶一壶二杯。侧尾有泥炉砂壶,童子专心候火煮水。根据书题七绝诗,末识:“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陆子傅对访,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话也。”

《会图》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20

《会图》[明] 文征明

《会图》, 纵21.9厘米,横6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画面描绘了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时节,文征明同书画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览无锡惠山,饮茶赋诗的情景。半山碧松之阳有两人对说,一少年沿山路而下,茅亭中两人围井阑会就,支茶灶于几旁,一童子在煮茶。

画前引首处有蔡羽书的“惠山茶会序”,后纸有蔡明、汤珍、王宠各书记游诗。诗画相应,抒性达意。

《復竹炉煮茶图》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21

《復竹炉煮茶图》 [清] 董诰

《復竹炉煮茶图》, 明代王绂曾作《竹炉煮茶图》遭毁后,董诰在乾隆庚子(1780年)仲春,奉乾隆皇帝之命,复绘一幅,因此称“復竹炉煮茶图”。画面有茅屋数间,屋前几上置有竹炉和水瓮。远处有山水,。画右下有画家题诗:“都篮惊喜补成图,寒具重体设野夫。试茗芳辰欣拟昔,听松韵事可能无。常依榆夹教龙护,一任茶烟避鹤雏。美具漫云难恰并,缀容尘墨愧纷吾。” 画正中有“乾隆御览之宝”印。

《松亭试泉轴》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22

《松亭试泉轴》[明]仇英

《松亭试泉轴》,绢本设色。纵128厘米,横61厘米。画中峰峦峥嵘,在云雾间半藏半露,近处陡峭的山岩间,一挂飞瀑跌成数叠,曲折流至松林溪间,临溪一歇山重檐松亭,亭中隐士品茶赏景,童子蹲着煮茶,亭外溪边一童子正持瓶汲泉。作者画出了一片娱性怡情的天地。原画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山窗洪供图》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23

《山窗洪供图》[清代] 薛怀

《山窗洪供图》,清远透逸,别具一格。画中有大小茶壶及茶盏各一,自题五代胡峤诗句:“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并有当时诗人朱星诸所题六言诗一首:“洛下备罗案上,松陵兼列径中,总待新泉治火,相从栩栩清风。”此画用桔笔勾勒,明暗向背,十分朗豁,立体感强,极似现代素描画。可见,乾隆年间已开始出现采用此种画法的画家。

《张世古墓壁画(局部)--将进茶图》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24

《张世古墓壁画(局部)--将进茶图》 [辽]

《张世古墓壁画(局部)--将进茶图》, 作者不详,河北宣化下八里张世古墓出土。

壁画中间一女人手捧茶托和茶盏,似准备奉茶至主人。桌上有大碗、茶碗和茶托,桌前炉火正旺正在煮水。

《张文藻墓壁画--童嬉图 》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25

《张文藻墓壁画--童嬉图 》[辽]

《张文藻墓壁画--童嬉图 》,作者不详,纵170厘米,横145厘米。1993年,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7号辽墓出土。右边有四个人物,四人中间放茶碾一只,船形碾槽中有一锅轴。旁边有一黑皮朱里圆形漆盘,盘内置曲柄锯子、毛刷和绿色茶碾。盘的上方置茶炉,炉上坐一执壶。画中间桌上放些茶碗、贮茶瓶等物,画左侧有四童躲在柜后嬉乐探望。壁画反映了辽代的烹茶用具和方式,细致真实。

《茶道图》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26

茶道图》

《茶道图》,敖汉旗羊山1号辽墓、下湾子5号墓发现若干个不同场面的茶道图。如羊山1号的西南壁茶道图中5个契丹长男子围着一个高桌,有的在捧食,有的在端盏。桌上摆有罐、盘、碗,内盛果品。桌前有一髡发男童正鼾睡。桌旁三足炭火盆内,有两个瓜棱执壶。头扎双髻的女童在煮茶汤。

《张恭诱墓壁画(局部)——煮汤图》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27

《张恭诱墓壁画(局部)——煮汤图》 [辽]

《张恭诱墓壁画(局部)——煮汤图》 ,作者不详,河北宣化下八里张恭诱墓出土。

壁画中一童正执扇煮水,炉火正红,一男子端茶盘,盘中有茶二盏,桌上放着茶托、茶盏。

《备经图》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28

《备经图》

河北宣化辽张世卿墓壁画中有一幅《备经图》,经书及有关物品是家中常备物品。

《张世古墓壁画(局部)——瀹茶敬茶图》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29

《张世古墓壁画(局部)——瀹茶敬茶图 》,作者不详,河北宣化下八里张世古墓出土。

壁画中桌子上放着大碗、茶碗,一人正在将茶汤从壶中注入另一人端着的茶碗中。

雕刻作品《北宋妇女烹茶画像砖》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30

《北宋妇女烹茶画像砖》

雕刻作品,现存的《北宋妇女烹茶画像砖》是其中之一。这块画像砖刻的是一高髻妇女,身穿宽领长衣裙,正在长方炉灶前烹茶,她两手精心擦拭茶具,凝神专注,目不旁顾。炉台上放着茶碗和带盖执壶,整个画面造型优美古雅,风格独特。

《明惠上人图》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31

《明惠上人图》

日本的绘画艺术受中国的影响很深,日本以茶为题材的绘画也仿自中国,但有创新。如《明惠上人图》就是一例。明惠上人即日本僧人高辨,他在日本字治栽植第一株茶树,对中国的饮茶在日本的传播起了相当大的影响。在《明惠上人图》上,明惠坐禅松林之下,塑造成一个不朽的形象。

茶主题书法作品欣赏

《苦笋帖》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32

《苦笋帖》[唐] 怀素

《苦笋帖》,绢本墨迹,两行十四字。书法俊健,墨彩如新,直逼二王书风,是怀素传世书迹中的精彩之笔。清吴其贞《书画记》评:"书法秀健,结构舒畅,为素师超妙入神之书。"

《苦笋帖》"用笔速度较快,挥洒自如,且增加了提按对比,比如'笋'与'常',二字反差鲜明,但无论其速度变化还是轻重变化,都基本上控制在中锋运行的状态上,故其线条细处轻盈而不弱,重处厚实而不拙。其次,字形上也相应增加了外形轮廓大小对比和内部空间疏密对比。整体性观照,则全文上疏下紧、上轻下重、上放下收,形成一种'两段式'的视觉感受,这种章法形式颇具特色,极显'个性'"。

《茶录》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33

[北宋]·蔡襄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34

《茶录》[北宋] 蔡襄

《茶录》[北宋] 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谟, 福建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擅长正楷,行书和草书,北宋著名书法家,为“宋四家”之一。蔡襄以督造小龙团茶和撰写《茶录》一书而闻名于世。而《茶录》本身就是一件书法杰作。

《茶录》问世后,抄本,拓本很多。见诸记载的有:“宋蔡襄书《茶录》帖并序……小楷。在沪见孙伯渊藏本,后有吴荣光跋,宋拓本,摹勒甚精,拓墨稍淡。 此拓本现或藏上海博物馆”。(《善本碑帖录》)

“宋蔡襄《茶录》一卷。素笺乌丝栏本,楷书,今上下篇,前后俱有自序,款识云: 治平元年三司使给事中臣蔡襄谨记。引首有李东阳篆书‘君谟茶录’四大字,……后附文征明隶书《龙茶录考》,有文彭、久震孟二跋”。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也藏有一卷《楷书蔡襄茶录》,规格为高34.5厘米,长128厘米纸本,无款。

其他还有《绢本茶录》。《绢本茶录》原件已轶。在明代宋珏《古香斋宝藏蔡帖》的《茶录》刻本,就是按绢本茶录刻的,其中或见其端倪。

《精茶贴》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35

《精茶贴》[北宋] 蔡襄

《精茶帖》也称《暑热帖》、《致公谨帖》,藏于故宫博物院,该帖亦入刻《三希堂法帖》其文曰:“襄启,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精茶数片,不一一,襄上。公谨左右……”。

《啜茶帖》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36

《啜茶帖》 [北宋]苏轼

《啜茶帖》,纸本, 纵23.4厘米,横18.1厘米 ,故宫博物院收藏。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宋四家”之一。

《啜茶帖》,也称《致道源帖》,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写给道源的一则便札,22字,纵分4行。《墨缘汇观》、《三希堂法帖》著录。其书用墨丰赡而骨力洞达,所谓“无意于嘉而嘉”于此可见一斑。

《奉同公择尚书咏茶碾煎啜三首》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37

《奉同公择尚书咏茶碾煎啜三首》[北宋]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元年(1064)举进士。宋代著名书法家,“宋四家” 之一。

该作是其所书自作诗,建中靖国元年(1101)八月书写。其诗曰:

要及新香碾一杯,不应传宝到云来。

碎身粉骨方余味,莫压声喧万壑雷。

风炉小鼎不须摧,鱼眼常随蟹眼来。

深注寒泉收第二,亦防枵腹爆干雷。

乳粥琼糜泛满杯,色香味触映根来。

睡魔有耳不及掩,直拂绳床过疾雷。

《一夜帖》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38

《一夜帖》[北宋] 苏轼

《一夜帖》,又名《致季常尺牍》,30.3×4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这幅作品质朴敦厚,用笔凝重,笔画丰腴多肉,且结字偏斜,前半段的情感平和,逐渐趋於起伏,所以全作字形大小、笔画粗细、字体型态等也随之改变,相当具有变化的趣味。苏轼一生宦海浮沉,谪居于黄州的期间,正是他艺术创作的顶峰时期,这幅作品即是他在这段时间所作的行书精品之一,作品遒劲茂丽,肥不露肉,神采动人。

释文:

一夜寻黄居寀龙不获。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搨。更须一两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细说与。纔取得。即纳去也。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軾白。季常。廿三日。

《苕溪诗卷》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茶文化图39

《苕溪诗卷》[北宋] 米芾

《苕溪诗卷》,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佑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时米芾38岁。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知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

历史告诉我们,绘画艺术与茶有密切联系,就是在现代摄影艺术中,与茶的联系也相当广泛,许多摄影师以茶为题材,拍摄了不少优秀作品。特别在一些名山拍摄的采茶画面,将山水峰岩、松竹花木和茶园融为一体,益发增添了茶区景色的诗情画意。

有了汉字就有书法,汉字是自古到今整个地球上散居在各个天涯海角的中华儿女心中的一盏明灯,天不老,情难绝,人不死,灯不灭,千秋焰续,生生不熄。

声明:若水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ouzivr@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