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我用古文怎么说(古代典籍怎么引用)

2023-08-18 10:26 综合百科 0阅读 投稿:小七
  • 现代汉语中的"我"代表着自己,常用的第一人称。在传统国学典籍中"我"的说法就不止一种了。
古代的我用古文怎么说(古代典籍怎么引用)图1
  • 首先是"吾",对别人称呼自己的时候可以用"吾"。凡是属于自己的东西,前面都可以加上"吾"。《公羊传》里"宋人及楚人平"一文中楚人华元说城内"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百姓交换孩子杀了吃,然后把死人的骨头来生火煮饭。可见当时被困的都城内已经弹尽粮绝了。"司马子反曰: ……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这里的"吾"是司马子反在宋人华元面前的自称。司马子反说:我听说,被围困的人通常会用木头堵上马嘴,不给它们吃东西,只把肥壮的马展示出来以示强大。你为什么要要告诉我实情呢?"华元曰: 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 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这里的两个吾就是指华元自己。华元说:我听闻君子看见别人处于危难中,就会心生同情; 小人看见了别人遇到危难,则会幸灾乐祸。我见你是个君子,所以就对你讲了实情。"。之后还有"司马子反曰:……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曰:……吾今取此……""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等等总共使用了九个吾。
  • 脱靶一下,回看这个故事就很容易联想起现今社会上有句话"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乍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可细细琢磨下来"真君子"去哪了?我们的精神追求只能在"真小人"和"伪君子"中标榜吗, 是哗众取宠夺人眼球还是传承缺失人心不古?我想这些应该都是爱好传统国学的朋友们会思考的问题。

    古代的我用古文怎么说(古代典籍怎么引用)图2
  • 其次是"余""予""愚",用法基本和"吾"相同。《离骚》中有"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这里的"览揆"一词是当时的一种用蓍(shī)草占卜的方法。本句意思是说祖父通过蓍(shī)草占卜我之后仔细揣度,终于决定赐我以嘉名,取名为正则,字号为灵均。可见这里的四个"余"都是我的意思。司马迁的《五帝本纪赞》里有"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这里的"予"也是"我"的意思。以上这些就是常用的说法。
  • 古代的我用古文怎么说(古代典籍怎么引用)图3
    • 除此之外还有些特定的说法,比如说帝王在称呼自己时会用"寡人""孤""朕",其中"寡人"本意是指"无才无德"一看就是一个谦称,《诗经》中卫庄公夫人也曾自称"寡人"。可见这个"寡人"春秋时期使用比较广泛。"孤"和"朕"作为各种历史剧常见的帝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也使用的比较多,自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后,为了显示帝王的至高无上,改成了帝王的专用词。还有作为臣子在君王面前称呼自己为"臣",儿子在父亲面前称自己为"子",妻子在丈夫面前称自己为"妻"这些伦理纲常那一套东西,都比较容易理解。
    声明:若水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ouzivr@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