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上班是怎么打卡的

2023-08-04 13:53 综合百科 0阅读 投稿:小七

别以为打卡上班是当前的变态发明。看看古人上班的记录,你会觉得现在算是人性化多了。古代衙门里的上班的时段为:春冬二季,清晨六点签到;夏秋二季,清晨五点半就得签到。如果谁敢无故旷工或迟到,就不是扣点钱那么简单的事情了,依天数和情节轻重,可处以笞刑或徒刑。所以,上班迟到有可能遭受皮肉之苦,不好混啊。

古代人上班是怎么打卡的图1

明代“三品乘轿,四品骑马”

中国人乘车上班的历史十分悠久。古代上班所乘之车,也有档次之分,并且要求与身份相称。早期上班族所乘车辆的档次高低,主要表现在装饰材料上。车轮多少、拉车马匹数量等,都是衡量标准,车轮越多、用马越多,车的档次和车主的身份越高。如在汉代,六百石以上官员可以将供遮蔽用的左轓漆成红色。两千石以上的可以将左右两轓均漆成红色;车顶盖也有区别,老百姓只能用青布盖,只有千石以上的高官才可以使用绸缎这样的精美面料制作车盖。

乘车上班,在唐宋以后控制从紧,提倡骑马上班,特殊情况下才允许乘车。当时骑马上班和今骑自行车、电动车上班一样,在唐宋的街头很常见,一直到明清都这样。

明清时期更为流行的坐轿子上班,也是从唐宋时期开始的。但坐轿子上班,一般以文职官员和年长者为主,武官一般骑马,以保持尚武精神。这也是“文官坐轿,武官骑马”的由来。但文官也不是谁都可以坐轿子的,在明代得三品以上,三品下官员还是要骑马上班,即所谓“三品乘轿,四品骑马”一说。

古代上班所用交通工具的规定虽然严格,实际执行起来却是另外一回事情,从先秦到晚清,都有“逾制”现象。这种“逾制”,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违反乘车规定,这种现象在晚明、晚清表现得最明显,地方领导的交通工具往往比“中央领导”还高级、威风。

古代人上班是怎么打卡的图2

古代官员上班所乘交通工具,多是“公车”、“公轿”,由朝廷配给,不少都是“专车”。

古代“上班”有不同的叫法,到公堂衙门上班的叫“上衙”、“衙参”、“上值”;中央高级官员去皇宫上班开会的叫“上朝”、“朝参”。与此相对应的,下班则有“散衙”、“放衙”、“散值”、“散朝”、“退朝”、“放班”等多种叫法。

古代早上上班时间,往往鸡叫时分就得起身准备。《诗经·齐风》中有一首《鸡鸣》,描写的就是春秋时齐国官员的上班情况:“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公鸡打鸣时,官员已准备上朝了;“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当东方已亮时,官员都已站满朝堂。

具体来说,古代是“卯时上班”。卯时对应现代24小时制是早上5点至7点。

现代办公场所一般都设有“门禁”,古代也不是随便进出的,“办公大楼”前往往设有“门籍”。据晋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籍者,尺二竹牒,记人之年名字物色,县(悬)之宫门,案省相应,乃得入也。”据此解释,古代的门籍是一尺二寸长的竹片做成的,上面写有官员的名字和特征,悬挂于宫门上,等门卫查验后方可进门上朝。这种“门籍”很像现代的“花名册”、“点名簿”。

唐宋以后,门籍为随身携带的身份证明所取代,如唐宋有“鱼符”、“虎符”、明清有“牙牌”、“腰牌”,这既是一种“身份证”,又是上班“通行证”、“工作证”。

门籍、鱼符、腰牌什么的,相当于今中央部委高级官员所用。他们上班就是参与由皇帝主持的相当于现代早班会的朝会。朝会有大朝会、小朝会两种,小朝会是常会,每天例行的早班会,时间不是很长,多在辰时(相当于现代上午7点至9点)结束。朝会结束,上午也就下班了,通称“散朝”。

对于地方上班族来说,上下班时间与京官并没有什么区别,也要卯时到岗。从程序上来说,“击鼓升堂”是地方主政官员每天办公的开始;下午下班也要打鼓,称为“散堂鼓”。

古代人上班是怎么打卡的图3

在古代,上班考勤比现代要求严格。比如京官,如果不能上朝,需要说明情况和理由,并且在“花名册”上注明,称为“注门籍”。如身体不好,便在名字下注明“病”字。

正常情况下,官员是不能不上班的,特别是在京高级官员,不参加例行朝会属严重错误,用现代话来说这叫“违纪”。平常只有出现雨雪这类极端天气,或是皇帝主动取消朝会时,早上才可以不上班,即所谓“放朝”。放朝只是取消出席皇帝主持的早班会,但并不是不用上班,仍要到衙署坐堂,处理“署事”。

地方公务人员的考勤,相对京官朝参来说,因为天高皇帝远,并不十分严格,但同样有一套成熟的制度。上班族每天要参加点名或签到,因为点名时间设在卯时,故称“点卯”;如果不点名,就搞签到,时间也设在卯时,故又叫“画卯”。

后来比较规范、认真的考勤不再简单地画卯,而是和注门籍一样,在“签到簿”上签到。即使因公出差,也要先在签到簿上注明不能到岗的原因,方便检查。元代的《元典章·吏部七·公规一》中就有这样的考勤规定:“京府州县官每日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会公事,除合给假日外,毋得废务。仍每日一次署押公座文簿,若有公出者,于上标附。”

虽然有严格的考勤制度,但并不能完全消除迟到、早退、旷工现象,于是各朝都出台有相应的惩罚制度。如在唐代,《唐律疏议·职制》中规定:“诸官应值不值,应宿不宿,各笞二十,通昼夜者,笞三十”;“诸官人无故不上(班)及当番不到,若因暇而违者,一日笞二十,三日加一等;过杖一百,十日加一等,罪止徒一年半,边要之官,加一等。”

宋代考勤制度和唐代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在唐宋两代,即便上班族没有品级,也一样受罚。明清两代则相对宽松,惩罚强度有所减轻,但也比现代严厉。《大明律·吏律·职制》中就规定:“凡大小官员,无故在内不朝参,在外不公座署事,及官吏给假限满,无故不还职役者,一日笞一十,每三日加一等,各罪止杖八十,并附过还职。”

古代人上班是怎么打卡的图4

上述考勤制度实际上已成了司法条款,上班迟到、旷工不是“违纪”,而是“违法”了。

虽然考勤制度这么严厉,但在好多朝代很多时候,形同虚设,官员“晚至早退,政务废弛”很常见。有的人画过卯就离岗了,甚至不去坐堂上班,如在宋代赵匡胤(宋太祖)当皇帝时,便有地方州县官员不到衙门坐堂的现象。

据清人褚人获《坚瓠集》“努头放衙”条,赵匡胤曾训诫县令,“切勿于黄绸被里放衙”,意思是,你们千万不要不上班办公,而在家睡懒觉。

那么,古代由谁来负责考勤呢?这要分情况。就明清来说,地方上由地方官吏来考勤;高级别的京官,由主事太监来考勤,迟到早退,门口值班太监都会登记下来。有正当理由和经过允许提前下班的,也要记录下来,以备核查。

古代人上班是怎么打卡的图5

为了对付点卯后“溜号”,古代还有上班时间多次点名、抽查的现象。如在唐朝,就有多次点名的规定即“频点”:“内外官司应点检者,或数度频点,点即不到者,一点笞十”。但一天最多惩罚两次,即“笞二十”。如果一次也没有参加点名,则以全天无故旷工论处。

与现代一样,古代上班也会有工作午餐,而且多是“免费午餐”。参加朝会官员的工作午餐叫“朝食”,比较高级,因为是皇帝埋单,故又称“赐食”。午饭之后,照例是午休时间,上进心强的官员往往利用这段可自由支配时间读书“充电”,著书立说。北宋史学家宋敏求就很珍惜这段时间,“予以谏议大夫奉朝请,每退食,观唐人洎本朝名辈撰着以补史遗者”,写成了史料笔记《春明退朝录》。

但更多的上班族还是喜欢放松一下,有些甚至跑到娱乐场所。如明初,有些官员甚至夜不归宿,“下班”后连家也不回,不但影响家庭和谐,更导致“政多废弛”。后来朝廷只得下令,禁止官员朝退后嫖妓、吃花酒。据《唐会要》记载,唐代有位名叫张黔牟的大理司直,值班时竟然“以婢自随”,结果遭到举报,挨了处分。

古代人上班是怎么打卡的图6

以上资料来看古代上班比现代还要严格,看样子在古代当公务员也不好混。其实在哪个朝代都一样,只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做事,那些所谓的规格制度就成了摆设。

声明:若水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ouzivr@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