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出学而时习之的背景故事(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2023-08-14 09:23 综合百科 0阅读 投稿:小七

随着时代环境不断变化,汉字的字义也在不断变化,一字多义现象愈发普遍,导致古文经典存在多种解释,比如“学而时习之”就是如此。

《论语·学而》记载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对于其中的“学而时习之”,宋代大儒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为“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如今人教版教材中将“时习”解释为“时常地复习”,意思为“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与朱熹的解读基本一致。

孔子说出学而时习之的背景故事(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图1

然而,如此解读却有两个小疑问:

以我们的本心说话,学习并时常复习的话,真的能让我们快乐吗?或许少数人会快乐,但大多数人不会有兴趣不停地复习。

前者用的是“不亦说乎”,后者用的是“不亦乐乎”,孔子分别用“说”与“乐”来表达,而不是同一个“乐”字,显然不会没有理由,那么孔子为何如此表达?

其实,之所以有此疑问,在于对“学而时习之”理解有误,孔子是一位千古闻名的大教育家,不会这么肤浅得让人不停地枯燥地复习。关于“学而时习之”的正确解读,不妨先看一看甲骨文中的“学”、“习”、“时”三个字。

孔子说出学而时习之的背景故事(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图2

甲骨文中的学字

甲骨文中的“学”字(见下图A),由三个部分组成,即两只手朝下的形状、两个“爻”(yáo)字、一间房子的侧视图。两手代表帮助、教导之意,爻字代表物象的变动、变化,寓意知识,房子表示获得知识的场所(学校)。周代之后,在房子里加了一个“子”(图B),代表获取知识的孩子。

因此,学字的含义非常清楚,就是接受教育,有人将既有的知识,在某个场所里,教给了孩子们。至于学字的“互相讨论”、“效法,模仿”、“注释”、“讲述,说”、“知识”等意思,属于后来的引申义。

孔子说出学而时习之的背景故事(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图3

甲骨文中的时字

甲骨文中的时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即“之”与“日”。其中,“日”代表太阳,“之”代表行走。因此,两者合起来表示“太阳运行”,古人根据太阳在空中运行的位置计时。

春秋金文的时字,出现了重大变化,由“日”、“止”、“寸”组成,其中“止”是脚趾,“寸”与“又”相通,“寸”是中医切脉的脉门位置,“又”代表右手。因此,春秋时的“时”字中的“测日记时”痕迹非常重,不过商代“时”字强调“太阳运行”,而春秋“时”字更突出了人在记录天象。

因此,时字起初是代表“测日记时”,后来引申出四时、季节、时机或适宜的时间、时常等的意思。从时字本义来看,似乎更容易引申出代表适宜时间的“时机”,“时常”应该晚一些才会被引申出来。《论语》中的“时”字,一般是代表季节或表示“适宜的时间”,因此“学而时习之”中的“时”是不是代表“时常”存疑!

值得一提的是,商周秦汉时的“时”字变化很大,但却与古人的制历进程比较吻合,应该是古人对“时”的认知或测定情况反映到了字形上。

孔子说出学而时习之的背景故事(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图4

甲骨文中的习字

甲骨文中的习字,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上部是“羽”下部是“日”,意思是像一只鸟儿在日光下飞行。问题在于,这只鸟儿是成年的还是幼年的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习,数(shuò)飞也。”根据他的解读,习字由“白”与“羽”组成,“白”通“自”,“自”代表鼻子,认为这里的“白”是指鸟儿不停地喘气。所谓“数飞”就是“不停地飞、反复地飞”。因此,许慎由此认为“习”字是小鸟不停喘气地练习飞翔。

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记载:“习字分明从羽、从日,盖谓禽鸟于晴日学飞。”

由甲骨文来看,许慎错解了一部分,下面不是“自”而是“日”,但他的结论是正确的,就是小鸟不停地飞翔,说明习字最初的确有着“复习”、“温习”之意,但小鸟学飞更包含一层练习实践的意思。

孔子说出学而时习之的背景故事(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图5

“学而时习之”的正确解读

根据上述分析,“学而时习之”就有以下四种解读:

首先,学过之后在适宜的时间里再复习;

其次,学过之后在适宜的时间里再实践;

第三,学过之后又时常复习;

第四,学过之后又时常实践。

上述四种解释都能说得通,但后面还有一句“不亦说乎”说出了孔子本意。

“乐”本义是一种弦乐器,引申为音乐使人愉悦和高兴。“悦”是战国后出现的,孔子时代通常用“说”表示“悦”的意思,“说”字有“说者尽兴,听者心服”之意,《说文系传》中说“悦,犹说也,拭也,解脱也。若人心有郁结能解释之也”。“说”有“心服”之意,“悦”有“解脱”之意,两者意思非常相近,因此孔子的“不亦说乎”应该是含有一种解脱之意,解释了心中疑惑之处。

孔子说出学而时习之的背景故事(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图6

如果将“不亦说乎”解释为“不也是很愉快、快乐吗”,那么就与“不亦乐乎”一样。如此,孔子为何不全部说“不亦乐乎”,而前后却分别用“说”与“乐”呢?所以,“不亦说乎”只能解释为含有解开心中疑惑带来的愉悦感。

由此,再看“学而时习之”的四种解读,唯有“学过之后在适宜的时间里再实践”,才更能达到“解开心中疑惑带来愉悦感”,学以致用才会带来真正的满足感、愉悦感,这是孔子的学习方法论,与孔子主张实践、主张思考(学而不思则罔)的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至于没有实践的枯燥复习,又怎么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又怎能让大多数人真正的愉悦?孔子焉能不懂这个道理!

孔子说出学而时习之的背景故事(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图7

2400多年前的孔子,早已提出“学而时习之”的正确学习观,可惜却很多人被误读至今!如今已经进入21世纪,无论从教育的意义、从时代的需要,还是从孔子的本意上说,我们都应该教育下一代将所学知识的“学”与实践的“习”相互结合,能用实践检验所学知识,而不是一再强调没有实践的复习、复习、再复习。唯有如此,才能教育出能真正强国的人才,而不是只懂读书的“书呆子”,或纸上谈兵的赵括!

声明:若水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ouzivr@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