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矛盾的统一性和争斗性,美与丑矛盾的统一性

2023-08-07 12:23 综合百科 0阅读 投稿:小七

第五章 对立面同理同类

内容提要:

(一)对立面同理是矛盾统一性的一种意义

(二)认识的真正任务是揭示事物的规律性。

(三)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四)宇宙的统一性在于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

(五)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同于对立统一规律。

(六)概念是对立统一的一种形式。

(七)分类是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的基本方法。

(八)按事物的本质联系分类。

(九)分类是毛主席科学认识中国和世界的基本方法。

(十)分类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方法。

(十一)共性是矛盾统一性的一种意义。

(十二)共性与个性及其辩证关系。

论述矛盾的统一性和争斗性,美与丑矛盾的统一性图1

(一)对立面同理是矛盾统一性的一种意义。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但是由影有踪。道表现在天下叫理,因此理有时称为天理。因为理是道的表现形式,所以理又叫道理。道是体,理是用;道是根,理是本。定理、定律、规律、原则、规则、法则等都是理的不同说法。矛盾着对立着的两个方面都为同一个道理支配,我们就说它们是统一的。换句话说,当我们说对立面是统一的时候,有时候可能是说它们都为同一个道理支配。

列宁说:“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列宁全集》第38卷,第159页)列宁这里实际上非常明确地把规律相同(不同现象都为同一个规律支配)看作是矛盾统一性的一种意义。他虽然用的是“同一”而非“统一”,但是我们知道,在列宁和毛主席的哲学思想中还没有把同一与统一区别开来,因此这句话中的“同一”即统一。

比如物理学史告诉我们,是牛顿把天上与地上统一起来了,这里“统一”的意义就是说天上的与地上的物体都遵循同一个规律,即万有引力定律。

爱因斯坦晚年致力于统一场论的研究,也是想研究出一个适用于宇宙所有领域的方程式,结果失败了。但是一些科学家仍然坚信,爱因斯坦的方向是正确的。这是一项迷人的事情,一定还会有后来人去研究它。一旦得到这样一个方程式,我们就能从物理学规律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宇宙的统一性。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被恩格斯称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它的意义是统一了当时不能解释的各种各样的“所谓力——机械力、热、放射(光和辐射热)、电、磁、化合和分解的化学力。”(恩格斯语,参见恩格斯著:《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译编,第29——30页)这里所谓“统一性”的意思,就是说各种力或能量不仅都是相互转化的,而且遵循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都受这个定律的支配。

人们常说动物界与植物界是统一的,这里的“统一”也可以从规律的角度去理解。恩格斯说,由于细胞的发现,“对于机体的产生、成长和构造,秘密被揭开了;从前不可理解的奇迹,现在已经消解在对一切多细胞的机体来说本质上是依据同一的规律来进行的一个过程中。”(同上书,第30页)动物界、植物界是矛盾着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但是都遵循细胞规律,都受细胞产生和成长的规律支配,因此我们说动物界与植物界是统一的,或者说它们具有统一性。细胞的发现是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之一。

男人与女人是矛盾着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因为都遵循生老病死规律,都受生老病死规律的支配,所以说男人与女人是统一的。这是男人与女人统一性的一种意义。设想一下,假如有些人不受这个规律的支配,比如谁有多少权力或多少金钱的人可以不死,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社会很快就会陷入混乱而崩溃,所以统治人类社会的,表面上看是精英、权力、金钱,实际上不过是这些规律。系统化了的规律就是思想和理论,因此也可以说统治人类社会的是思想和理论。没有正确的思想和理论指导,社会很快就会陷入混乱,直至崩溃、崩解。

论述矛盾的统一性和争斗性,美与丑矛盾的统一性图2

(二)认识的真正任务是揭示事物的规律性。理学家程颐和朱熹认为:“世上的事物,其所以能存在,必须有一个‘理’,而且居于某个‘物’之中。如果有一物,就必有一理。但如有一理,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与它对应的物。”(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第249页,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05年1版)比如公有制之理,居于上古社会或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之中,有一个与之对应的物;私有制也是个理,居于阶级社会之中,有一个与之对应的物;公有制与私有制相结合也是个理,这个理站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看就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后来才发展出公有制与私有制相结合的社会,才有与之对应的物。人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毛主席在《矛盾论》把人的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且认为,揭示事物的规律性是一种理性认识。他说:“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相同的观点,他说:“古代人虽然也曾从经验出发去求知识,但那是远远不够的。经验并不是单纯的看、听、摸等等,并非只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觉。主要是由此出发,找出类、共相、规律来。”(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0——21页。)

(三)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是理的普遍性。理、规律不仅存在,而且普遍存在。道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道生成万物后又作为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万物之中,这个时候道就不叫道了,而叫理。道理是普遍存在的,它无间不入,无所不包。经商有经商之道理,企业有经营之道理,身体有养生之道理,做人有处世之道理。理学家认为:“一切事物,无论是自然的,或人为的,都自有其理。”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举例论述过规律的普遍性。他说:

“自然——无论是非生物界还是生物界——中的一切,都是依照规律发生的,虽说这些规律我们并非总能认识到。水位依照重力法则下降,动物依照规律行走。鱼在水中游,鸟在空中飞,都是依照规律进行的。一般说来,整个自然界无非是现象依据规律的联系;什么地方也没有杂乱无章的东西。

“我们力量的施展,也是按照我们所依从的某些规律发生的。起初,对于这些规律我们是无知的;通过尝试和较长时间使用我们的力量,我们达到对规律的认识;最后,我们对之如此闲熟,以致花费许多气力在抽象中思考它们。例如,普通语法就是语言的一般形式。人们不懂语法,却也在讲话,不懂语法而讲话的人,事实上也有语法,其讲话也依从规律,但是对于这规律他却没有自觉到。”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可以把这句话改为:处处留心皆道理、皆规律。

毛主席说,矛盾即事物、即规律,因此我们可以从矛盾的普遍性认识和理解规律的普遍性。毛主席说:“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又说:“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论》)这是讲矛盾的普遍性,也是讲规律的普遍性。

论述矛盾的统一性和争斗性,美与丑矛盾的统一性图3

(四)宇宙的统一性在于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宇宙是统一的,这是任何一个真正的哲学家都坚定不移的信念。问题是如何认识和理解宇宙的统一性。哲学层面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一是宇宙万物都起源于道和一,宇宙万物的根源相同。二是宇宙万物都受对立统一规律支配。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就是说万事万物都受对立统一规律的支配。毛主席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谈到对立统一规律如何支配事物的运动发展,他说:“你还可以观察,世界上任何动植物,如果放纵地任其发挥自己的本性,则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哪一种动植物也能长满、塞满我们生存的这一个小小的星球。”“造化小儿对禽兽和人类似乎有点区别对待的意思。它给你生存的本能,同时又遏止这种本能,方法或者手法颇多。制造一个对立面似乎就是手法之一,比如制造了老鼠,又制造它的天敌——猫。”(《季羡林谈人生》,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著名学者何新先生曾谈到对立统一规律调节支配生物界。他说:“不管生物学和系统控制论是如何解释的,总之现代科学承认:一切生命的外形、外观都是在进化中自我生成的;一切生命的内在机制都是这进化中自我调控的。对称与平衡(协调)的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始终是调节这一漫长演化进程的普遍和基本的规律,同时又是构成人类和审美意识基础的规律。”(《思考——我的哲学与宗教观》,何新著,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269页)

季羡林先生和何新先生是讲有机界如何受对立统一规律支配,其实,自然界和思维也同样受对立统一规律支配。恩格斯在评论黑格尔哲学时说:“尽管我们在这里遇到无数的任意虚构和凭空臆造,尽管这种哲学的结果——思维和存在的统一,采取了唯心主义的头足倒置的形式,却不能否认:这个哲学在许多情况下和在极不相同的领域中,证明了思维过程同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是类似的,反之亦然,而且同样的规律,对所有这些过程都是适用的。”所有领域都受同一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支配,根据恩格斯的说法,只是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罢了。所谓不同表现形式,就是说所用的概念和范畴不同,比如在生物界是不变与变、遗传与变异、连续与不连续等矛盾,在经济学领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等矛盾。恩格斯还说:“我们的主观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而二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相互矛盾,而必然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它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因为主观思维和客观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所以说主观思维与客观世界是统一的,因此说宇宙是统一的,统一于(同于)对立统一规律。

论述矛盾的统一性和争斗性,美与丑矛盾的统一性图4

(五)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同于对立统一规律。逻辑学、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统一的,这是辩证法哲学的基本原理,问题是如何认识和理解它们的统一性。这个原理分歧大、争论时间长,至今没有一致看法。有人说,它可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最难,但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比较多的同志认为三者统一是三门科学的统一。辩证法就是世界观,就是关于世界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论是关于认识及其规律的科学。逻辑学是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科学。三门各自都有不同对象。它们既然有不同的对象,很明显,它们是三门科学。也可以这样讲:辩证法就是一般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是特殊的辩证法,即认识辩证法和思维辩证法。这三门科学有共同的基础,这个基础也就是辩证法,或者是一般的规律。这种观点看起来是很清楚的,有充分的事实根据,也是容易理解、容易接受的。但是这种看法明显不符合列宁的意思,与列宁的提法不一致。三者统一或同一这个提法是从列宁那儿来的。列宁的原话是:“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连三个词都不需要,说它们是三门科学,是很牵强的。我认为,从同理的角度就比较容易理解。列宁所说的“同一个东西”,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也是唯一一个规律,其它规律和范畴都是这个规律的具体展开。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如列宁所说,辩证法可以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统一的学说。逻辑学研究思维及其规律,思维规律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只有一个规律,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将对立统一规律展开,它由一系列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和范畴组成,这些概念和范畴是人类认识史的总结、总计、总和,这就是认识论。总而言之,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就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全面展开,这就是列宁说三者是同一个东西的真正含义。

(六)概念是对立面统一的一种形式。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把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比如从白雪、白马、白纸等事物里抽出共同特点,就得出“白”的概念。从两个苹果、两个铅笔、两本书等事物里抽出共同特点,就得出“2”的概念。毛主席说:“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矛盾论》)“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这些都是规律的不同说法,因此,概念是事物规律性的表现形式。规律是对立面统一的一种形式,概念也是对立面统一的一种形式。列宁说:“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极其他等等,一句话,那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59年版,第181页。)概念、规律都是抽象性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测不到,却“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已经完全超越了人们对传统唯物主义的认识。

(七)分类是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的基本方法。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类是事物的普遍存在形式,分类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认识客观规律的基本方法。

比如物理学,按空间尺度划分,分为经典物理学、量子力学、宇宙物理学,这就是分类的方法。力学是从物理学中独立出来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物质机械运动极其规律,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几十个分支学科,诸如一般力学、固体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生物力学,等等,这是更细致的分类。博物学是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一门古老学问,我们所依随的世界如动物、植物、矿物、生态系统等无不依赖博物学的观察、描述、分类等。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必须对自然进行认识和分类——植物的食用、有毒或药用,动物有无危险和能否利用,哪些石头能够用来制造工具、冶炼金属等。分类更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黑格尔说:“综合方法以普遍性(作为界说)为出发点,经过特殊化(分类)而达到个体(定理)。”

我国著名学者何新说:“分类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对事物的种群划分,是概念发生的起点,是一切理性思维的前提。近代的新生物科学体系,是从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系统分类,作为起点而建立的。1758年,林耐发表了《自然界系统》一书。在这部著作中,他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他把相似的物种合为一属,把有关联的各属合为一目,把比较接近的目合为一纲,等等;从而建立了生物的属、科、目、纲、门。”(《泛演化逻辑引论——思维逻辑学的本体论基础》,何新著,时事出版社,第50页。)

论述矛盾的统一性和争斗性,美与丑矛盾的统一性图5

(八)按事物的本质联系分类。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根据外部特征和主观意愿进行分类,一种是根据事物的本质联系和本来面目进行分类。列宁说:“分类应当是自然的,而不是纯粹人为的即任意的。”(《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55页。)后一种分类方法才是我们要求的分类方法,在这种分类方法下,如列宁所说:“类=规律”。

毛主席说:“不要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来分类,要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分类。”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39页)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分类, 才能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性。什么是事物的内部联系?这又是一个很不容易讲清楚的概念。比如,我们按照身份进行分类,将人分为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官员等,在毛主席看来,他可能认为就是根据外部标志分类,而他的阶级分析法,他可能认为是根据事物的内部联系分类。再比如对国家进行分类,根据一个国家所宣称的意识形态进行分类,毛主席可能认为是根据外部标志来分类,而他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他可能认为是根据事物的内部联系分类。分类的难点是确定分类标准。比如国有企业改革,将国有企业分为公益和商业两大类,难点就是如何确定分类标准。按照客观性原则分类,科学确定分类标准,在这两个方面,生物学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著名学者何新先生曾举例说明这两种分类方法的区别,他说:“例如,对图书馆书架上的书,我们可以根据书的内容(哲学/历史/经济之类)、作者的姓名(以字母排列)、出版年代、包装形式(精装或平装)……等等,以任意的一种特征为标准进行分类处理,并且将其联结而构成一个分类的系统。这样建成的分类系统,它的抽象依据,显然纯粹是人为的。”而生物学的分类方法就遵循了客观性原则,分类标准也是科学的。一位美国分类学家说:‘为便利起见,就把分立的集合体称之为族、种、属、科等等。这样总结出来的分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人为的,因为这是为了方便和习惯起见而把某集合体称作属、科、或目。但是这些集合体的本身和它们之间所观察到的不连续性,却不能认为是分类学家的空想或杜撰。这种分类,反应了客观地可以探知的变异的不连续性,并且在种、属以及其他范畴之间所作的分界,相当于生物的分立集合体之间的间隙;就这些方面而言,分类是自然的而不是人为的。”(《思考——我的哲学与宗教观》,何新著,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209页)关于生物的分类标准,何新先生说:“近代生物分类学形成的起点是在John Ray(1672——1705)那里。他是著名分类学家林奈的先驱。他们当时面对着自然界中呈现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的生物系统,Ray在确定生物分类的标准(抽象根据)时,提出了这样一个原则:‘经过长期而大量的观察后,我相信在确定一个物种时,除了可以把通过种子繁殖而使之永远延续的特点作为标准外,没有其它更为合适的标准了……’这就是说,生物学家在建立生物分类的概念系统时,发现存在一种非人工的、存在于生物本身的分类根据。这就是联系在生物个体之间的遗传的连续性。这就是生物自身的遗传性状。”(同上书,第208页)。

论述矛盾的统一性和争斗性,美与丑矛盾的统一性图6

(九)分类是毛主席科学认识中国和世界的基本方法。对人群进行分类是毛主席阶级分析的基础。《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是毛主席亲自主持编辑的。该书第一篇文章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第一句话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并说:“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由此可知分清敌人与朋友的重大意义。如何分清敌人与朋友呢?毛主席的方法是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分析,分析的前提则是对人群进行分类。毛主席将社会中的人群分为五类: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毛主席说:“此外,还有数量不小的游民无产者,为失了土地的农民和失了工作机会的手工业工人。”毛主席对这些人一一作了分析后说:“综上所述,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他对游民无产者的看法:“这一批人很能勇敢奋斗,但有破坏性,如引导得法,可以变成一种革命力量。”有了这些分类、分析,中国革命团结谁、以攻击谁也就非常清楚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四卷本《毛泽东选集》主要就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论述的。

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1956年,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社会主义还有没有矛盾?用什么方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这些是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列宁根据辩证法的一般规律,曾经预言:“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但是,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理论界长期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他们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两者之间已不再有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再是对立的斗争、矛盾的运动,政治上、道义上的一致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他们把社会主义描绘成为一种十全十美的、完美无缺的社会。斯大林直到晚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面前,虽然开始承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矛盾,但仍然不承认矛盾的运动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毛主席说他是“羞羞答答的辩证法”,不彻底。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反映了斯大林的理论观点。毛主席在读这本书时批评说:“教科书的基本缺点,是不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不承认社会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承认它们国内还有阶级斗争,还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又说:“矛盾的普遍性这个规律,在他们那里被否定了,辩证法在他们那里就中断了。”

否认社会主义有矛盾,不符合事实;承认社会主义有矛盾,承认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那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什么地方呢?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又有什么区别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1957年6月19日,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人民日报》正式发表。当时就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不仅苏联《真理报》全文刊载,西方国家也作出巨大反响。毛主席认为,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完成以后,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一类是敌我矛盾,敌对势力还竭力想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显然属于阶级斗争的范畴。另一类是人民内部矛盾,这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不具有对抗性。人民内部矛盾可以按照“团结——批评——团结”的办法来处理,但如果处理得不好,非对抗性矛盾也会转化为对抗性矛盾。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形而上学观点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毛主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矛盾、只是矛盾性质与资本主义不一样这一论点,是振聋发聩的,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消除了当时人们思想中的混乱。

毛主席不仅承认社会主义社会有矛盾,而且进一步将矛盾分为二类,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同类型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即解决敌我矛盾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这是毛主席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贡献,影响非常深远,运用的就是分类这一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

毛主席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毛主席将世界上的国家分为三类,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深深影响了世界格局。1974年2月22日,毛主席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这就是著名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提出这个理论的意义,首先,它是重大创新。这之前,指导世界关系的理论是所谓“中间地带”理论,这个理论 是以帝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国家来划线,把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作为世界的主要矛盾,但在“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中,则是把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作为世界的主要矛盾。“三个世界划分”理论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传统观念,其重大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就在此。其次,“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突出了美国和苏联两个推行霸权主义的超级大国同全世界反霸权主义力量的矛盾。在毛主席明确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后,我们根据新的形势,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总政策下,使中美和中日关系发展到新阶段。同苏联,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也争取发展关系。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同第三世界的合作,还同欧洲发展关系,加强合作,从而打破了苏联霸权主义企图在国际上孤立我们的狂妄计划,改善了我们的国际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再次,“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强调中国属于第三世界,要努力发展同第三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永远不称霸,在世界上树立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良好形象。随着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永远不称霸”的意义将会凸显出来。我们说不称霸,是真心实意不称霸。第一、第二、第三世界中的任何两个国家,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属于同一个世界,属于同类,因此具有统一性;不属于同一个世界的两个国家,在更高层面看也属于同类,比如都属于人类,因此也具有统一性。

论述矛盾的统一性和争斗性,美与丑矛盾的统一性图7

(十)分类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分类改革国有企业,将国企分为公益和商业两大类。商业类企业,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公益类企业,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这是我国首次提出将国企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并实行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定责、分类考核。权威人士指出,“分类的意义,首先就体现在它将使企业发展目标更清晰、发展战略更科学,也将使国企监管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一个标准,分类改革的办法到底怎么样,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又如分类指导、分别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的一大特点。2015年10月21日,中央发布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修订后《准则》的一大特点是分类指导、分别要求:针对全体党员,围绕正确对待和处理“公与私”“廉与腐”“俭与奢”“苦与乐”的关系,提出“四个坚持”;针对党员领导干部,准则围绕“廉洁”二字,从公仆本色、行使权力、品行操守、良好家风等四个方面,提出“四个自觉”。权威人士认为,分类指导、分别要求,表明了加强纪律建设的务实态度和科学精神,体现了“治国先治党、治党先治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可以说是十八大之后“精准反腐”理念的自然延伸。

再如精准扶贫,基础和核心是“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对贫困人口实行分类扶持。”

(十一)共性是矛盾统一性的一种意义。研究事物的规律性和统一性,很多时候就是总结和指出矛盾着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的共同特点,简称共性。历史学家对秦始皇可谓有褒有贬,但是都一致认为,他统一六国是对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统一六国,所谓“统一”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把七个国家变成了一个国家。我们进一步问,七个国家变成一个国家又是什么意思呢?实质上是说原来的六个国家在一些最重要的方面变得相同了,具有相同的特性、特点。如同一个皇帝、同一个政府、同一外交、同一军队,还有史书上说的书同文,车同轨,度量同衡等。由此而产生的伟大意义,后人怎么赞誉都不为过。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统一性被归结为某些很重要的方面相同。秦国与非秦国,原来七个国家的最主要的方面变得相同了,我们就说它们是统一的。因此说统一性在于共性。

又如光的共性,光并不纯粹,它是一个大家族,是一个类,仅我们肉眼能看到的就有红橙黄绿青蓝紫。通常把光分为矛盾着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可见光与不可见光。光的共性是光速不变,而且是一个常数,在真空中光速每秒约30万公里。光的这个共性也是光传播的规律性。光速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本质之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常数,很多物理学公式都与它有关。最著名的公式当数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

再如圆的共性,研究发现,无论是大圆、小圆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相等,是一个常数,一般用希腊字母π表示。π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中普遍存在且非常重要的数学常数,揭示了圆的规律性。

健康长寿是每个人的共同愿望,它有规律吗?从一定意义上说,总结和寻找规律就是总结和寻找共性。山东省第四届寿星榜单表明,寿星们的饮食、习惯、养生方法等不尽相同,但是,通过对百岁寿星进行梳理后,发现他们唯一的共性是乐观!美国研究人员对700名百岁老人进行了3年跟踪研究,并揭开他们的长寿秘密:性格开朗,很少发愁,基本不发火,一辈子保持心平气和的态度。一辈子保持心平气和的态度,这就是寿星们的共同特点或曰共性,也可以说是长寿的规律性。

发现和指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及其共性,发现和指出无产阶级及其共性,是毛主席科学研究中国社会的逻辑起点。他说:“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属于帝国主义的。这些阶级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他们和中国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特别是大地主阶级和大买办阶级,他们始终站在帝国主义一边,是极端的反革命派。”毛主席著作中的无产阶级,包括二百万产业工人、都市苦力工人(码头搬运夫、人力车夫、粪夫清道夫)、农村雇农(长工、月工、零工等),他们的共性是除自身劳动力外一无所有。这个共性和特性使无产阶级成为最有革命觉悟的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可靠的力量(参阅《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工业无产阶级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而且相对集中、最容易组织,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根据无产阶级一无所有的共性和特性,在农村,我们“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把土地分给农民”(毛主席语),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革命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最勇敢的战士。这是中国革命所以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致性是共性的另一种说法。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说一致性与统一性是一个意思,都是指下面两种意义:一是说对立面相互依存,二是说对立面相互转化。说一致性的意思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好像不太容易理解,因为这不太符合人们对一致性的认识。通常认为,一致性就是相同的意思。一致,字典上的解释是:“没有分歧,如言行一致、步调一致”。分歧又是什么意思呢?字典上又解释:“(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如理论分歧、意见分歧”。我们看到,一致用分歧来解释,分歧用一致来解释,这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我认为,用相同、共性解释一致才比较符合人们通常对一致的理解,一致就是某些方面相同,就是共性的另一种说法。因为共性是矛盾统一性的一种意义,因此一致性也是矛盾统一性的一种意义。

毛主席说:“只要我们共产党的队伍是整齐的,步调是一致的,兵是精兵,武器是好武器,那末,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能被我们打倒的。”毛主席的这段话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一致性的重要意义。

1964年,号称中国通的法国总统马尔罗(此人在大革命时在中国活动过)向毛主席请教,问道:“我认为在毛主席之前没有任何人领导过农民革命获得胜利。你们是如何启发农民这么勇敢的?”毛主席回答:“这问题很简单。我们同农民吃一样的饭,穿一样的衣,使战士们感觉我们不是一个特殊阶层。”(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392——1394页。)“吃一样的饭,穿一样的衣”,这就是共性、一致性,它使红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支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一致性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动力。毛主席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毛主席在这里讲的很清楚,统一性、斗争性都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动力,我们过去比较重视斗争性这个动力,对统一性这个动力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理论界长期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他们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两者之间已不再有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再是对立的斗争,政治上、道义上的一致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不承认斗争性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错误的,认为政治上、道义上的一致性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则是深刻的。

(十三)共性与个性及其辩证关系。有共性就有个性,说到共性就想起个性,是辩证思维的一种形式。共性与个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研究就是从共性中找个性,从个性中找共性。共性与个性,毛主席又称之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论》总共讲了七个方面(包括最后的“结论”)的问题,其中两部分分别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足见这两个问题的重要性。毛主席说:“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毛主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第一章是“如何研究战争”。文章劈头就说:

“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战争、革命战争、中国革命战争,这三个概念就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战争与革命战争相比,战争是普遍概念,是共性,革命战争是特殊概念,是个性;革命战争与中国革命战争相比,革命战争是普遍概念,是共性,中国革命战争是特殊概念,是个性。所有战争有其普遍规律,叫普遍性;革命战争有其特殊规律,叫特殊性;中国革命战争有更加特殊的规律,也叫特殊性。比如进攻与防御这个矛盾是所有战争都必须遵循的规律,可是革命战争和中国革命战争在遵循这个规律的时候又有特殊性、特殊规律,不研究特殊性和特殊规律,不能遵循特殊性和特殊规律,就会导致革命战争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失败。游击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农村包围城市等就是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性、特殊规律。研究战争要弄清楚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及其相互关系,其实,研究任何事物和矛盾无不是如此。

再比如毛主席研究国民党,国民党是个政党,他就有政党的普遍性或普遍规律,可是,仅仅知道政党的普遍性或普遍规律并不能把国民党研究透彻,还要研究国民党这个政党的特殊性或特殊规律,只有这两个方面都研究透彻了,并弄清楚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国民党的认识才算告一段落。

在数学研究中,三角形内角和等于一百八十度,这是三角形的共性。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除有上面三角形的共性外,还有它的特殊性或个性,比如勾股定律就是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或个性。

光是一个大家族,仅人的肉眼能看到的就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还有肉眼看不到的光就更多了。不管什么样的光,速度都相同,都是近30万公里/秒,这是光的共性。每类光都有不同的频率和波长,这又是光的个性。利用光的共性和个性可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

再比如树叶。人们常说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这是讲树叶的个性。每片树叶都有自己的个性,不仅不同树种的树叶是不同的,而且就是同一棵树上的树叶也是不同的,因此个性是不可避免的。有个性就有共性,个性与共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叶落归根这个成语就反映了树叶的一种共性。不管什么样的树叶,最后都要落地归根,这是树叶的一个共性。由树想到人,为什么叶落归根这个成语使用频率很高?因为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树叶的一种共性,而且也反映了人的一个共性,即人从天地来,死后又归于天地,这也是一种叶落归根。人们对规律总是情有独钟,这很可能是因为规律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道是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的祖宗,人们自然对道情有独钟,因此对规律也是情有独钟。当然,规律能为人类服务,能为人类所利用,这也是原因。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又叫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渗透。列宁说:“从最简单、最普通、最常见的等等东西开始;从任何一个命题开始,如绿叶是绿的,伊万是人,哈巴狗是狗等等。在这里就已经有辩证法:个别就是一般。”(《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59年版,第409页。

声明:若水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ouzivr@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