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移民清明返乡祭祖,清明假期第二天返乡祭祖

2023-08-15 14:58 综合百科 0阅读 投稿:小七

4月1日,愚人节,我从上海出发,返乡祭祖。

网传今年闰月清明不可祭祖、不可上坟。我认为此说是一派胡言。因为从民俗角度上讲,中国几千年来,过了不知道多少个闰月,从来没有提到闰月清明不让祭祖的说法。 这些“禁忌”都是所谓的假玄学为了博眼球,信口开河之辞。 所以,今年清明是适合上坟扫墓的,而且闰月祭祖,越祭越有!


我们老家扫墓叫挂坟、挂青、挂清,需要准备纸钱(冥币)、坟标(竹子棍子上贴满白、黄、绿等颜色精心剪裁过的纸)、香、贡品、幡、烟花爆竹 。幡就是以白纸作长幡挂在墓头,称为“标坟”,又叫“挂青”。

“有儿坟上飘白纸,无儿坟上草树青”。意思是一座坟头在清明时是否挂白条,成了一个家族是否后继有人、父慈子孝、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一个坟头“挂白条”越多,说明墓主家族人丁越旺。

除了坟标和长幡,其他的挂坟用品,姐姐都已经准备好了,坟标与幡,拟到镇上购买,给老家做点儿微薄贡献。

姐姐已经跟我堂兄的长子约好了,周三我们从怀化开车到麻阳县城与他汇合,然后直奔尧市镇锣洞老家。

这次去老家扫墓,其实我还有一个任务。上个月我去杭州萧山表弟家看望小姑妈,她提出来明年春节想在老家过年,其实我妈也想在村子里过一个年,我得借此机会与大堂兄及侄儿们商议一下怎么操作。小姑妈一房两子两女,各自下一代也不少人,加上我家,那么多人在老家过年,食宿都是一个大问题,我得看看具体情况,统筹一下,控制一下规模。因为我大伯一家,有两个堂兄,三个堂姐,各自家里人丁兴旺,真的得规划一下……

我小姑妈今年86岁了,她是我父亲的兄弟姐妹中唯一健在的长辈,她的心愿我得帮她完成。

言归正传,既然文章标题是话清明,我就来说道说道清明节。

我印象最深的一首关于清明节的诗是唐朝杜牧的《清明》,貌似小学语文教科书选入了,当时老师要求背诵、默写的,早就熟记于心了。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消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安徽池州秀山门外的杏花村,正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笔下的“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诗,使得杏花村名播青史,饮誉天下,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是不是要缴知识产权“税”啊。[呲牙]

淅川移民清明返乡祭祖,清明假期第二天返乡祭祖图1

清明

后来发现北宋黄庭坚也写了一首:

《清明》

(北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这是一首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慨叹。

“清明时节,桃红李白,含笑盛开。田野上那些长满杂草的坟墓令人感到凄凉。

春雷滚滚,惊醒了冬眠中的龙蛇百虫;春雨充沛,滋润郊野旷原,使草木变得青绿柔美。

古有齐人出入坟墓间乞讨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烧死。

不管是贤者还是平庸之辈,千年之后又有谁知道呢?最后留在世间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

《清明》

(北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这是一首描写穷苦读书人过清明节时的苦况,勾画出诗人百无聊赖、孤独寂寞的心情。

“无花无酒的度过清明节,那萧索的兴致犹如居于山野庙宇的和尚一样。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破晓时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清明》

(明末清初)介石

桃花雨过菜花香,隔岸垂杨绿粉墙。

斜日小楼栖燕子,清明风景好思量。

这首《清明》,出现在《春水舫残稿》,是一首七绝,作者为明末清初江南上元女僧介石,她可不是国民党的委员长~蒋介石。介石,上元人,尤氏女,原名瑛,字钟玉,钟玉本秦淮旧院中人,精音律,工尺牍,后自忏悔乃入空门。

这首七绝用白描手法,描绘了清明风景,虽然写的都是凡琐小事,平淡事物,但也清新可喜。

“桃花雨漫过了油菜花,对岸的垂柳把粉饰过的院墙染成了绿色。小楼边栖息了燕子,清明的风景很好,使人产生了思念”。

《清明》

(现代)吴藕汀

晚食螺蛳青可挑,无瓶红萼小桃妖。

清明怅望双双燕,社近新茶云水遥。

这一首,说明清明节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

4月1日上午,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先生携家人来到湖南省湘潭县茶恩寺镇双阳村,在马家祖墓前祭拜祖父马立安,表达慎终追远之意。马英九对在场记者表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是我们中国人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赞]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统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淅川移民清明返乡祭祖,清明假期第二天返乡祭祖图2

清明,二十四自然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斗指乙,太阳到达黄经15°,便为清明。清明节气因为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国南方地区,此时已呈气清景明之象;北方地区开始断雪,气温上升,春意融融。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国人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

也就是说,我们有很多祭祀的节日,清明节是春祭,是其中之一。

中国人的祭祀节日有:下元节、上巳节、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

1、下元节

下元节,为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十五中国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中国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中国称下元节,祭祀祖先。

2、上巳节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3、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4、中元节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农历七月十五,民间世俗称为鬼节、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5、重阳节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南方很多地方在重阳、清明或冬至扫墓,如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昆明等地方。祭祖除扫墓的"山头祭"外,后世还有祠堂祭,称为"庙祭",庙祭跟古代春礿之祭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虽然在时间上相距遥远,血脉确实相通。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扫墓祭祖习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于古时南北风俗各异,有些地方扫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区扫墓主要在寒食节与寒衣节,到唐宋后清明扫墓才开始在全国范围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

看到没有,唐朝不仅仅做了文化繁荣与融合的事儿,文化推广也是一流啊。[赞]

清明节期很长,10日前和8日后皆可扫墓祭祀,有的地方甚至长达一月。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再折几根嫩绿的柳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清明节,各地风俗不一,饮食也不同,比如湘西、黔东一带,就会吃社饭。社饭自古有之,是中国汉、土家、苗、侗族等民族祭祀社稷的一种食品。我吃过麻阳、怀化、凤凰、铜仁的社饭,还是有差别的,更喜欢带腊肉丁的社饭,小时候随大人扫墓,在墓地旁边,吃的是那么一个“香”啊。

估计我这次可以吃到梦寐已久的社饭。

淅川移民清明返乡祭祖,清明假期第二天返乡祭祖图3

社饭


淅川移民清明返乡祭祖,清明假期第二天返乡祭祖图4

腊肉丁社饭


下面说一说各地清明节风俗与饮食:

标祀

标祀又叫“清明吊子每年清明节,各家各族祭扫完毕,往往在墓前或坟头上插一根用竹子或柳条做的标竿,表示已经有过祭祀。有的人家会在标竿上糊些长条白纸,有的人家会挂些楮钱,有的人家则既糊白纸又挂楮钱。

标墓

纸钱,顾名思义是纸做的钱,是送给先人在阴间用的,又称“挂纸”、“挂钱”。清明扫墓时,人们将携带的纸钱烧掉,相信纸钱化作烟气后可以进入冥界,祖先容易接收。有的把纸钱悬挂起来,如浙江平湖、湖北咸宁和恩施等地,用竹悬纸钱插在墓上,叫做“标墓”。在福建永泰,人们把闩纸剪成条挽在树枝或草上。在四川湖南,用白纸剪作幡形插在坟头,叫做“挂青”。在贵州用白纸作长幡挂在墓前,谓之“标坟”。

淅川移民清明返乡祭祖,清明假期第二天返乡祭祖图5

扫墓

插柳

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家家户户清明节这一天在门头上插柳、在屋檐下挂柳、妇女头上簪柳、男子身上佩柳、儿童吹柳管、墓前插柳挂纸钱。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记淮河岸边的寿春(今安徽寿县)岁时说清明日,家家门插新柳,俗意谓可祛疫鬼。《芜湖古今》记芜湖风俗时说,清明日“清晨,街市叫卖杨柳。家家折一枝绿柳蘸上清水插上门楣,妇女则结杨柳球戴在鬓边“。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淅川移民清明返乡祭祖,清明假期第二天返乡祭祖图6

荡秋千

踏青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节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既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于是踏青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

淅川移民清明返乡祭祖,清明假期第二天返乡祭祖图7

踏青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淅川移民清明返乡祭祖,清明假期第二天返乡祭祖图8

放风筝

蒸制蒿饼

清明节要吃青的食物。农村中有蒸制蒿饼的习俗。蒿饼类似江南的青团,制法是:“采新蒿嫩芽和糯米同舂,使蒿汁与米粉融和成一体,以肉、蔬菜、豆沙、枣泥等作馅,纳于各种花式的木模之中,用新芦叶垫底入笼蒸熟。”蒿饼颜色翠绿且带有植物清香,它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来馈赠或款待亲友。此外,清明淮扬还有吃茶叶蛋的习俗。

淅川移民清明返乡祭祖,清明假期第二天返乡祭祖图9

蒿饼

吃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浙沪皖等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淅川移民清明返乡祭祖,清明假期第二天返乡祭祖图10

制作青团子

吃馓子

中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淅川移民清明返乡祭祖,清明假期第二天返乡祭祖图11

馓子

采食螺蛳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其它清明节饮食习俗

中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清明粿、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

声明:若水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ouzivr@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