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巧与策略讲座

2023-08-21 10:13 综合百科 0阅读 投稿:小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巧与策略讲座图1

一、小学数学中生活化教学的意义交流

(一)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本身有着抽象化、理论化的特点,学生需要运用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学习与思考,才能获得相关数学知识。但是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完善,对待事物往往以直观形象思维来思考,这也就导致很多小学生表示数学难学。教师如果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一些生活化的元素,或采用生活化的情景来组织教学活动,便可以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学生会感受到数学的应用性与亲近感,并且愿意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增加其学习兴趣,对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教学效果而言有积极作用。

(二)生活化教学可充分挖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的学习一方面是为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则是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实际上,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例如物体质量的表示、长度测量、超市收银结算等。因为小学生在生活中不善于观察与探究,因此数学教师要将这些内容引入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让数学课堂和实际生活一样丰富多彩。

教师要将一些枯燥的定理、公式等融入与数学相关的生活化问题中去,促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实际应用性,增强实践能力的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巧与策略讲座图2

二、以往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一) 课上教学方式单调

以往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围绕教材内容以叙述的形式教学,教学方式较为单调,不利于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在讲解数学问题时,也只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教学没有趣味,对小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起不到促进作用。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关于“ 面积” 的知识为例,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将公式告诉学生,让学生套用公式解题,而不为学生讲解面积公式演变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单调又无趣,不利于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巧与策略讲座图3

(二) 没有重视小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视域下,一直是教师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只是硬性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而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自己教学内容有没有教授完,不关注小学生实际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采取有利的措施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和相关能力很难提高。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关于“认识分数” 的知识为例,有些教师在教学时只是将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并没有拓展延伸相关知识,也没有与学生进行一定的互动,只是单纯地进行课本知识的灌输,造成学生对分数知识理解不到位,对其后续的分数学习起不到促进作用。这种教学方式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对其进行学习方法培养,不利于其数学成绩及能力的提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巧与策略讲座图4

(三)忽视了课外数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不足

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很多学校的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室内开展的,教师结合教材在讲台上讲解与分析,学生在课下认真练习。这似乎成了数学教学的常用模式,课外实践活动几乎不会涉及数学,教学为了教而教,忽视了数学教学的应用性目标。

没有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自然变得狭窄,考试成绩成了衡量学生学习能力与知识掌握的唯一途径。没有实践性数学活动,学生失去了实际应用数学的机会,也就不能很好地践行学以致用,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教师对生活化数学教学的不重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巧与策略讲座图5

三、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的策略

(一)生活化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一般情况下,课堂教学中的首个环节是导入,导入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的思维从其他方面转移到数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就可以从导入着手,应用一些生活实例或生活化情景来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融入这些情景展开学习。

以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千克、克、吨”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单位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利用课堂所学,更深入地了解现实生活,并尝试解决一些与质量相关的实际问题。

因此教师在讲授这一课程时,可以事先准备好天平、弹簧秤、台秤以及一些需要称重的物品,例如大米、坚果或其他果蔬。把这些物品放置在讲台上,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的课堂导入由这些物品开始,如拿出部分坚果,让学生上台想一想如何确定其质量,称重的工具可以自由选择,此时台下的学生也会探讨。无论学生是否可以正确回答这一问题,教师导入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可以顺利引出本节课题“千克、克、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巧与策略讲座图6

(二)提高自主学习意识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利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

自主学习意识的提升可有效帮助小学生提高学习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生活化教学中,教师需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增强对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在授课时,教师要为学生拓展一定的课外知识,扩展其数学知识体系。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关于“ 购物” 的知识为例。因时代的发展,我国购物使用二维码支付的机会较多,小学生见到钱币的机会较少,因此,教师在课前可先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钱币进行一定的了解。教师在上课前准备好一角、五角、一元、十元等面额的钱币,用实物为学生讲授钱币的知识。

该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课前学生在家长的配合下主动学习钱币知识,课上自然会根据教师的讲授调动一定的学习热情。随后教师可利用视频形式向学生展示钱币的由来,利用视频将抽象的知识转换为具体的事物,加强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

最后,在学生了解钱币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讲解换算的方法,使其数学运算思维能力得以提高。该教学方法的运用可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增强其学习热情,使其积极进入课堂学习中,促进其数学能力的提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巧与策略讲座图7

(三)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可加强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其学习驱动力和数学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该方式。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为例,教师在讲解该课知识时,可先让学生制作一个小日历。小日历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作该物品可烘托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然后,教师根据制作好的日历,为学生讲授“年、月、日”的数学知识。该教学方式的运用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其动手能力,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巧与策略讲座图8

(四)用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来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课堂气氛沉闷。数学课堂中充满了数字、公式、定理以及逻辑关系,没有语文课堂中的故事,没有英语课堂中的对话朗读,只凭借着一个个数字即其中的逻辑关系来呈现知识,学生体验到的就是数学的枯燥。沉闷的教学会逐渐消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构建生活化的环境来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百分数”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模拟在商场购物的情景,并让学生来扮演售货员,教师扮演消费者。这一情景发生在商场促销期间,全场商品均享受一件八折、两件七五折的优惠。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一些衣服、货架,以便于活动的开展。

教师可以随意挑选一件衣服,并向“售货员” 询问价格,或者挑选两件或三件衣服,让“售货员”告知其需要花费多少钱,也可让学生算一算这样打折促销以及组合购买的方式,和原价相比较节省了多少钱。

这种促销方式在商场中是十分常见的,生活化情景的应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很容易掌握百分数的相关知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巧与策略讲座图9

(五)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将教材中的知识迁移到学生的头脑与思维中就结束了。知识的最大作用是促进生产、生活的改变,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应用知识,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小学数学的具体内容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

例如,在学习完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 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中寻找哪些物品应用了三角形的性质。通过实践观察,学生发现篮球架、自行车车梁、电线杆支架等都是三角形,甚至回到教室学生还能发现一些三角形。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手工作业,用纸张或小木棒搭建一个房子,看看是不是也会用到三角形的性质。

这样教材中所说的“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动手操作等得到了真切体会,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巧与策略讲座图10

总的来说,教师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可调动小学生的学习乐趣,从而有效降低其学习难度,使其积极融入课堂中学习,对其数学能力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小学数学中可合理采用该教学方式,引导小学生对数学科目的学习。


声明:若水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ouzivr@vip.qq.com