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情怀

2023-08-02 11:08 综合百科 0阅读 投稿:小七

试论李清照各期词作中的女性情怀

摘 要

晚唐北宋以降,歌辞的作者大多以男性为主,即所谓“男子作闺音”。(田同之《西圃词说》)。然则,“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 ( 刘勰《文心雕龙》)。即便对此类女性感情体会较深者如柳永,由于越俎代庖,读其词也不免会产生终隔一层之感。词中的主人公多是红粉佳人,但其作者绝大部分都是男性,述说女性的幽怀多少让人感受不太真切。而李清照的横空出世,则彻底打破了这一现状。她以自己独特的情感历程,写下了“别是一家”的词作,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

作为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在词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抒发自我情感的新形象,在这方面,李清照得天独厚,以女性身份填词。她没有歌舞宴前的“应歌”之需,有的只是感情上创作上不可遏止的强烈冲动。[1] 李清照各个时期词中独具的女性情怀可归纳为:细腻的情感、含蓄的表达、婉转的心声、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等几个方面。

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情怀图1

关键词:李清照 各期词作 女性情怀

一、总论

千百年来中国词坛几乎被男性一统天下,宋代却有一小女子以她特有的女性笔触,扣动了许多读者的心。她一生坎坷,曾是官宦人家的小姐,生活在繁华的京都;也曾受家族在政治中的牵连,屏居乡里,过着普通民妇的生活;而后又生逢国变,家破人亡。她曾经是那个“沉醉不知归路”少女,也曾经是“云鬓斜簪”教郎看的新娘;曾经是为救父高呼“炙手可热心可寒”的孝女,也曾经是悲叹“吹箫人去玉楼空”的嫠妇;她曾经“欲将血泪寄山河”的爱国,最终在“怎一个愁字了得”中老去。她被后人封为婉约派的词宗,也遭人批评其词作为“闾巷荒淫之语”。她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史上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的一位,她就是绝代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6?),自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清照的生母为宰相王圭的长女,早逝。继母是吏部尚书王拱辰的孙女,亦能文。清照在一个学识渊博、文化氛围深厚的家庭中长大。李清照十八岁嫁给太学生赵明诚。清照夫妇俩志同道合,伉俪情深。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 她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去世,清照寡居。李清照卒年不见载籍,大多数学者推测,于七十三岁那年去世。

李清照在不同创作时期,词风不断的变化。然唯一不变的是她那独具的女性情怀,即:细腻的刻画、含蓄的表达、婉转的心声、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

本文尝试从以上几方面,结合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作进行论述。

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情怀图2

二、细腻的刻画

读李清照的词,我们会发现其词无论是咏叹日常生活中女性的欢乐和感伤,还是抒发社会动乱时期的家国之感慨,都让读者感受到作品中涌动着作者的一腔真情。李清照没有男性词人集子中大量的应酬之作,她把词的创作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把创作与生活整合在一起,用创作来记录她的生活轨迹和情感经历,用创作来诉说自己生活中的感受。正因为作品中融入了这些细腻的情感,阅读她的作品时,我们“仿佛能听到她低低的絮语,轻轻的叹息,深深的感慨。[2] ”

在《点绛唇》(蹴罢秋千)中,描写最为含蓄。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此词写少女初次萌芽的爱情。在词中她热烈地表达对爱情的追求与渴望,捕捉种种细致而复杂的感情变化写入作品。词的上片写玩秋千的精神状态,妙在静中见动。“露浓花瘦”一语表明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整个上片都是写人的神态,唯此一雨写景。然而也同时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下片写词人乍见来客的种种状态。“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做了精确的描绘。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及精湛的笔墨描绘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大明大方的去见的微妙心理。然而最后她还是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看他几眼。活灵活现地画出一个天真憨痴、妩媚多情的少女形象。作品中洋溢着的蓬勃朝气、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及对爱情的大胆追求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那无拘无束、天真烂漫淑女形象。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之后,赵明诚要经常外出游学为宦,当明诚离开她时,这个不堪寂寞的少妇,不免黯然神伤,顾影自怜。独居的日子里,她为了排遣孤寂和思念,写下了多首吐露心声闺怨词。元伊世珍《琅嬛记》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3]”

这首词语言精炼,意境优美,表现了词人与丈夫分别后的相思之情。饱含了妻子对丈夫浓浓的依恋之情。 “独上兰舟”的“独”字渲染了一种凄凉寂寥的心境,飘零的残花,回飞的秋雁,期盼的家书,引起了作者无限的伤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愁绪已入心间,这愁已经无处可渲。词人用悲切的语调,借用大自然的景物把对丈夫相思之情无所顾及的倾泻出来,那么深沉,那么真挚。那么令人怜惜。

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夫妻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女主人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

李清照还善于引用典故来表现她的“离愁别恨”情感。其中《凤凰台上忆吹箫》就是典型的一首: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 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于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

词人心中有许多的怨言想向丈夫诉说,却又不忍心向丈夫诉苦,怕的是会有更长的分离,那么,与丈夫相聚的日子更加遥遥无期,离愁也将会更加重,反映了词人深婉细腻的情感。“秦楼”典故的运用更加的含蓄深婉,希望丈夫能时时刻刻地想念“我”。因此,词人每天都站在楼上远眺,静静地望着楼前不断流失的溪水,盼望有一天丈夫的身影会突然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可每一次的失望又会把她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和刻骨铭心的爱无所顾忌地倾泻出来。在她原有愁苦的基础上再加“一段新愁”。所以唐圭璋先生评价“此首述别情,哀伤殊甚”(《唐宋词简释》)。

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情怀图3

三、含蓄的表达

如果说《一剪梅》是表现了一种难解的相思之情的话,那《醉花阴》则是这种愁思的继续。然而表达更为含蓄。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短暂的别离,深深触动了李清照细腻入微的情感。词中反映了词人在重阳节的离愁心情。这样好的节日,更能衬托出李清照的离情别绪。表面上是写深秋佳节孤独寂寞的心绪,实则写得是重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上片写秋凉情景,是“薄雾浓云”,这种阴郁的天气郁闷难耐、清冷孤单,独坐在室内百无聊赖地看着香炉里瑞脑香袅袅地青烟,消磨着无尽的寂寞哀愁。寥寥数语就写出了白天的愁闷漫长,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勾画了出来。在“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之后,紧接着是“佳节又重阳”,此乃弦外之音,暗示当此良辰佳节,丈夫不在身边。古人对重阳节非常注重,是亲人团聚、相携喝酒、登高之日。一个“又”字有着非常浓郁的感情色彩,突出的表现她的伤感情绪。“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玉枕孤眠,纱厨独寝,该是怎样一种孤衾难眠的长夜呢?“半夜凉初透”不仅仅是时令转凉而带来的感受,而是更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写出了夜晚的孤独寂寞。 下片更进一步抒怀,黄昏时节,独自把盏赏菊,已自神伤,而此时的菊花开得极盛极美,而“暗香盈袖”更形孤独难堪,暗指她无法排遣对丈夫的思念。写出了黄昏后独酌的幽苦。后三句,写西风乍起,卷帘而入,使人愁思更深,以黄花来比喻人因相思而憔悴,衬托出"莫道不消魂"的深意。而一个“瘦”"字,在整篇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愁"字推向了最高峰。这三句描绘形象生动,言情蕴藉,深情苦调,为千古名句。此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倍道相思之苦和青春易逝的尖锐感受。“薄雾浓云愁永昼”,是对爱情的表露,抒写她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

开头句用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词的基调。面对香炉的缕缕轻烟,半夜里凉气透人的枕头纱厨,更是愁上添愁。在重阳节这天,词人浓厚的愁思无法消除,只得独自久坐在“东篱”下饮酒,一直喝到傍晚时分,希望借酒消愁,然而酒不解愁愁更愁。对丈夫的钟情,使此时的她像微风中瑟瑟怜人的“黄花”,委婉而含蓄地表达出李清照生活的寂寞和离情之苦。

又如《永遇乐·落日熔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诗朋酒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的这首《永遇乐》当是作者流寓临安时所作。这首词虽写元夕,却一反常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这首词的意义已不止是个人身世之感,而是包含着对民族灾难的忧伤。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读了它,深受感动,以至“效易安体”填词来抒发自己的感情[4]。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通篇没有一个“愁”、“思”、“悲”、“恨”等字,然而读到最后“听人笑语”时,令人顿时感到作者那种撕心裂肺的痛,不知不觉的融入在词中。这一种多么含蓄的痛啊!

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情怀图4

四、婉转的心声

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通过主仆对话的形式,委婉地表达出女主人惜花之情。“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是追忆昨夜的景象。“雨疏风骤”透着一股凄凉和落寞,于是借酒消愁。这前两句巧妙的把大自然的客观事物与词人难以派遣的愁绪结合起来.耐人寻味。清晨,醒酒后的词人,经过一夜的风雨洗礼,急切地想知道外面的情景。于是寻问“卷帘人”,院外海棠如何?词人问得极有情,“卷帘人”却答得淡漠。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来。词人的惜花之情油然而生,由对海棠花的怜惜之情联想到自己,易逝的青春和容颜,更加愁云密布。想留住海棠花,实则是想挽留美好的自然风光。面对枝叶茂盛,而花朵却已凋落的景象,词人很自然地流露出怜花惜花的心情,反映了词人情感的细腻。不经意间的回答小令中仅有33个字,无一个“愁”字,却让丝丝愁绪笼罩在人们心头,深沉的惜花伤春,红颜易老融入整个艺术形象之中,把一个少女的伤春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作于建中靖国年间,其时词人与夫君赵明诚新婚燕尔,心中充满对爱情的热情挚着。全篇截取了作者新婚生活的一个侧面,显示她放纵恣肆的独特个性。

上片主旨是买花,所写的是女主人公手执鲜花,满怀深情地进行欣赏。“春欲放”三字,表达了她对花儿的由衷喜爱。“泪染轻匀”二句,写花的容态。这花儿被人折下,似乎为自己命运的不幸而哭泣,直到此时还泪痕点点,愁容满面。着一“泪”字,就把花拟人化了,再缀以“轻匀”二字,便显得哀而不伤,娇而不艳,其中似乎渗透着女主人对它的同情与爱抚。前一句为虚,出自词人的想象;后一句属实,摹写了花上的露珠。“犹带彤霞晓露痕”,花朵上披着彤红的朝霞,带着晶莹的露珠,不仅显出了花之色彩新鲜,而且点明时间是清晨,整个背景写得清新绚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新婚的欢乐与甜蜜。

下片主旨写戴花。“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活脱脱地画出一位新嫁娘自矜、好胜甚至带有几分嫉忌的心理。她青年妇女中,本已感到美貌超群,但同“犹带彤霞晓露痕”的鲜花相比,似乎还不够娇美,因此怀疑新郎是否爱她。这里表面上是说郎猜疑,实际上是她在揣度郎心。接着二句,是从人物的思想写到人物的行动。为了争取新郎的欢爱,她就把花儿簪鬓发上,让新郎看看哪一个更美。然却终未说出谁强,含蓄蕴藉,留有余味。“云髻斜簪”,教郎品评,是带露的花儿好看,还是新嫁娘的容颜风姿更美?女性的娇憨之态呼之欲出。

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情怀图5

五、真挚的情感

李清照的词大多数是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相思之情的感受。她的这类词数量多,成就也大。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自肺腑中流出,因而真挚、纯洁、深沉,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她写出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内心体验。李清照对这种感情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一路写来,或融情于景,或景中寓情,意象或隐或显,时露时藏,于词中的结尾处猛然出现,如群山的高峰,爆亮的灯蕊,令读者震动、深思。

例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据黄盛璋先生《李清照事迹考辨》文中说,李清照改嫁时年四十九岁,再婚不足百日又离婚。此词作于李清照在金华时年五十二岁,当在再婚再离之后。这首词抒写了词人为避难而辗转流离的忧愁,感情更加深沉。上片主要写“物是人非”的巨变带来的哀痛凄凉。下片通过“也拟泛轻舟”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矛盾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处境写愁思之重。而她的愁之所以如此深重是因为此忧愁是由国家的破碎、身世的漂泊、孀居的寂寞、晚年的凄凉等情愫凝聚而成。为了突出忧之深、愁之重,词人用小小的"舴艋舟"作了一个绝妙的比喻。舟轻愁重使她内心深处难以排解的愁绪具体化、形象化。在这首词中,她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当时的现实生活,表现国仇家恨,但她有血有泪的描写,正是当时受难者的心理。也正是当时所有流亡者遭遇国破家亡的呼唤。我们能通过其充满个性的情感的抒发,感受到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体味到当时人民的愿望。

在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片凄惨的晚景:花事已尽,老之已来,物是人非,事事皆休,整日泪水洗面,苦汁泡心,活着已没有什么意思,倒不如一死了之一休皆休。真仍是字字血声声泪,凄凉之极。

又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风来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开篇词人连用十四个叠字,分三个层次描写了自己的孤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历经战灵的慰籍,而现实却是冷清凄戚的.从前3句中便可感受到词人无法派遣的愁苦,以及在绝望中痛苦的挣扎.奠定了整个词的情感基调。声音抑扬顿挫,透过乐音可以感受到词人如泣如诉。欲断还流,心中堆积的郁闷。难以言传的情感,情声和谐,千回百转。幽咽难渲;意境上清冷异常。下面的.乍寒乍暖的天气,堆积满地的黄花,院外凄厉的细雨..景物逐渐凄惨,反映了词人度日如年的境况。无奈。只能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哀婉的结束了全篇,身世之感,沦落之感尽显词中。正如郑振铎所说:“其真为诚实的诗人,真有通欲吐出的情续而写于纸上。千百人中,不过三四而已,李清照便是这少数的真诗人之一。”

词作中这浓得化不开的愁绪,无疑是国破家亡夫死带来的,它决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愁,而是具有了实质内容的愁。

这首词是抒写自己孤寂愁苦、无可奈何的心态。国愁、家愁、情愁,把词人折磨得颜色憔悴,花容渐损。心灵的寂寞,国家的颓败,爱情的失落,使她的身心倍感孤独。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守着一个孤清的寂寞小院,身边没有亲人。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读懂她的心。她一个人孤寂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了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还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国破家亡、民生涂炭,加上自己夫死孀居,孤苦伶仃、漂泊流荡,怎能不产生感伤情绪呢?

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情怀图6

六、丰富的想象

例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我三山去。

在这首词里,作者运用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创造出虚无缥缈的梦境,把天上的银河和人间的河流联系起来,把闪烁的星群想象成满风的帆船,然后穿天心出地腑,达到理想的境界。这首词表现出作者阔大豪迈的气度和不屈不挠的意志,颇具屈子李白的风格,一扫过去的香阁闺房的脂粉之气,在婉约中又透出豪放的特色,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天上人间,没个人堪寄。

全词明白如话,却又含蓄深厚。清雅之景衬托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与悲凉之愁。“梅心惊破”,细腻处显创意,暗示清照心情因笛声而惊觉,愈加伤感,便“摧下千行泪”。茫茫尘世中孑然一身,默念“吹箫人”,不禁肝肠寸断,却不知“与谁同倚”。哀痛至极,愁怨至深。 尤其是最后一句:“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把情境推到了更广阔的空间,给人以更茫然、更凄凉的感觉。词人丰富的想象,令这样痛楚,痛得更深、更久、更远。曲折回还中渲染出词人深重难堪的伤感愁绪。实在是意韵深幽,感人肺腑。

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情怀图7

七、结语

由于时代的巨变,使得李清照的词前后期产生了不同的思想内涵。即便她的词作在风格和内容上有前后期之分,但总体艺术特点上还是一致的,这就是细(致)、含(蓄)、婉(转)、真(挚)、丰(富)。

李清照的词描写细腻、表达含蓄、心声婉转、感情真挚,想象丰富,不愧为词坛女杰,婉约正宗。其词之所以能使读者产生共鸣,也因它能够真正的从女性的视角来抒写女性自身的生活和情感,是发自女性内心的真实声音,运用纯女性的话语方式写出切身的体验,不存在男性词作中的悲天悯人的姿态,因而有着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所作的闺词所不能替代的、真切自然的魅力。

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情怀图8

部分摄影作品来自:美女同学王红鹂

原创论文作品

感谢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图书馆的古老文献资料

声明:若水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ouzivr@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